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我允许你释放攻击性

 自在飞花也似梦 2020-05-17

孩子,我允许你释放攻击性

作者:张宏涛,来源:张宏涛心理与亲子咨询师(hnzhht)

1

晴儿前天下午发了两次怒。

第一次,她和她妈妈说话的时候,我也说了句话,无意间打断了她们(晴儿当天上午刚郑重地表达过,在她和妈妈说话的时候,我不能去插话,不然她就会忘了说到哪里了)。

小孩生气可不得了,我道歉也没用。

在我和老婆打羽毛球的时候,愤怒的晴儿,端着一个接满水的玻璃瓶,怒气冲冲地过来泼我。

我闪开了,继续和老婆打羽毛球。

晴儿又去接水,继续泼我。

如此泼了四次。每次我都闪开了。

第四次,她失手把玻璃瓶也扔到地上了,碎了一地。

晴儿跑了。

老婆去打扫,我到卧室,看到晴儿正在哭,就对她说:晴儿,你把玻璃杯摔碎了,但我相信你不是有意的。我不会怪你的,妈妈也不怪你。刚才我无意间打断你说话,你很生气,是不是?

晴儿哼了一声,去另一个房间了。我回书房了,让老婆去安抚一下晴儿。

过了一会儿,晴儿竟然大哭着跑到书房了。

我把她抱起来,问她怎么了。

她说:妈妈刚才凶我了。

我问:妈妈为什么凶你?她说了啥?

晴儿说:我不知道她说了啥,我就看到她凶我了……

我安抚她了几句,然后邀请她下跳棋。她欣然应允。

玩了一会儿,又因为一些小事,晴儿又生气了(估计是妈妈刚才凶她,她心里还有股气没释放)。

她抱着玩具大象,照着我旁边一个纸箱踹了两脚,跑了。

跑了之后,她又空手回来了,奋力搬起那个很重的纸箱,不顾我阻拦,把纸箱翻了个跟头,东西掉出来了,她这才心满意足地跑了。

我觉得挺可爱的。

她很畅快地释放了她的攻击性,我不仅没有生气,还替她高兴。

再来说,晴儿当时为什么哭着跑到我这边了。

老婆后来告诉我,她当时问晴儿,是不小心把瓶子摔了,还是故意摔的瓶子?

晴儿没说话,老婆就口气变重,又问了一遍。晴儿还没说话。

老婆怒了(晴儿不回答她的问题,让她怒了。晴儿不回答,是因为被她的语气吓坏了),气势汹汹地又质问了一遍。

晴儿就撒腿跑书房这边了(后来晴儿说是因为玻璃杯上有水,太滑了,失手掉的,不是故意的)。

我允许晴儿生气,允许晴儿释放攻击性。我不怕把孩子惯坏,也相信惯不坏。我不希望她这么小,就开始压抑很多负面情绪。

2

有个心理咨询师同行,有不同看法,她说:她是绝不容许孩子对自己表达攻击性的,她认为孩子这样是大逆不道,绝对不可以!

她举例说:

有一次,三岁的女儿气呼呼地冲到卧室,嘴里嘟囔着:我要打爸爸,我要打爸爸……

然后女儿找了个小扫帚,冲出去要找爸爸算账。没想到,爸爸见状大怒,随手操起一根握力棒,冲过来,做出要打死女儿的样子。

女儿吓得瘫倒在地,扫帚掉了,都说不出话了。呆呆地,也没有哭。

她见状就教育女儿:不管什么原因,绝不允许你打爸爸!这是大逆不道,听到没有?

她觉得女儿就应该这样教育,不能让孩子无法无天。

我说:

你女儿内心憋着一股气,本来是要释放出来的,结果受到这样的惊吓,憋回去了,对身心都不好吧?

她内心受到了惊吓,不但没有被安慰,还被教育,那她以后在这个家,就得察言观色,活得缺乏底气了吧?

孩子才三岁,就算打爸爸一下,也不会多疼,而且明显是爸爸先欺负她了,她才反击的。让孩子打一下,有什么大不了的?

你教育她不要打父母,但可能造成的结果就是,以后别人欺负她,她也不敢反抗了吧?

不过,大家(都是心理咨询师)都认为我这是歪理邪说,认为绝对不可以攻击父母,哪怕只是个三岁的孩子。

但我坚持认为,做父母的,必须要容许孩子攻击自己。这样孩子才能发展出攻击性,才能有生命活力!而且也只有父母容许孩子攻击自己,孩子的身心才能茁壮成长。

孩子,我允许你释放攻击性

上图是著名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比昂的容器理论,大家可以看到,大家可以看到,好的父母,是包容孩子的负面情绪,然后把这个负面情绪净化后,再还给孩子。孩子就是这样在爱与包容的环境下,逐渐形成坚实健康的人格。

而不被父母包容的孩子,只能发展出假自我!

只是在现实中,少有人做孩子的容器。别说孩子投射的负面情绪根本得不到父母的包容和净化,反过来,父母还往往会把自身的负面情绪投射给孩子。

很多父母不仅不是好的容器,反而是把孩子当容器、当情绪垃圾桶,肆意向孩子倾泻大量的负面情绪。

孩子是一个天然的“好”容器,可以接纳父母的各种负面情绪,而不会去攻击父母;但是他们太小了,没有力量去分辨这些情绪,也没有能力去消化和净化这些情绪,他们只能尽量给父母爱,然后把这些有毒的情绪都放到自己内心里,让自己日日忍受各种毒药的折磨。

3

我不是这样的父母。我容许孩子攻击我。

比如,晴儿三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我带她到广场玩。回去的路上,我嫌她走得太慢,就对她说:小蜗牛,你快点。

她说:你再说一遍。

我又叫了一声小蜗牛。她又让我再喊一遍。我又喊了一遍。

然后她举着矿泉水瓶冲过来,杀气腾腾地说:我打死你……

我吓得赶紧跑,晴儿在后面奋力追赶。我只好慢下来,她拿空矿泉水瓶砸了我两下,不许我再叫她小蜗牛。我向她道歉,并保证不再叫了。她的攻击性释放了,不再对我有怨气了,还让我帮她拿瓶子。

(我最初没想到她前面让我重复,是在警告我。我还以为她觉得小蜗牛好听,后知后觉呀!

她跟谁学的呀?明明不喜欢我这样叫她,还让我重复。朋友提醒我,估计是跟老师学的。想想觉得有道理。)

我允许孩子攻击我,那将来别人取笑她的时候,她就敢于去维护自己,而不是只会哭或忍气吞声。

还有一次,我带晴儿看了《哪吒》后,觉得晴儿很可爱,就对她唱歌:“小妖怪,真可爱。妈妈疼,爸爸爱……”

没想到,晴儿非常生气、委屈,她抗议说:我不是小妖怪,我才不是小妖怪……

我说:小妖怪挺好玩的呀。哪吒就是小妖怪。

晴儿直接动手打我,还说:我不是小妖怪,哪吒坏孩子……

我就再也不说她是小妖怪了。

这些还都是主要怪我的事例。还有不少事情,真的不是大人的错,是孩子自己的期望落空而已。但在这时候,我依然允许孩子攻击我。

比如有一次我们坐高铁,过安检的时候,晴儿手里一个小包,我们帮她放到安检机上了,然后晴儿大怒(那时候才两岁多),哭闹起来,她原本想自己把小包放安检机的。

她在地上哭闹,不站起来,引起了不少人围观。我们只是在旁边看着,尽量安抚着,允许她哭闹。这样哭闹了二十多分钟。她才平静下来。

还有一次,她三岁多,出地铁时,我们怕那个门很快会关上,就直接把她抱起来快速通过了。晴儿又哭闹起来,她是想自己通过的。所以又哭闹了二十多分钟。我们只在旁边守护着她。没有去指责她。哭完就好了。

4

我们没有因为晴儿哭,就觉得我们做父母太失败了,没有因此崩溃,也没有因此指责她。我们允许她哭闹,允许她愤怒,允许她攻击我们。

就像比昂所说:

孩子,我允许你释放攻击性

什么意思呢?就比如说:

有一天,妈妈拒绝了孩子的某个要求,比如不给孩子吃糖或冰激凌,三岁的孩子生气地说:妈妈,你是个坏妈妈!

然后这个妈妈无法包容这句话,听到这话,她可能出现这三种反应:

(1)“退缩”。就是很颓废,有些心灰意冷,退缩地说:那我不管你了,你想干嘛干嘛吧,就当我不是你妈妈了。

孩子听到这话,就会很恐慌,不敢再对妈妈表达攻击性了。

(2)“垮塌”了。比如她为了照顾孩子,放弃工作,当起了全职主妇,天天在家做家务,陪伴孩子,一心想把孩子照顾好。结果婆婆就很瞧不起她,说她年纪轻轻就不去上班,天天在家,太懒了。哪有这么懒的女人?老公也受影响,看不起不去工作的她。

她忍受着这些白眼,只为给孩子一个好的童年。没想到,孩子说了“你是个坏妈妈”这句话。听到这话,她就直接崩溃,人格坍塌了,那一刻,就恨不得去死了,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了。

孩子看到妈妈情绪这么崩溃之后,就会吓着了,以后再也不敢随便说话,和妈妈说话就得小心翼翼了。

(3)“报复”。就是孩子说妈妈是坏妈妈后,妈妈恼羞成怒,把孩子按到地上一顿痛打,并怒骂: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你居然对我说这样的话,你还有没有良心?

噼里啪啦把孩子揍一顿,孩子自然更恐惧了……

不管是退缩、垮塌,还是报复,或者其他非包容性行为,都会让孩子恐慌和压抑,从此再也不敢对妈妈毫无保留地表达心声,更不敢对妈妈表达愤怒了,也不敢理直气壮地对妈妈提要求了。

他会把自己的欲望压抑下来,憋着不敢说,长大以后,他想要什么东西,甚至喜欢哪个女孩,他都不敢再轻易表达了,生怕出现他无法承受的后果。

所以,孩子很乖,并不一定是好事。可能只是缺乏一个抱持性环境,不得不压抑了自己。

孩子,我允许你释放攻击性

面对孩子的攻击,我不会退缩、垮塌和报复。

实际上,晴儿在两三岁,和四岁多这两个阶段,都有很明显地排斥我的倾向。就是莫名地排斥我。只要妈妈陪,不要爸爸陪,甚至不让我靠近,靠近就说我“坏爸爸”、“屁爸爸(跟一个动画片学的)”。面对这样的排斥,我也没有生气,允许她这样对我。这个阶段过去后,晴儿还是很乐意与我合作的。

很多家长会选择报复,这会让孩子在父母面前,失去天然的底气,不敢再在父母面前理直气壮地做自己,日后就会成为一个很抑制自己欲望的人。

所以,我允许孩子攻击我。

当然,允许孩子攻击我,并不是说,孩子无论怎样攻击,我都应该不闪不避。我会见机行事。一般的攻击,我都选择承受。毕竟她只是个四岁的孩子。但破坏性大的攻击,我该躲就躲,该制止也会制止。但这个制止,不是喝止!比如她要打我的头,我会抓住她的手,说:头不能打。你可以打手或者胳膊。

或者她要摔一个贵重物品,我会拦住,换一卷卫生纸或不怕摔的东西让她摔。

5

心理咨询师黄玉玲说:

自我压抑,习惯性讨好,没有界限,拼命付出……

如果在以上现象里,你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那么很可能是,你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将对外的不满转向了自身进行自我攻击,没有很好地活出自己的攻击性。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也多次阐述过活出攻击性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认为,自恋、性和攻击性,是人类的三种基本动力,但我们太多关于美德的逻辑是,反自恋,反性,反攻击性。

活出攻击性的人,关系是享受;

闷住攻击性的人,关系是累赘。

你在某一个领域活出了攻击性后,你在这一领域的效率,会非常惊人。

攻击性从“我”发出,以各种形式,伸展到“你”这儿,如果被“你”接住,即回应,就会变成生命力,可以想象它是白色或色彩缤纷的。当没有被接住,或被忽略,或被拒绝,都会变成破坏性,可以想象它是黑色的或各种冰冷。

活出自己,可以大致理解为自我实现。这个过程中,你要展开带着攻击性的生命力,最初恐惧被报复甚至被灭,初具力量后,又会因伤害他人而内疚。恐惧和内疚都能化解得ok后,生命力才真得以自由流动。这个过程不易。

我愿意做接纳孩子攻击性的父亲,不让孩子因为释放攻击性而恐惧或内疚。从而成长为一个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人。

你呢?

当然,也有人说:你这样纵容孩子,孩子到社会上会不会也无法无天,去攻击别人?

这个是不会发生的。就像在家零食随便吃的孩子,在外面不会去眼红别人的零食。在家里绝不被允许吃零食的孩子,在外面面对零食,更难克制。

允许孩子表达攻击性,孩子的攻击性在家就释放出来了,所以到社会上,反而会很友善,而且也不软弱。

如果孩子的攻击性在家里被压抑住了,反而更容易在外面释放。那些爱打架的孩子,往往都是在家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当然,在家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到社会上,也可能会成为任人欺负的受气包。

爱与自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情商更高。不欺负别人,也不会轻易被别人欺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