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居黑龙江省三支蒙古人

 昵称散步收藏 2020-05-17

世居黑龙江省有三支蒙古人,分别为杜尔伯特蒙古人、厄鲁特蒙古人,郭尔罗斯蒙古人,据第六次人口普查12583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以及7个蒙古乡。

1:杜尔伯特蒙古人

杜尔伯特蒙古语意为“四”,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的十二世祖道布莫尔根之兄道蛙锁呼尔有4个儿子,他们在父亲都蛙锁豁儿去世后,离开斡难河东移,回到蒙古族的发源地呼伦贝尔,称朵儿边氏。朵儿边又称朵儿别,朵鲁班,多礼伯,秃里不带,杜尔伯特等,十二世纪,杜尔伯特部逐渐东移到嫩江、通肯河一带。

1206年建立蒙古帝国,成吉思汗将朵儿边部分封季弟贴木格斡赤斤,元朝设立辽阳行省,杜尔伯特归属开元路,此时朵儿边人虽不再驻防边城,但仍是采东珠的贡民。

1368年明朝建立,设奴尔干都司,杜尔伯特归福余卫。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前后,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之第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率领科尔沁左翼万户,翻越大兴安岭至松嫩平原,称嫩科尔沁乌鲁斯,后来,奎蒙克塔斯哈喇之孙爱纳嘎分牧朵尔儿边之地,征服其部众,沿用其名称为杜尔伯特部,17世纪初叶,皇太极时期,科尔沁部首领奥巴率嫩科尔沁本部南迁西拉木伦河流域后,留在松嫩平原的杜尔伯特部落疆域扩大,西至嫩江,东至通肯河,南至郭尔罗斯,北至乌裕尔河下游流域,清朝杜尔伯特旗归属内蒙古哲里木盟。20世纪初叶,建立中华民国后,杜尔伯特旗从内蒙古划出,归属黑龙江省。1956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杜尔伯特旗,设置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自治县人民委员会仍驻泰康镇。

然而,经济发展了,蒙古族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承近年来开始出现危机,蒙古语使用人口日益减少,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新的困境,成为摆在全体杜尔伯特蒙古族面前的一个新的难题。

世居黑龙江省三支蒙古人

2:厄鲁特蒙古人

在今天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有一支鲜为人知的蒙古族后裔,他们的祖先来自遥远的新疆,是准格尔厄鲁特蒙古人后裔,后被清政府从新疆迁来黑龙江,如今已经二百余年,初来时,成立依克明安旗,1948年旗建制撤销,并入富裕县,从此,这个在历史上存在了191年蒙旗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那里蒙古族群众由于人口较少,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生活中他们却依然顽强的生存在那片土地,并保存了一些传统习俗和文化。

世居黑龙江省三支蒙古人

富裕县蒙古族清朝时期归顺清朝的厄鲁特蒙古人,也称依克明安蒙古人,依克明安是姓氏的称谓,汉译为“大千户”或“大千户部”。黑龙江地区乌裕尔河流域的依克明安旗,即属于卫拉特四部蒙古的一个支系。于清朝乾隆二十二年在黑龙江地区建立依克明安旗。

阿卜达什,准噶尔可尔努特台吉,绰罗斯氏。因投降清朝有功,入觐热河,乾隆皇帝赐宴,赏白金五百,诏归塔密尔游牧。

巴桑,准噶尔依克明安台吉,依克明安氏。因征达瓦齐有功,诏赐冠服、佩饰。入觐热河,赐宴,诏封辅国公,赉白金千五百。”迁到塔密尔游牧。

准格尔汗国末期,清朝以巴桑、阿卜达什投降有功,命定边右副将军车布登扎布,将他们迁徙到呼伦贝尔,巴桑、阿卜达什对呼伦贝尔驻牧地不十分满意,因此,朝廷决定再次迁徙,将他们迁到通肯、乌裕尔河流域。乾隆二十二年十月十二日,黑龙江将军派人去呼伦贝尔迎接。当时巴桑率领依和部首先东徙,阿卜达什带领其余三部随后,还有部分留驻呼伦贝尔。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建立依克明安旗,清廷命巴桑、阿卜达什所属部众编为一旗。以巴桑的氏族命其旗,称依克明安旗,归黑龙江将军节制。后来留居呼伦贝尔的也相继而来,但仍有部分留居呼伦贝尔。

依克明安旗的牧地是清朝朝廷于乾隆年间,巴桑、阿卜达什率领部众来乌裕尔河流域时划定的,钦定的游牧界,当时有法律效能,所以各个部落之间都不能越界游牧,必须在朝廷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轮牧。据《依克明安旗一般状况》记载:“东界自小兴安岭大青山西麓讷漠尔河及乌裕尔河源,延至通肯河西岸;西界自九道沟子一带经宁年站嫩江东岸,延至讷漠尔河入嫩江口处;南界自明水县南,延至林甸县东北边一带;北界以讷漠尔河为界。东西宽约三百五十余里,南北长约三百二十余里。”按照这个范围,当时的依克明安旗,含今黑龙江省的讷河县、德都县南部以及北安县、克东县、克山县、拜泉县、依安县、富裕县的全部和明水县、林甸县北部。依克明安旗东部是讷漠尔河、乌裕尔河两河河源,小兴安岭南端大青山西麓山区和通肯河西岸平原区。北部讷漠尔河南岸到乌裕尔河北岸是两河冲积平原,中间为小兴安岭西部边缘丘陵。南部为乌裕尔河南岸、通肯河西岸冲积平原。西部为嫩江东畔、乌裕尔河下游九道沟湿地,是平坦的大草原,最适宜游牧。依克明安旗的额鲁特人,基本都在这一地区内游牧或定居。

据统计,依克明安部初建旗时,四部合起来共90余户300余口。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到清末,依克明安旗额鲁特人达180多户1000口人。据1939年统计,依和努图克人口121户,738人,其中男429,女309;杜尔伯特努图克223户,1020人,其中男575,女445。合计344户1758人,其中男1004,女754。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统计,额鲁特蒙古为1372人。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额鲁特蒙古为1446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额鲁特蒙古为2212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额鲁特蒙古为2636人。目前,富裕县蒙古族共计二千多人,主要聚居于大泉子,小泉子、陈家子,八家子,三间房等村屯。额鲁特人来乌裕尔河流域时,将固有的西域蒙古乡风民俗全部带至黑龙江。婚丧诞礼,衣食住行均具有额鲁特蒙古的特色。虽经历了二百多个春秋,至今不衰。

3:郭尔罗斯蒙古人

在黑龙江省松花江畔,嫩江之滨,那里依然还生活着部分蒙古族郭尔罗斯部落的后人,虽然他们已经不能用母语诉说自己的历史,但相当一部分人依然记得自己的祖先是曾经强盛的郭尔罗斯后旗蒙古人。

世居黑龙江省三支蒙古人

郭尔罗斯为蒙古语大江的意思。1214年,成吉思汗开始分封土地,这一地区变成为了哈布图哈萨尔的世袭封地,1547年,哈布图哈萨尔的十六世孙布巴什惕那颜由游牧开始逐渐地定居起来,分布在嫩江下游两岸,所部即号称为“郭尔罗斯”。清顺治五年即 1648年,郭尔罗斯部酋长布木巴被册封为镇国公爵,掌管郭尔罗斯后旗扎萨克,从此开始进入旗治状态。几经演变,郭尔罗斯划分为郭尔罗斯前旗和郭尔罗斯后旗,两旗大致以松花江为界,江南为前郭尔罗斯,江北为后郭尔罗斯,两旗分别由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管辖。此后,郭尔罗斯后旗经过了蒙汉合治分治、属地的几次变迁、隶属关系的几次变更,其隶属关系曾经经历过滨江省、黑嫩省、嫩江省及松花江专署、绥化专署等,历史上的后郭尔罗斯旗包括今天的肇源县,肇州县,肇东市,即黑龙江省的三肇,后来,由于草原放恳,后郭尔罗斯旗所辖地域越来越小,最后退缩到今天黑龙江肇源县境内。

世居黑龙江省三支蒙古人

自清朝顺治五年(1648年)建立郭尔罗斯旗始,郭尔罗斯后旗治所几经变迁,最早设立在今黑龙江省肇州县东北,后迁于今肇东市东南五站镇附近。中华民国建立后,驻老爷屯(今黑龙江肇东市驻地南四站镇)。1935年满洲国迁今肇源县驻地。1936年复名郭尔罗斯后旗。仍驻肇州古城。1945年当地解放,旗名、驻地不变。1956年撤销,改设肇源县。

据1910年成书的郭尔罗斯后旗调查记载,当时后郭尔罗斯分为三个努图克,分别为:

第一努图克,为先祖长子部世袭扎萨克,居于旗境西南部,分为四十九屯,总计279户,1885人,有地21742响(合217420亩)。

第二努克图,先祖次子后代,世袭台吉,居于旗境东南部,分31屯,341户,2344人,土地13771响(合137710亩)。

第三努图克,先祖三子后代,世袭二等台吉,居于旗境西北部,分为三十三屯,281户,1927人,土地13910响(合139100亩)。

郭尔罗斯后旗蒙古族总计人口为6156人。

解放后,撤销郭尔罗斯后旗,设肇源县后,根据蒙古族群众要求,设立义顺,浩德,超等三个蒙古族乡,1980年又设立了西浩德,兴海,东义顺,西义顺,勇进,超等,博这诺,共和,土城子,巴彦,新站十一个蒙古族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