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嫩科尔沁东移与库里满蒙文碑

 其木格8888 2013-06-25

洪武元年(1368)七月,明军进逼大都(今北京),元末帝妥欢帖睦尔率后妃及太子北逃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闪电河北岸)。二年,明将常遇春,李文忠率军攻上都,又奔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西)。1370年,妥欢帖睦尔逝世后,由其子爱猷识理达腊即汗位,是为北元的第一个皇帝,年号宣光,迁都和林(今蒙古国哈喇和林)。国家机器仍在运转,直到后金天聪八年(1634),北元末代汗林丹汗病逝于西拉塔拉(今甘肃)大草滩,留在北方的蒙古各部先后归顺后金、清朝,北元史始告终结。
    北元汗廷北徙后,与明朝形成了265年的对峙局面。明初,北方的一些元朝重臣并未“知顺天命,退避而去”,仍在力图恢复大元在中原的统治。丞相也速占据辽东,驻扎红罗山(今辽西松岭);平章刘益,割据辽东;河南王保保,占据平阳(今山西临汾);行省丞相也先不花驻守开原;成吉思汗“四骏”之首木华黎后裔、辽东太守纳哈初拥兵20万,雄据辽东,屯驻金山(今吉林省双辽市),虽屡受明军攻击,辖地逐渐减少,仍控制着西至蒙古,北至女真和朝鲜等地,与居于斡难河畔的北元汗廷遥相互应。明廷为了江山一统,曾几次派大军征剿,均以失败告终。
    洪武二十年(1387)正月,明太祖朱元璋任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颖川侯博友德为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右副将军,率军20万出征纳哈初。纳哈初因北元汗廷没有发来援军,遂弃金山老营,进驻原金新泰州(即今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塔虎城)。由于部将先后降明,纳哈初被迫于同年6月29日在塔虎城降明。明军收降纳哈初所属官员200多人,将校2300余人,金银铜印100多颗,军队20余万,“获辎重百余里”。至此,北元在东北地区最大的一股图谋复元的割据势力被扑灭。
    明廷用军事打击和政治手段迫使纳哈初等降服后,东北蒙古诸部亦相继归附。依据东北地区民族复杂、经济落后又地域广阔、易动难安的特征,明廷采取了别于中原的羁縻政策,即采取了都司卫所制,以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都司卫所制是一种军事戍守制度,又有军政合一的性质。其官员大都由当地本族酋长担任。都指挥使、指挥使、千户等官员,都建立衙暑,驻扎军队,有管理居民,征收赋税,听从调遣,戍守边境之责。官员均由朝廷委派并颁给诰印,冠带,朝服等。明廷在东北建立卫所三百八十余个。在今松原地区设立三卫,即塔山前卫,治所设在纳哈初,辖今前郭,长岭,乾安等县部分地区;撤叉河卫,治所设在今扶余县三岔河镇,辖今宁江区、扶余县;亦东河卫,辖今长岭县的部分地区。
    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廷在东北地区设置泰宁,福余,朵颜蒙古三卫,隶于大户都司。泰宁卫驻牧潢水以北,洮儿河流域(即今洮南市城四家子古城一带)。因此地为元朝泰宁路,故明廷称之为泰宁卫。由于属民多为蒙古翁牛特部人,所以明人谓之“往流”,以故元降将辽王阿扎失里为指挥使、会宁王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统领所部人马。福余卫驻牧在嫩江流域,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塔子城一带。由于属民多为蒙古乌齐叶特部人,所以明人谓之“我着”。该部为成吉思汗亲属忽秃剌汗的后裔所属部落,以故元降将惠宁王海撤男答奚为指挥同知,统领所部人马。朵颜卫因驻牧在大兴宁岭南麓淖儿河流域的朵颜山一带,故名之。由于属民多为成吉思汗的名将者勒篾后裔、蒙古兀良哈部人,所以明人名之“五两案”,以故元降将脱鲁忽察儿为指挥同知,统领所部人马。明廷要求三卫“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因三卫中以兀良哈特部人组成的朵颜卫势力最雄厚,所以明人称“兀良哈三卫”或“兀良哈地区”。
    洪武三十五年(1399)至三十七年,明廷皇室为争夺帝位而发生内讧。燕王朱棣一派借助兀良哈三卫的蒙古铁骑,挫败了与其抢夺皇位的宁王朱权的势力,从而于永乐元年(1403)登上皇位,是为明成祖。战前朱棣答应,如果取得胜利,即把大宁卫赐给兀良哈人,但事后并未兑现承诺。对此,兀良哈卫人非常不满,兴师与阿速惕部阿鲁台太师和阿岱汗联合起来南侵,但遭到了明廷重创,被迫向南迁移。明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役”明英宗朱祁镇被蒙古瓦剌部也先太师捉放后,泰宁卫南迁到广宁(即锦州至辽河之间)一带驻牧,蒙古左翼东迁后归入察哈尔部和内喀尔喀部。福余卫在今沈阳,铁岭,开原一带驻牧。朵颜卫驻牧在山海关东北部喜峰口和宣府之间,后将部名改为土默特,喀喇沁。永乐七年(1409),蒙古兀良哈三卫一并归入新设的奴儿干都司管辖。
    在蒙元、北元时期,科尔沁部一直是蒙古大汗的支持者和依靠力量。科尔沁在古籍中也作火儿慎,火耳趁,好儿趁,廊尔沁,呼尔沁,尔慎,好陈等,语意均为“带弓箭的人”。1189年成吉思汗成为蒙古部落汗后,命其仲弟哈布图?哈萨尔管理佩刀、弓箭之士负责警卫;1206年建立大蒙古汗国后,隶属怯薛军;故北元时期以好儿慎(即科尔沁)为部名。初期驻牧今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和呼伦贝尔草原一带。明洪熙元年(1425),哈布图?哈萨尔王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被逼游牧于福余卫,后为福余卫长。16世纪中叶,北元大汗达赉逊库登汗受到其堂叔俺答汗的威胁后,为避免冲突而影响蒙古政局,同时抱着“收复三卫夷属”的目的,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六月,从塞外率10万之众东迁,越过大兴安岭,驻牧于辽西兀良哈人的领地。随之东迁的还有喀尔喀河(今哈拉哈河)以东的巴林、扎鲁特、巴岳特、翁吉剌,乌齐耶特等喀尔喀五部;作为蒙古大汗的支持者科尔沁酋长奎蒙克?塔斯哈喇,也抱着辅佐库登汗“收复三卫夷属”的目的,率部从呼伦贝尔草原出发,越过大兴安岭,向东挺进到嫩江及其支流淖尔河,洮儿河,西拉木伦河和松花江,东西辽河三河两岸游牧。当奎蒙克?塔斯哈喇率部进入三河流域时,女真各部纷纷放弃了原金国北部“金界壕”(也叫成吉思汗边墙)以南的大片领地,向东、东南长白山腹地和向南铁岭、昌图、开原以南的腹地退却。嫩科尔沁随之占领了北自索伦(包括大兴安岭西南支脉大片山地在内)、西到扎鲁特东界、东至松花江下游与嫩江汇合处两岸、南至开原,铁岭的吉林边墙与盛京边墙,牧地东西广870里,南北纵3000里,面积远远大于原来的兀良哈三卫之地。东迁的科尔沁部,为与留守呼伦贝尔的科尔沁自别,故号“脑温科尔沁”即嫩科尔沁
    哈布图?哈萨尔王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率众东迁到松嫩草原时,只见到了三处大水泊,即哈喇淖尔(今乾安大布苏湖)、查干淖尔(今前郭县查干湖)、乌兰淖尔(位于郭尔罗斯后旗,今黑龙江省肇源县境内,现以干涸),与“腾格里”天神握着的三星相辉映;又见到了有七座山头(大哈拉巴山、小哈拉巴山、学步吐山、玻璃山、蒙根套力盖山、大吐尔吉山、小吐尔吉山),又与“腾格里”天神摆布的北斗七星相对衬。对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而言,岂不是上苍赐予的风水宝地吗?所以就在此驻牧了。后来,在这里果真出了大清“一代国丈”莽古斯、寨桑;“一代国母”哲哲、布木布泰;“一代国舅”乌克善、满珠习礼等;又出了“大清一臂”憎格林沁及陶克陶胡、嘎达梅林等民族英雄。
    东迁的嫩科尔沁部与女真诸部形成了长达百余年的对峙局面。其魁首奎蒙克?塔斯哈喇有二子,长子博第达喇,号淖尔郭勒诺颜;次子诺门达喇,号嘎勒济皋诺颜,后成为科尔沁右翼后旗始祖,简称科右后旗。在兄弟二人的努力下,嫩科尔沁部在政治、经济、财富、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率先成为与其他民族相互沟通融合的蒙古部落。进而在东北大地包括东蒙形成了以蒙古察哈尔部为大,努尔哈赤建州女真为次,嫩科尔沁部为小的政治和军事集团,成为直接对长城以南的朱明王朝予以威慑的势力。明万历丁亥、戊子(1587-1588)间,奎蒙克?塔斯哈喇嫡孙翁果岱(明译恍惚大)、图美(明译土门儿)向南扩张,因受内喀尔喀五部的阻挠,被迫退居混同江口一带,并吞并附近的蒙古及女真诸郭,成为盘踞在东北腹地的人口众多的蒙古部落。到了清代,随着牧地的相对固定,嫩科尔沁部内分左右翼。左翼包括左翼中旗(达尔罕旗)、前旗、后旗和郭尔罗前、后二旗,由达尔汗亲王掌管;右翼包括右翼中旗(土谢图旗)、前旗、后旗和扎赉特旗、杜尔伯特旗,由土谢图亲王掌管。十旗因会盟于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哲里木山,故称为哲里木盟。
    奎蒙克?塔斯哈喇长子博第达喇有妻妾四室,生有九子。博第达喇伊克哈屯(大夫人)生长子齐齐克,号巴图尔诺颜,为科尔沁右翼的始祖。齐齐克子翁果岱为科尔沁右翼的首领。齐齐克长孙奥巴是“科尔沁国”土谢图汗,为科尔沁右翼中旗(简称科右中旗)的始祖、仲孙布达奇是科尔沁右翼前旗(简称科右前旗)的始祖;次子纳穆赛,号都喇勒诺颜,为科尔沁左翼的始祖。纳穆赛长子莽古斯为科尔沁左翼中旗(简称科左中旗)的始祖,其妻大嬷嬷系叶赫部人氏,是早期融入女真部落并最早接受汉文的蒙古人。纳穆赛次子明安为科尔沁左翼后旗(简称科左后旗)的始祖。三子洪果尔为科尔沁左翼前旗(科左前旗)的始祖。莽古斯子寨桑是继莽古斯后的嫩科尔沁左翼的首领,其妻小嬷嬷系豁罗剌思(郭尔罗斯)部纳仁汗浩特(即今松原市宁江区伯都乡)人。莽古斯女哲哲(汉译姐姐),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嫁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清太宗)为妃,后主内宫即孝端文皇后,死于清顺治六年(1649)葬于昭陵(今沈阳北陵)。哲哲生有三女,其长女马喀塔嫁于北元末帝林丹汗子额哲。寨桑有四子三女,长子乌克善是科左中旗扎萨克亲王,次子察汗为科尔沁多罗贝勒,三子索纳穆为科尔沁台吉,四子满珠习礼是科左中旗第一代达尔罕亲王。长女海兰珠于明崇祯七年(1634)嫁皇太极,被封为关雎宫宸妃。崇德二年生一子,因患天花夭折。三年后宸妃亦死,为国丧。皇太极因伤心至极,“无病而终”。次女布木布泰于明天启五年(1625)嫁皇太极,生清世祖福临,被尊为皇后。又因扶助孙子玄烨(康熙)称帝,被尊为太皇太后;因儿孙都即帝位,故称孝庄文皇后。三女小玉儿于明崇祯八年(1635)嫁摄政王多尔衮为福晋;三子乌巴什,号鄂特欢诺颜,十六世纪末生于拜布勒察汗鄂模(即今前郭县查干湖)之畔,后以纳仁汗之豁罗剌思为部名,并收复其大部分部众,从而成为孛儿只斤氏郭尔罗斯部酋长。至此孛儿只斤氏族与纳仁汗的豁罗剌思氏族,再次合璧成伟大的郭尔罗斯部。后,乌巴什长子奈奇、次子莽果相继成为郭尔罗斯部酋长,游牧于嫩江两畔及今第二松花江左畔。这时,委缩在今第二松花江大拐弯里侧高地(即今松原市宁江区和扶余县)的一小部分原纳仁罕之郭尔罗斯部人,因惧怕被乌巴什的郭尔罗斯部所吞并,改名卦勒察(沿江边的人)以示区别。清顺治五年(1648),清廷以嫩江、松花江为界,将郭尔罗斯部肢解为二旗,固穆成为郭尔罗斯前旗首任辅国公,诏世袭罔替。博第达喇巴嘎哈屯(小夫人)生四子乌延岱、五子托多、六子拜新,均无尊号,末分得属地属民。博第达喇西室哈屯(西房夫人)吉鲁根的七子额勒济格,无尊号无属地属民。博第达喇东室哈屯(东房夫人)哈喇尼敦的八子爱纳噶,号车臣楚库尔,为科尔沁右翼杜尔伯特部始祖,也是后建的杜尔伯特旗始祖;九子阿敏,号巴噶诺颜,为科尔沁右翼扎赉特部始祖,也是后建的扎赉特旗始祖。
    奎蒙克?塔斯哈喇次子诺门达喇有一子哲格尔德,一孙图美。在清崇德元年(1636)分得科尔沁后旗(简称科右后旗)的牧地,因此,诺门达喇为科右后旗始祖。
    从上面简单的叙述可以列出哈布图?哈萨尔王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的世系表为:博第达喇、诺门达喇为其长子、次子,也是哈萨尔十五世孙;齐齐克、纳穆赛、乌巴什、乌延岱、托多、拜新、额勒济格、爱纳噶、阿敏、哲格尔德等为其亲孙,也是哈萨尔十六世孙;翁果岱、莽古斯、明安、洪果尔、莽果、阿都齐、蒙衮、图美等为其曾孙,也是哈萨尔十七世孙;奥巴、布达齐、寨桑、敖勒布、哲哲、栋果尔、额森、布木巴、固穆、大色凌、小色凌、喇嘛什希等为其玄孙,也是哈萨尔十八世孙;乌克善、察汗、索纳穆、满珠习礼、海兰珠、布木布泰、小玉儿等为其五世孙,也是哈萨尔十九世孙。可谓人才济济,群星璀璨,至今仍闪烁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嫩科尔沁是蒙古的半壁河山,属北元正统大汗林丹汗间统。到了以莽古斯、明安、洪果尔统领嫩科尔沁左翼部时期,兄弟三人将与女真诸部接壤的左翼部所属的东、东南、南部(含今郭尔罗斯)作为巡视、防卫的第一道防线,向北延伸的广阔草原作为军事周旋地段;将嫩科尔沁南部东、西二辽河以北,科尔沁南部平原、郭尔罗斯中南部平原、查干淖尔(今查干湖)、农安塔(辽代黄龙府,清代属郭尔罗斯前旗,蒙名宝巴,即盛圣水或转世活佛抽签的宝瓶)一线作为第二道防线。明安、洪果尔以西辽河为屏障,布防西辽河北岸。莽古斯则以与科左中旗地望相近,山水牵连,阡陌交接的塔虎城、查干湖为依托,协助郭尔罗斯部长莽果,在郭尔罗斯的中南部(含今农安、长春、九台、德惠)设防。莽古斯后半生几乎就生活和驻守在查干湖一带,以泡沼中的鱼类和岸边的飞禽为后勤供给之一部分,利用在查干湖周边的丛林地带,以狩猎活动为手段,借以提高孛儿只斤氏郭尔罗斯部众的征战技能。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东迁的嫩科尔部不但受到建州女真威胁,也受到来自漠南蒙古林丹汗直属的察哈尔部威胁。同时,扈伦四部女真的叶赫、辉发、哈达、乌拉等亦感到日益强大的建州女真的威胁。因此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各自的利益,“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叶赫、哈达、辉发、乌拉(扈伦四部)、科尔沁、锡伯、卦勒察(蒙古三部)、珠舍里、讷殷(长白山二部),九国之师三万来侵,营浑河北岸,国人皆俱。”(文中的卦勒察即纳仁汗的郭尔罗斯部)。这场战争就是清史上著名的“九部联军伐满洲之战”。因联军内部人心不和,战略部署不当,在古埒山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结果三万之众溃不成军,女真叶赫部首领布寨被杀,乌拉部首领布占泰被擒,嫩科尔沁部首领翁果岱,莽古斯也被活捉,只有明安巧妙逃脱。努尔哈赤为争取和拉拢嫩科尔沁部的势力,将翁果岱、莽古斯及其部众全部优待放回,此举为日后满蒙联盟打下了基础。
    九部联军伐满洲后,努尔哈赤首先集中优势兵力,把女真扈伦四部、长白山两部征服,以壮大建州的力量。其次,采取各种手段离间嫩科尔沁与林丹汗察哈尔部的松散关系,以解除伐明的后顾之忧。再次积极促进满蒙联姻,进而“以亲女羁縻所欲剪除之人,笼络所欲招徕之敌”,借以筑起满蒙利益一致的长城。再次,彻底剿灭卦勒察,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于天命十年(1625)、天命十一年(1626)、崇德二年(1637)连续征讨东海卦勒察,并将所获的衣物等分赐两翼大臣,并赏赐从征将士银两有差。但是,碍于孛尔只斤嫩科尔沁与纳仁汗郭尔罗斯(即清代称谓的卦勒察)同为蒙古源流,所以不便前往征讨已汇入乌巴什部的卦勒察及锡伯,只得请派托音呼图克图活佛为使,说服嫩科尔沁的首领们献出原纳仁汗的郭尔罗斯及锡伯部众。1691年仲夏,康熙帝亲自召见托音活佛言道“科尔沁十旗是你的檀越,也是朕的舅家,那里有我们满洲人锡伯、呼勒沁部落,你去把锡伯、呼勒沁人请来,朕欲赐斋其诺颜,把他们招收过来”。于是经托音活佛为使,翌年(1692)夏四月乙巳(6月10日),嫩科尔沁的首领们终将所属的锡伯、卦勒察、达斡尔丁14458名,以每丁赏银八十两全部献出。如不愿领者每丁一年给银三两。自此,从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以纳仁汗为首并迁居到松嫩两江交汇处的郭尔罗斯部逐渐销声匿迹,而雄局于松嫩两江西畔的郭尔罗斯源流仍在流淌着。
    清初,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把“南不封王,北不断亲”作为奉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同时为攀缘关系,有意违背历史,强调说“我满洲与蒙古原为一国,明则是异国也”。决定把蒙古绑在满洲的战车上。据史料记载皇太极、顺治、康熙皇室的后妃中蒙古族占15人。清皇室下嫁蒙古的固伦、和硕公主32人。在满蒙联姻上,嫩科尔沁更是处于“列朝外威,荷国恩独厚,列内扎萨克二十四部之首”的特殊位置。嫩科尔沁先后有7名王公之女做了清皇室的后妃,清皇室也有13名公主下嫁到嫩科尔沁部。其中与郭尔罗斯部有关者三人,即科尔沁贝勒博尔济吉特氏莽古斯之女哲哲,后被封为孝端文皇后;科尔沁贝勒博尔济吉特氏寨桑之女布木布泰即孝庄文皇后,海兰珠即关雎宫宸妃。如此出现了莽古斯、寨桑父子皆为清太宗皇太极岳父,其妻大嬷嬷、小嬷嬷或称大妃、次妃,皆为皇太极岳母;而哲哲与布木布泰、海兰珠姑侄三人同嫁一夫(皇太极)的历史正剧与闹剧。
    据郭尔罗斯蒙古族作家、学者苏赫巴鲁先生考证,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阴历二月初八夜,大清“一代国母”布木布泰出生在今前郭县查干湖畔乌巴什(孝庄文皇后母亲小嬷嬷的三爷)的彩帐之中。而布木布泰的爷爷莽古斯与父亲寨桑的陵墓又立于查干湖畔,这是郭尔罗斯与清廷的一段缘由。

    (清史稿一六七?外戚表)载云:“孝端文皇后父莽古斯,姓博尔济吉特氏,世居科尔沁左翼中旗,崇德二年六月庚寅追封和硕福亲王”。崇德二年(1637)春,莽古斯在查干湖畔狩猎时神秘失踪,被其女婿清太宗皇太极追封为福亲王。达尔罕王接受封爵后,即于同年9月在查干湖东北的拾莽古斯靴处建庙以祭。前郭尔罗斯学者王迅先生于1981年采风时,在时年87岁的卡伦店农民齐山口中了解到:他童年时常去靴子庙里玩耍。靴子庙里并无神像,只有一个九眼透珑碑。碑上有汉字,还有些像蒙文似的不认识的字。中间汉字有的他认识即“xxx贝勒xxx福王碑”,边款为“大清崇德二年秋吉日立”字样。对此,时年63岁的卡伦店农民张景良亦作证实。他们的口碑与《清史稿》记载的时间是吻合的。
    关于忠亲王寨桑及其贤妃小嬷嬷,《清史稿?外戚表》载云:“孝庄文皇后父寨桑,莽古斯子,顺治十一年五月壬辰追赠和硕忠亲王”。《清史稿?列传?后妃》孝庄文皇后条亦载:“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孝端文皇后侄也。天命十年二月,来归。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顺治十一年,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寨桑及其贤妃逝世后,尊顺治帝旨意,由他们四子满珠习礼长子和塔于顺治十二年五月初七立碑墓前。陵墓在莽古斯“靴子庙”之侧,并派坟丁世代祭守,目前,库里满蒙文碑已被移入前郭县长山镇明珠园“孝庄祖陵陈列馆”内,供世人瞻仰。
    一代神弓兴肇地,三朝国母父王陵。嫩科尔沁及郭尔罗斯蒙古铁骑随后金征察哈尔,克遵化,围北京;随摄政王多尔衮入山海关,拥立福临为帝;随多铎平定江南,职效边藩,立下了汗马功劳,永彪史册。嫩科尔沁及郭尔罗斯蒙古女杰们为“婚姻帝室百年久,屏斡中华万里长”,为清初的政局稳定,民族融合及后来的康乾盛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乾隆皇帝曾说,我不修长城,我不像前代皇帝那样修长城,我把跟蒙古关系搞好了,蒙古就是北方最好的长城。库里满蒙文碑就是最好的佐证。
    库里满蒙文碑(即追封忠亲王暨忠亲王贤妃碑)。其碑文为“帝王恭贤尊功,必崇封宏世,宪前而存后,广开亲亲之道,铭于铁石,宜究本以示意。圣母名圣仁上恭恂皇太后:王考妣育吾者也,思稽其本,祖获福而子来端,祖母荣贵而福生焉。尔子后济此封王,受以洪恩,今理祖母遗体,念德崇恩,并立册文,追封祖父为忠亲王,祖母为忠亲王贤妃,立碑于墓,永存后世,仁亲荐恩。大清国顺治十二年五月初七立”。库里满蒙文碑时至今日依然在述说着那段风云岁月中的沧桑与辉煌。


    主要参考资料:
    (一)《蒙古族大辞典》文精主编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12
    (二)《前郭尔罗斯简史》刘加绪主编
    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10
    (三)《孝庄文出生出嫁地考》金?福力京编著 苏赫巴鲁校注
    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9
    (四)《郭尔罗斯考略》王迅著
    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6
    (五)《郭尔罗斯文物古迹及人物》张敬岩 苏赫巴鲁编著
    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6?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