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我急诊规培(8)--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爱新觉罗圈爷 2020-05-17
     血管内播散性内凝血(DIC)仅仅只是多脏器功能不全的终末期表现
     DIC的病理机制是逐渐被揭开,已经被公认的机制为:炎症因子启动、组织因子依赖的凝血过程的活化;抗凝通路发挥作用不足;以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介导的纤溶过程受抑制;导致器官功能不全。 
     DIC不仅被认为是凝血紊乱,而且也被认为是全身血管炎症和内皮功能不全的一种延迟的症状。随着特殊诊断标准的实施,DIC最终被视作一种新建立的疾病实体而存在,经常需要不依赖潜在原发病治疗的支持治疗。根据目前的研究,我们简要介绍DIC诊断方面的一些新观点。
1.DIC临床表现
DIC多有基础疾病或诱因,如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手术及外伤等,除了原发疾病的相关表现外,还有各期的临床特点,差异性较大。

 早期高凝状态期:可能无临床症状或轻微症状,也可表现为血栓栓塞、休克
▲  消耗性低凝期:主要表现为广泛多部位出血;
▲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出血更加广泛且严重,难以控制的内脏出血;
 脏器衰竭期:可表现肝肾功能衰竭。

2.DIC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建立了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见下表。

3.DIC诊断分期

    因为DIC无法判断早期高凝状态期、 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脏器衰竭期。

    所以对于DIC的治疗,有的医院会使用抗凝、有的医院会使用止血合并抗凝治疗。因为无法分期,所以治疗无法明确。

(1)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2)纤溶系统激活(3)FDP形成,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合,以及抗凝血酶作用


4.鉴别诊断

5.DIC的评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