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成年以后才懂得,贾宝玉不娶林黛玉是对的

 君笺雅侃红楼 2020-05-17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令看过《红楼梦》的人不免生出一丝叹息。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终究让人遗憾。
据说清朝有女儿读《红楼梦》,观宝玉黛玉生死别离,阴阳两隔肠断而死。现实不知真假,却说明宝黛爱情深入人心,也令人唏嘘不平。都希望他们能有好结果,良辰美眷不辜负。只可惜现实难如愿。

少年时读《红楼梦》,也曾因此辗转反侧以至于失魂落魄过。更对贾母王熙凤的叛变,王夫人的反对,贾政的不作为感到不理解以至于憎恨。
转眼匆匆十几年,随着阅历越来越多,成年后的视角与少年时已经不同。
少年时,看人是直线,你和我。看事物是对照,对和错。看世界是两色,黑与白。
成年后,世界是色彩缤纷与美丑脏臭香辣苦……再不是曾经的直线,而是懂得换一个角度看待自己以外。此时再回看宝黛爱情,会发现贾宝玉不娶林黛玉,其实是对的。

《红楼梦》之所以是伟大的,几百年来让无数读者欲罢不能。除了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外,最关键是宝黛爱情令人在向往中一声叹息。
如果贾宝玉和林黛玉有情人终成眷属,势必降低了《红楼梦》的魅力。这就像《红楼梦》如果不是八十回后故事残缺,一定也不会有现在这般风靡和影响力。
宝黛二人不在一起,就像那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芝与焦仲卿,牛郎与织女,被拆散的白素贞与许仙……世人对悲剧总是刻骨铭心难以忘怀。“求不得”,是世人心中最在意的那一块伤疤。
《红楼梦》写情,曹雪芹设定太虚幻境,并借“三生石”的故事写宝黛钗三人的感情纠葛。一首[终身误],道尽世间“求不得”。

之前解读“太虚幻境”名字由来时,曾说“太虚”为佛;“虚幻”为道;“幻境”为儒。说的是曹雪芹对人“修身”自省的感悟。而其爱情观的树立,是对北宋婉约派词宗秦观秦太虚的爱情观理解。尤其那首《鹊桥仙·纤云弄巧》。
鹊桥仙·纤云弄巧
[ 宋 ]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以这首“鹊桥仙”为蓝本,一开始曹雪芹就是要写一出爱情悲剧,不得不说作者这想法真绝了。

所以,很难想象贾宝玉和林黛玉成亲后的样子。是相濡以沫夫妻恩爱?还是蹉跎了岁月后,发现曾经的挚爱开始变得面目模糊。
也不知道林黛玉的身体能否坚持为贾宝玉生儿育女。一旦因此出现意外,贾宝玉将何以面对亡妻的痛苦。是像苏东坡那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还是纳兰性德那样“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
亦或者王夫人终究看不惯林黛玉,棒打鸳鸯摧心老,贾宝玉只能如陆游那样悲叹“错、错、错”!或者是《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敷衍刘兰芝?

“(焦仲卿)卿但暂还家……还必相迎取。(刘兰芝)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贾宝玉是如懦弱的焦仲卿休了无辜的妻子,还是奋起反抗铁血的母亲?可这又有什么意义?无论经过如何,宝黛双方心中生出的裂痕,势必不能再痊愈。
所以,经历越多故事,越会“意难平”,也就越理解宝黛爱情悲剧结局背后,曹雪芹自私保留的那一段美好。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是的,何必一定要在一起?
其实,细读《红楼梦》,慢慢会发现一个真相: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结合在一起的。绛珠仙子这个人物下凡还泪,曹雪芹设计为两个阶段人物呈现,也就是钗黛合一。

林黛玉是前半生,负责的是风花雪月的美好爱情。薛宝钗是后半生,负责的是柴米油盐的生活琐碎。事实上,贾宝玉向往的是风花雪月的美好,而不是柴米油盐的现实。将薛宝钗换成林黛玉,必然也不再是当初神仙一般的林妹妹。
这就像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俏黄蓉与《神雕侠侣》中的俗黄蓉。黄蓉还是黄蓉,只是环境变了,欣赏的人变了,黄蓉也变了。
曹雪芹充分汲取了秦观的“爱情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真没必要天长地久,您觉得呢?

文|君笺雅侃红楼

别忘了公众号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动手转发一下,没准您的朋友也爱看,感谢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