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

 四地闲夫 2020-05-15

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原则,把大纲的要求细化,并把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教育寓于其中。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课堂教学目标优化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尽可能多地给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一个坚实的学科基础,其中学科知识应包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和方法。学科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应用知识分析总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观念包括对学科价值的认识,应用意识,定量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意识等等。其它综合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德育素质,美育素质和劳动素质等。

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主动地学习而不应是以分数的目标的被动学习。另外,目标的制定一定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可以直观看到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最优化的教学目常常具备定向功能、强化功能、适应功能和评价功能。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最优化的第一步,也就是第一个方法就是用综合的观点选择和决定教学任务。”所谓“综合”,是指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必须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综合任务,这种综合任务应该既是全面的、又是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

为达到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就要做到:

一、总体目标全面化

所谓“全面“,是指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照顾到教学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这主要由教学目标系统及各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决定,如下图:

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从下到上,便是从“本“到“标“,从“实“到“虚“,即教养目标是主体,教育目标和发展目标是从体;各子系统目标中的要素,从下到上,也有从“实“到“虚“的趋向。因此,要实现教育和发展目标,就必须在实际教养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即必须把教育和发展融化.贯穿在教养中进行,寓虚于实。三者有所侧重,但无先后,也不能缺废,要共同作用,完成“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任务。处理子系统目标中各要素的关系亦如是。比如,要发展智力,就必须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即把发展智力融化.贯穿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寓抽象的智力发展于具体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我们若对教学目标中的各层次.各要点,做这样合理.系统化的处理,总体目标也就全面化、最优化了。

我们以中学化学《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一门课的优秀目标设计为例,大家学习参考,自主动手设计。

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

二、课时目标具体化

巴班斯基说;“教学最优化的第二个办法,是在研究该班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把教学任务具体化,任务不仅应当是综合的,而且应当是十分具体的指向消除学生知识中的落后面,解决学生教育和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所谓具体化“,就是指我们在制定某一节课(或某一章节、某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必须明确.具体.有针对性,即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根据所教学生的长处、短处,以及兴趣、习惯等,把教学目标任务具体化。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中,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设计用数字非常具体的指明了目标,具有可测量、可评价性。如认识12个字,会写4个生字,能在8-10分钟内组词或创编。

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

三、具体目标行为化

根据行为学的定义,认为教学目标是学习终了时学生所表现出的行为变化,因此制定教学目标要考虑到目标描述的行为化。如:设计专业课教学目标时,要考虔到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和要求;对语文学科,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变化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那么,如何清晰、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就成为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就是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具体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要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对目标的把握与评定。一般说来,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要包含以下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水平或标准。

1.行为主体:行为主体指的是学习者。

教学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结果,因此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是“学生应该……”,而不是“教给学生……”或“培养学生……”。

2.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尽可能要清晰、可把握,而不能含糊其词。

目标的陈述主要是为了便于后续的评价行为,因此行为动词尽可能要清晰、可把握,而不能含糊其词,否则无法规定教学的正确方向。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分为含糊的与明确的动词。

含糊的动词有∶知道、了解、欣赏、喜欢、相信等;

明确的动词有∶写出、背出、列出、选出、认出、辨别、解决、比较等。

为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设计者在表述行为目标时应尽可能选用那些意义确定、易于观察的行为动词,避免使用“懂得”、“了解”这类含义模糊、难以观察的动词

3.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果没有明确的行为条件,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往往就难以评价,因此,在描述课程与教学目标时,通常都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达到何等程度的结果。如“借助工具书”、“无需参考资料的帮助”、“根据周期表”等等。

4.表现水平或标准:表现水平或标准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例如,“二十题中至少答对十五题”,“达到90%的正确率”,“完全无误”,“一分钟内完成”等。标准的说明可以是定量的或定性的,也可以二者都有。

教学目标一定要遵照新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要求,切不可自作主张、随心所欲。

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

四、双向目标细目化。

要将确定的教育、教养、发展等方面的具体目标与其应达到的学习水平列成双向细目表,以便在课堂教学时容易掌握。双向细目表简洁、具体,便于课堂质量临控,有力地保障了课堂教学目标的精准、务实、到位,使课堂的每个基本环节基于每个学生的认知和体验,明晰、规范、可操作的学生和教师自我监控,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体现让学生“减负增效”,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它的使用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加强针对性,促进教学实效性。使教师更好把握重、难点,有的放矢。分享语文一节课的双向细目表案例如下

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

明天,敬请期待教学策略的设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