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拉伯的劳伦斯》史上最伟大的传记影片之一

 蔡叔刚 2020-05-17

dean 发布于: 2011-07-15 10:24


日本版海报

《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1962)是奥斯卡影史上最具份量、最被激赏的电影之一,勇夺当年(1964)度七项大奖的史诗巨片《阿拉伯的劳伦斯》以一种大写意的手法,记录下一战时期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故事,塑造出一个骁勇善战沙漠枭雄的光辉形象。它是一部真正的史诗电影,即使在今天,它那壮阔的叙事方法,宏大的气势依然无法超越,它让人想起了《宾虚Ben-Hur》(1959)以及那个年代的历史电影特有的厚重感。

【对历史人物重新梳理】

这部史诗般的巨片长达3小时45分钟,根据历史上的真实的人物和情节改编。讲述了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考古学家劳伦斯被召入英国情报局,并受命去指导对土耳其发动叛乱的阿拉伯军队。他单枪匹马横穿大沙漠,到达阿拉伯王子法依萨的阵营,指导他们采取游击战对抗土耳其,凭着坚强的意志和行动,他得到了阿拉伯人的信赖和尊敬,并且成功地对抗了土耳其,保护了英国在阿拉伯的利益。但最后,英国在阿拉伯的地位巩固了,劳伦斯也失去了作用,黯然地离开了阿拉伯。

在历史上,劳伦斯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在影片中他成了一个充满冒险浪漫气质的悲剧英雄。这是一部真正伟大的惊险片,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把两个往往是不可兼得的方面成功地结合起来——它既有宏伟的战斗场面,又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富有情趣和才智的研究。罗伯特·鲍特Robert Bolt的优秀剧本是这一切成就的蓝本,然而巧妙的建筑师却是导演大卫·里恩David Lean。最富于创作才华的摄影师弗雷迪·扬Freddie Young对此作出了不可估量的协助。他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中的摄影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时报》杂志曾经评论道:“一次又一次地,宽银幕的巨大的长方形画框就像一个极大的熔炉的门那样敞开着,观众全神贯注盯住纯净的金子般的沙子熔化的闪光,盯住空旷、灿烂的无垠苍茫,就好象盯住上帝的眼睛一样。”

由于此片的伟大成就,它获得了第三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彩色片摄影、最佳彩色片美工、最佳剪辑、最佳音响和最佳原创音乐等七项大奖,被誉为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传记影片之一。同时它还奠定了彼德·奥图Peter O'Toole在好莱坞的地位,埃及演员奥马尔·沙里夫Omar Sharif也因此片而一举成名。

【沙漠中的“圣者”】

本片根据英国一战期间北非情报员托马斯·劳伦斯上校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劳伦斯的父亲为一英国爵士,然而他本人却得不到贵族的地位,因为“我的父亲没有娶我的母亲”,私生子的身份对于劳伦斯性格的形成想必是至关重要的,而本片主演彼德·奥图Peter O'Toole将这一点表现的非常成功,那戏虐而忧郁的气质,神经质而极富表演性的仪态,与浪漫理想化的性格相结合,完美的与劳伦斯的身世背景相映衬,当观众得知他的身世时,不仅不会感到惊讶,反而会对人物增添一份理解,同时也让人感叹本片创作者对人物的发掘之深。

如果理解了劳伦斯这个人物,就不难理解他惊世骇俗的作为。当他还在开罗作为一名阿拉伯语专家时,北非战场上英国-阿拉伯与德国-土耳其两大阵营的斗争正处于胶着状态,而其中的最弱者阿拉伯人与其他势力相比还停留在十分原始野蛮的阶段,他们普遍没有“阿拉伯人”的民族概念,部族之间相互争伐,对于反抗土耳其的统治,大部分酋长只是想乘机抢点钱,而这里的钱只指金币,钞票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然而与此同时,阿拉伯人在精神上却保留了一部分祖先的骄傲,他们是勇敢无比的战士,不愿向任何人屈服,尽管事实上早以被外国势力玩弄于鼓掌之中。

正是这种精神吸引了身为英国军官的劳伦斯,劳伦斯并非“那些热爱沙漠的英国人”,他对于阿拉伯不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这些"愚昧残忍的野蛮人",而是尊重他们的传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这一点决定了他与其他英国人的不同,身为阿拉伯人军事顾问后,他更是不惜将自己化身为一个阿拉伯人,他卸下军装穿上白袍,至少一段时间内他相信自己是个阿拉伯人,并且是他们的救星,带着对于阿拉伯的激情和无比的意志,他穿越沙漠攻占了饱经战火的阿卡巴城,此城自十字军东征起便陷入战争的苦难之中,他没有试图改造阿拉伯人,反而发挥了阿拉伯人往来沙漠,千里奔袭的战斗传统,在敌占区四处破坏,打的土耳其的正规军无计可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被阿拉伯人尊为"圣者",一个人改变了战争的进程,怪不得原来认其为怪人的同事们都对他刮目相看。

意大利版海报

他是如此的献身于阿拉伯的解放事业,过于陶醉于个人英雄主义和理想,他认为自己是救世主,是摩西,是非凡的,以至于忘记了现实政治的残酷,土耳其战败后,各方势力开始瓜分阿拉伯,阿拉伯内部也开始了讨价还价,如费瑟王子所言“战争属于年轻人,对于未来的勇气和希望,和平属于老人,不信任和戒心”。战争结束,劳伦斯的舞台也不复存在,"圣者"只有黯然离去。

【大卫·里恩抒写最后的史诗】

本片导演为英国著名导演大卫·里恩David Lean,它并非好莱坞电影般紧凑,缓慢的故事节奏,精致的对话延续了英国电影一贯的特点。最让人感动的是这样一部大手笔对于细节的把握,在大场面的描绘上并非如今国产大片般只追求人山人海的壮观,从服装到布景都极为考究,战争场面虽不激烈,但真实体现了战场的混乱和个人的无助感,千名阿拉伯骑士呼啸而过卷起漫天风沙的场景另人印象深刻,劳伦斯也不像其他影片中的将领那样仿佛处于战场之外,而是真实的处于庞大的人流之中,充分表现了战场上的不可控性,相比于现如今的战争片列阵则如仪仗兵,上阵整齐划一连拔刀都那么帅的强悍兵团来说,这样的军队才接近真实吧。

导演大卫·里恩David Lean和主演彼德·奥图Peter O'Toole及埃及演员奥马尔·沙里夫Omar Sharif重新聚首时的合影

说到影片的成功,自不必多言,一举夺得三十五届奥斯卡七项大奖,如此佳绩,本作编剧罗伯特·鲍特Robert Bolt功不可没,整个剧本节奏舒缓而不拖沓,高潮相继而至,从劳伦斯初入沙漠,到相遇阿里长官,再到奇袭阿卡巴,剧情一步步引人入胜,层次分明,叙事呈逐渐深入之势,不断向出人意料的方向发展,使本片具有类似冒险片的观感,弥补了历史剧的深沉厚重,四个小时一晃而过不觉乏闷。

如果说剧本是蓝图,那么导演就是巧夺天工的建筑师,这建筑师的功力我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节奏的把握,本片不同于其他战争片之处在于没有仅仅将注意力放在表现战争场面上,而是更多的注意战场上人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主要通过对节奏的控制而表现,战斗开始前镜头在士兵之间的游移,频繁长时间的荒漠远景,尤其是当阿里和劳伦斯从沙漠走来时逐渐由一个小点到一团黑影的那一段,导演有意的并不急于叙述,而是在主要桥段之前进行充分的铺垫,这些对影片的成功至关重要。

导演大卫·里恩David Lean和埃及演员奥马尔·沙里夫Omar Sharif及安东尼·奎恩Anthony Quinn重新聚首时的合影

二是摄影与配乐,本片配乐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本人看的版本甚至专门收录了几十分钟的原声CD,我想很多没看过本片的人对其中的一些音乐也是很熟悉的,当然仅从音乐上讲我不觉得有多好听,但是作为电影配乐毫无疑问是成功的,因为每一段配乐都与相应的镜头相搭配,很好的起到了烘托氛围的作用,尤其在表现沙漠远景时,几乎相当于在看静态图片,再加上极具压迫力的音乐,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特别是劳伦斯独自散步决定冒险袭击阿卡巴和沙漠救人归来两段,无垠的沙漠,高悬的烈日与让人透不过气的鼓声,绝对是神来之笔。

现如今我们再来看这部影片,会发现它的叙事手法与当今的影片如此不同,它更具戏剧性,更有舞台感,更严肃也更考究,劳伦斯的故事算是现代战争史上最后一段个人英雄主义的史诗了,而阿拉伯的劳伦斯或许是我们能看到的最后一部真正的史诗电影。

【伟大的自由主义者的激情】

是什么让劳伦斯一个人完成如此非凡的功绩,在战争的初期他不过是一名普通的上尉,从事一份普通的工作,即使战争结束后军衔也只是上校,他在英军中是一个中层军官,在他的战友阿拉伯人那里他可以说什么也不是,权利掌握在酋长和贵族手里,他的一切军事行动都是以费瑟王子的名义发动的,他甚至根本不具备军队的指挥权,主力部队由各部落的酋长的人马混编而成,紧紧跟随在他身边的只有阿里和哈利斯部落的几十名武士。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完成了多少人无法完成的事业,为阿拉伯赢得了解放,与其说他是军队的领袖,不如说他是一面旗帜,一个象征,在他的影响下阿拉伯彼此纷争的部族可以联合起来,不再为了“这是我的水”而大打出手。

DVD封套

所有这一切,都因为他所特有的一种激情,一种对于阿拉伯及其未来的激情,这种激情鼓舞了其他的阿拉伯人,劳伦斯并不能带来胜利但对于阿拉伯人来说他就是胜利的化身。

任何一个伟大的人都需要一种激情,一种对于某种事业敢于献身的精神,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人,他们富有表现欲,充满理想,敢于坚持己见,并能以自己的热情感染其他人,因此我们应该记住托马斯.劳伦斯——阿拉伯的劳伦斯。

德国版海报

劳伦斯是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原因就在于,他能够帮助一个弱小的民族抵抗强权,争取自由。余光中说过“有两个人帮助弱小的民族抵抗强大的奥 斯曼帝国,一个失败了,一个成功了,他们都毕业于著名学府,他们又都英年早逝,前一个是拜伦,后一个是阿拉伯的劳伦斯。”拜伦的自由精神,看看我BLOG 简介里面的诗就明白,而劳伦斯的自由精神,在于他无分等级,无分国界的为人们争取自由。

威廉·华莱士为自己人民的自由而战,可谓无畏,可谓荣耀;而劳伦斯为了异国他乡人民的自由,向自己的政府讨价还价,呕心沥血,可谓无私,可谓伟大,可谓人杰!在开罗的将军们承诺“英国不想统治阿拉伯”“大马士革可以作为 阿拉伯议会所在地”的时候,劳伦斯真的相信他们会把自由还给阿拉伯人吗?这位牛津的毕业生,真的认为他的祖国以及协约国会让阿拉伯人统一、建国?就是想要他的阿拉伯部队率先攻下大马士革的原因。他心里其实明白,让英国和法国舍弃自己的殖民地,舍弃自己的战利品,靠他一己之力,虽然他已经是个举世闻名的英雄,却是绝对办不到的。果然,他失败了,败在祖国狡猾的将军们手里,更败在他殚精竭力想要解放的人民手里——阿拉伯人的不团结, 毁了他们的自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向任何人,任何权利挑战,为了自己的信念,这就是劳伦斯最光辉的一面。

【关于劳伦斯是同性恋的问题】

关于劳伦斯是同性恋的问题,很多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已经考证已久,但依然是个迷。说实话,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哇,好超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电影就已经在同性恋上做文章了!结果一看,电影中有很多同性恋的暗示,比如劳伦斯女性化的举止和瘦弱的体态,碧蓝色的温柔眼神和多愁善感、不注重军人礼节等等,尤其是劳伦斯身边的两位阿拉伯小帅哥,非常明显的在暗示什么,最明显的暗示在那一句“Leave me alone!”要知道将军当时就说:“说出这句话也太柔弱了。”何止是柔弱,一个军人在这种时刻说出这样的话,简直就是纤细敏感到极点。(莫非其劳伦斯还是小受……)

对此,Wiki上是这样说的:
  
劳伦斯作品中的一些章节,以及他在军中同事的回忆,反映出他有性受虐狂倾向,喜欢鞭打和肉体的痛苦。1917年12 月,劳伦斯曾在汉志铁路沿线的德拉被土军抓获并遭强奸和鞭打。劳伦斯另一个引人争议的话题是其性取向。《智慧的七柱》一书署明“致S.A.”的序言,被认为是写给一个叫达霍姆(Dahoum全名为谢赫·艾哈迈德,Sheikh Ahmed)的14岁阿拉伯男孩的情诗。达霍姆曾于1914年和劳伦斯一起在卡赫美士考古工地工作,两人关系密切,劳伦斯拒绝澄清两人有肉体关系的传言,并在返回英国时将达霍姆带回国与其同居。1916年,劳伦斯将达霍姆派往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阿拉伯北部联系阿拉伯民族主义分子,1917年,达霍姆因斑疹伤寒去世。劳伦斯后来在《智慧的七柱》中说,他的梦想——为阿拉伯人民赢得政治自由——本意就是想作为一份礼物送给达霍姆的。

电影中确实有非常多的暗示,比如那个劳伦斯带进英军酒吧的阿拉伯青年,原形应该就是Dahoum。1913年左右在一次南土耳其的考古挖掘中两人相遇,劳伦斯教他摄影,读写,Dahoum成为了他的助手。后来两人搬到一起住,劳伦斯为他塑了一尊裸体像并放到了两人房子的顶上。Dahoum还是一名摔交手(wrestler)。战争爆发时,劳伦斯远在英国,两人再未能会面,Dahoum1918年死于斑疹伤寒(另一位著名的同性恋亚历山大大帝也是死于此病),终于天人永隔。
  
电影中还有一处著名的暗示,就是劳伦斯被俘时,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位土耳其省长捏掐劳伦斯的白皙肌肤时,还有那位土耳其士兵行刑时,脸上都浮现出无比猥亵的表情,而劳伦斯被从囚室扔到街上时,第一个动作是把脸转过去,深深地埋进泥水中。这些都暗示了劳伦斯曾被轮奸,上面的资料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