分享

《人间词话》经典语录,一代国学大师的至高境界

 我是雷达兵 2020-05-15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静观,浙江海宁盐官人。清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生于清光绪三年,卒于1927年,享年51。

《人间词话》经典语录,一代国学大师的至高境界

王国维为近代博学通儒,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影响之大,为近代以来所仅见。《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接受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熔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哲学,美学于一炉,以发挥中国古典文论为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体系。此书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人间词话》经典语录

01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评析:王国维将“境界”作为“词”之最高标准,是词之绝妙所在,也是其词话的核心。

02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区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

评析:王国维将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造境对应的是“理想”,写境对应的是“写实”。它们之间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交融的关系。

因为理想之境虽多夸饰,突出主观感情,但也合乎现实人生;而现实之境的描摹虽然客观,但也是经过作者精心选取来建构的。所以,两者之间是辩证互融的关系,最终都是达到一种主客统一的妙境。

03

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评析:王国维认为在处理自然事物和艺术的关系时不能有失偏颇,因为“写实”和“虚构”都是从现有实际事物着手,都不是拘泥于事物本身或是凭空的幻想。所以,王国维得出结论,“写实家和理想家”也是共通的,至少在艺术表达上是相通的。

04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评析:王国维引用大词人之词来说明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个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寻觅,“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一种苦苦追寻的开始,也是事业、学问起步之初的情景。

第二种境界是坚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所谓寻之不易,持之以恒。在事业发展、积累学问的过程中坚持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种境界是成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坚持就是胜利,所做的努力最终都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05

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

评析:王国维所言之“大家”即是葆有赤子之心,能够达到诗词之境界的作家。无论是言情还是写景,所作之词均是脱口而出,没有矫揉造作之态,更不会是雕琢粉饰之貌。因为情感真切,所以读来自然沁人心脾,感同身受。

06

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评析:外物之境与内在心情有相当的一致性。如果将外在事物当作客体来讲,那么诗人内在心情就是主体。主客二者之间并不是绝对的泾渭分明。

诗人为主体的话,自然外在事物就是主体的附庸,而受诗人自己主观情感的自由支配,所以是“以奴仆命风月”,诗人不将外在的事物看作是附庸,而很可能是认为与自己同命相连的,所以“能与花鸟共忧乐”。

07

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

评析:王国维此论以社会现实和文学习惯来说,社会之善人和文学上之天才被扼杀。这里的“善人”指的是社会上贤明正义之人。“天才”指的是行高于世的优秀创作者。这两类人本应该是主流,反倒被社会宵小之徒和无能之辈所把持。

08

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评析:诗词创作有境界者,莫不是“情景交融”。情因景起,景合此情,所以说王国维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人间词话》经典语录,一代国学大师的至高境界

《人间词话释评》

王国维 著 杨亮 王少帅释评

定价:30.00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