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孩子发脾气是下策,给孩子“讲道理”是下下策,这才是上策

 xqjhr 2020-05-16

家长都希望孩子懂事,但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周末友人聚会,正说到兴起处,忽然听见对面“丁丁当当”敲盘子的声音,随之而来的还有孩子刻意提高嗓门的嬉笑。

循声望去,对面是一家四口,制造噪音的那两个小孩,看上去不过三四岁的模样,大的敲盘子、尖叫,小的就依样学样,一时餐厅里不胜其扰。

妈妈低声说:“这样是不行的,你们会打扰到别人吃饭,快把筷子放下,不要吵!”

两个孩子对看一眼,停下手里的动作。

安静了不到一分钟,两个孩子又吵嚷起来,妈妈把盘子拿走,说:

“把筷子放下,再吵的话我就生气了。”

然而,这次妈妈的话几乎没有奏效,大孩子夺过盘子,撅着嘴表示不服,把筷子重重地击打在盘子上,妈妈一下子站起来,提高了嗓门:

“我都说了多少遍了,你就是不听!”

她边说边把大孩子手里的餐具都抢过来,重重地按在餐桌上:“好好吃饭,要不就回家!”

两个孩子不敢吱声,可怜巴巴地坐好了。

大人的心情明显也受到了影响,一家人急匆匆地吃过饭,就离开了。

厌倦了老一辈的棍棒教育,很多80、90后初为人父母时,都暗下决心做一个开明的父母,跟孩子讲道理,绝对不打骂孩子。可当孩子真闹脾气时,才发现自己的说教是如此苍白无力。

家长越喜欢讲道理,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家长越喜欢讲道理,孩子往往越不听话。讲道理是许多家长最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一直被用来做正面的推崇。但人们往往会发现讲道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没用。

湖南台的青少年节目《少年说》中,一位女孩希望妈妈少唠叨一点,妈妈也表示只要孩子表现好,她就少说。

孩子信心十足地表示自己可以做到,于是两人约定成功。

可没等下一秒,妈妈就重启了唠叨模式:“每天早上起来,不要拖沓……写作业收拾好以后……”

女孩只好在天台上,说:“妈妈,你别唠叨了”。

是啊,尽管妈妈说得都在理,但反复唠叨,已经让孩子厌烦。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妈妈说的大道理,孩子还能听进去吗?

不仅如此,大人的反复唠叨还会干扰孩子的判断,给孩子带来伤害。

《孩子:挑战》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八岁男孩布莱恩正在用玩具气枪瞄准邻居的窗子,妈妈把布莱恩叫过去,开始了一番谆谆教导。

她告诉他,玩具气枪有危险,只能在射击间玩,如果打破窗户,我们需要赔钱。

布莱恩“非常认真”地听,全程没有说话,然后他将玩具气枪放在屋里,自己去屋外玩。

几天后,妈妈发现他又在射击瓶子和铁罐,于是又和他讲了一番道理,再次让他去屋外玩。

布莱恩还是随心所欲地使用玩具气枪,直到他瞄准近距离的瓶子射击,子弹反弹,打瞎了他的眼睛……

布莱恩妈妈的初衷是想保护孩子,她不忍心打骂孩子,希望能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明白。但她的反复唠叨,在孩子看来,极其无聊,孩子已经对母亲的教诲产生“免疫”,结果真的受到了伤害。

在育儿的过程中,有多少妈妈也犯过类似的错误?

你对孩子苦口婆心,竭尽所能想保护孩子,却忽略了:面对你日复一日的唠叨,孩子早已开启了选择性“耳聋”模式。

一旦孩子不愿意跟你继续交流,纵使你有再多的道理,也无法改变TA的行为,这就是亲子沟通的陷阱。

当孩子犯错时,不想打不想骂,那家长还能怎么做?

首先,当然是家长以身作则,拿出行动。

“行动是最有力的语言”,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育儿。即是说,大人很有必要以实际行动来代替枯燥的说教,让孩子们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孟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母亲就是一位非常注重用行动培养孩子的人,《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典故:

孟母曾三次搬家,最终选择住在学校附近,为的就是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让孟子从小耳濡目染。

孟子有次逃学回家,孟母恰巧在家中织布。

当问明原委,她没有打骂孟子,也没有开启唠叨模式,而是不动声色地拿起剪刀,一下子将刚要织好的布匹剪断。

孟子见状大惊失色,赶紧阻止母亲,问为什么要这么做。

孟母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脚踏实地才能做好,如果你随意逃学,就像我剪断这匹布一样,前功尽弃,终成废物!”

孟子豁然明白,于是发奋读书,这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行动的力量,远胜于语言的单薄说教。

如果孩子已经犯错,让孩子真切地了解其后果,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容易陷入育儿误区,认为孩子只能奖励,不能惩罚。

结果是,当他们一遍遍地规劝孩子无果后,就会陷入情绪失控,暴躁、发脾气,之后忍不住打了孩子,事后又觉得对孩子有所亏欠,是自己做错了,如此恶性循环。

他们都忽视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他们对这个世界懵懂无知,充满好奇心,不可能事事守规矩。

要想不吼不叫,培养出积极阳光的孩子,你需要引入规则,适当奖惩。

假设孩子喜欢睡懒觉,我们就可以与TA约定:从今天起,如果你能坚持早起,就可以获得一枚徽章,当集齐五个徽章后,就可以满足你一个小愿望。

但如果你没有遵守约定,那么就要坐反省椅,妈妈还会把玩具没收一段时间。

在育儿过程中,如果父母以自己的权威去压制孩子,那效果只能是暂时的。

只有引入规则,和孩子一起约定奖惩标准,并严格执行,孩子才能有积极性行动。

心理学家说,孩子对成年人的需求无非是被激励,被承认,肯定和积极回应。

所以,鼓励孩子的正面行为,惩戒孩子的负面行为,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肯定,也让孩子在订立规则、遵守规则中,学会适应以后的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单纯的无休止说教中解脱出来,帮助孩子彻底改掉自己的错误行为。

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

做“不讲道理”的家长,并非完全否定言语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口头教育的适度性和行为教育的重要性。这里另有3条建议。

1、“讲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给孩子讲点什么道理,必须首先确认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我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心口不一的家长,比如有的家长明明自己对孩子的考试分数斤斤计较,向我讨教的问题却是: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如何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他不要在意分数?

把“如何说”仅仅理解为一种说话技巧,这是一些人在教育上始终不得要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文字所到之处是一个人的思考所到之处一样,语言所到之处,也应该是一个人观念所到之处。与其向别人讨要说话技巧,不如静下心来想想,我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2、避免向孩子灌输庸俗价值观

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一些家长自己站位不高,却热衷于向孩子传达一些并不高明的见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人生经验。比如有的家长暗示孩子不必在学习上帮助别的同学,给别人讲题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被别人超过。生活就是竞争,别人走得靠前了,你就落后了。

孩子从这些所谓的人生道理上,学会了小钻营、小算计,却学不到大胸襟、大情怀。这样的“讲道理”,实际上是在降低孩子的视野和胸襟,束缚限制了他的发展。

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想要给孩子讲出能让他飞翔的道理,家长自己就要具有蓝天的胸怀和高度。如果感觉自己的高度不够,不知道该如何说,什么也不说总比胡说好得多。

3、切不可把“不讲道理”做成“不讲理”

有一些家长确实很少对孩子讲道理,他们很直接,三句话不对就把孩子骂一顿或打一顿,这就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不讲道理”,而是不讲理了。更有些家长,对孩子简单粗暴,却在事后美化自己的行为。例如,打了孩子,然后又深情地讲“孩子,我为什么打你”,通过煽情来为自己的行为找遮羞布。这简直是强盗逻辑,矫情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层面的不讲理。

“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发脾气加虚伪是下下下策。

总之,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

卢梭说过:事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窄的人的一种癖好。有气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种语言的,他通过这种语言,能说服人心,作出行动。

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口头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这样孩子才能明白道理——像绕口令了——这就是教育的道理。

每位家长在成为家长之前也都没有什么经验,所以不要在孩子面前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如果你没有办法放下身段和孩子面对面沟通,那就永远无法进行沟通。

既然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的,那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认识不到和不解决,要知道,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

就像斯坦福教授所说:注重孩子早期教育与陪伴,是父母这一生最划算的投资!

比如,给孩子买一本童书绘本用不了多少钱,但会让孩子学习到很多知识。

3-6岁是孩子的阅读敏感期,我在小的时候总听母亲给我讲故事,这也驱使我养成了良好阅读习惯。

所以,我准备“沿袭”这个行为!

孩子看绘本时会有很强的代入感,将自己带入到绘本中的角色之中,这也正是孩子为什么看绘本学东西快的原因。

优秀的孩子必定是见过世面的孩子,他们的背后一定站着一对有眼界有见识的父母。

有见识的父母,不等于有钱的父母。比如,给孩子买一本童书绘本用不了多少钱,但会让孩子学习到很多知识。3-6岁是孩子的阅读敏感期,这个时期好好培养,有助于让孩子形成终生的阅读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