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的形体官窍

 玄冰生孙洁 2021-04-08

脾的形体官窍,包括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和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与胃相表里。

在志为思。前面已经学过,心和肺,心在志为喜,肺在志为忧,喜和忧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那这个思是什么意思?我们说一下。在《灵枢·本神》里面讲“因志而存变谓之思”,这就是对思的定义。这句该怎么理解?意思就是说,志向虽然已经定下来了,但是可能你还是要反复的计度。实际上就是有个反复思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叫作思。

这个思,跟虑,跟考虑问题的“虑”有什么区别?在《灵枢·本神》接下来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后面就是“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思跟虑是不一样的。那这里“因思而远慕谓之虑”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说,你虽然经过了反复的思量,反复的考据,反复的这个琢磨。但是你没有结束你的思考。你所有的这些斟酌。都是想要为最后做决定,在你没有做决定之前的,这种前后犹豫,就叫做虑。虑到什么时候为止?当然是一直要虑到做决定为止。所以我们后面学肝的时候,肝在志为怒,胆主决断。所以肝胆相合,就有谋有断。

有时候,真的是很难把思和虑之间的关系理清楚。实际上在临床上看,思虑的这个变化,也往往是同时出现的。所以后面我们再讲“思”的一些具体的病变的时候,还会再有提及。这个需要我们在临床上反复的继续进行辨析。

思为脾之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面说“中央生湿……脾在志为思……思伤脾。”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思的这种情志,除了脾以外,一定还与心有关系。所以《针灸甲乙经》里说“思发于脾,而成于心”。这就导致在临床上,比如说过度思虑,最常出现的病机就是“心脾两虚证”。思不仅仅伤脾,它还伤心。在我们脑海必须要有这么个印象。当然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心主神明,思当然与心有关系。另一方面,“思”又是出神明的基础。如果连思考都不会,还谈什么神明,谈什么神志呢?五志也好,七情也好,其实它的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思。一定要有思考,然后才会有其他的这些情志发生。所以,从五行的角度讲。土生万物,所以脾土主思,思为脾土之志,这个也是有它的道理的。

在正常情况下,就表现为思而有度,既能够思,还能够控制这个度,这就是脾正常的功能。假如说,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导致脾的阴阳气血异常,就会引起思的异常。实际上更常见的是由于思虑的太过,反过来会伤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个就是,过度的思虑,或者是所欲不遂,会伤脾。怎么伤?思则气结,就是久思,过思,或者是所欲不遂以后,人体的气机就容易结滞不行,这就是所谓的“思则气结”。对于这个“思则气结”的理由,我们的《素问·举痛论》里面,他自己给出了答案。为什么思则气结?因为在思考的时候,就一定是心有所存,难免就老惦记某个事,于是神有所归——你的精神就都集中的某一个具体的问题上去了。去干吗?思呀!所以气血就留著而不行。这就是所谓的“正气留而不行”。所以叫做气结。用我们老百姓说的话就是什么?就是老是想这么多,或者老想着一件事,那么你就结到那里面去了。

《内科摘要》有个医案,就给我们很大的一个启发。讲一个读书人。读书人在过去来说,考试是第一重要的事情。但是这个人,平时心情可能就不是特别好。再加上这次去考试呢,又考的不是特别顺利。考完以后就发病了,发热,口渴,觉得胸闷、纳差。吃饭也不是很想吃。医生就给他开了清热的药,化痰的药,还有理气的药。这个实际上如果在临床上看到,多数情况下也就会这么处理。发热了,肯定想要清热。但是可能因为热伤津液了,他们清热没有效。胸部老是觉得闷,老是觉得有不舒服的感觉,那可不可能是痰呢?如果是痰,又得化痰。病人平时情绪就郁结,最近又碰到了很郁闷的事情——考试考的不好——很可能是肝气郁结啊,还得疏肝理气。可是实际上,这些药用上去以后效果都不好,反而症状加重了,并且出现了肢体倦怠。就是四肢都没有力气,老是想休息,困倦,这么一个症状。他来找薛已看,薛已结合脉证就认为这是郁结伤脾的表现。所以他用加味的归脾汤治。归脾汤这个方子,在学方剂的时候,是作为重点方剂来讲的。他实际一方面是治脾,一方面是治心。我们前面讲,思这个情志,实际上除了与脾相关以外,还与心相关。这个病人是思虑太过,既伤脾,又伤心,正好用归脾汤来治。用了加味归脾汤以后,饮食也好啦,症状也减轻了。但是别的症状出来了,大便不是很通畅,两颧又有点发红。两颧这个地方,属于肾所主。所以看到颧红,考虑到是肝肾的虚火。薛已也是这么认为的,这是肝肾虚火呀,思考太过,内伤阴血,那么就大补血虚,在稍加补肾之品。用了30多天,大便也好了。这个病人就痊愈了。

这个案拿到这说,主要告诉大家,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是可以引起气机结滞的。这个案,如果是我们现在看,往往会把它误诊为气郁,要行气。其实我们临床上对这种类型的病,除了想到气郁,要行气外,还要想到可能是思则气结,可能是思虑伤心伤脾。

脾在液为涎,其实很好理解,因为脾本身就主运化,运化五谷。水谷由口而入,涎为口中津液,所以脾为涎,这个我们很容易理解。有可能有人提反对意见:这个嘴巴里面除了涎,它还有别的东西呀。其实我们平时能够直观感觉到的是什么?首先应该是唾沫。但为什么不是唾液,而是涎呢?其实涎才是帮助吃东西,帮助消化的。所以与消化运化水谷相关的还应该是涎。如果脾的阴阳气血都正常的话,它就表现出有足够多的涎能帮助我们吃饭,来润滑这个口腔里的食物。它有润泽的功能,涎出而口润。假如说脾的阴阳气血不正常,属于一种病理状态下的话,它就可能出现各式各样涎液的改变了。比方说,脾虚不能升清,不能把精微物质上传于口,那么口就不润泽,那就表现为口干,涎液比较少。如果说脾胃有湿热,涎就多,而且这个涎粘粘的,有时候还可能甜甜的,病人就老是觉得嘴巴里面有不清爽的感觉。如果说是不但脾虚,而且还虚的比较厉害,不能够固摄精微物质了,那还会出现什么?不但涎多,而且关不住,倒流出来,口涎自出。这个流涎就有好几种可能性了。有的人,平时说话的时候,说着说着,这个嘴角就有点湿润,有涎流出来。那还有的人,他可能就是睡着了以后,涎液从嘴边流出来了,枕头都弄湿掉了。这个都是脾虚的一个表现,尤其在小孩子,会比较常见。对小孩来说,因为小孩本身五脏柔弱,可能本身脾气都还没长健全,可以观察,不用治疗。但是,如果出涎出得比较多,那可能就要健脾了。大人多半都是脾虚,健脾就好了。

有的时候这种口涎自出,或者涎液增多,不光是说脾虚不虚的问题,也可以是热证。比如说脾胃湿热困阻,也可以导致这种口涎液过多。前段时间有个病人,来看前列腺炎的,主要是前列腺炎的症状,但实际上他的热是非常的深。下焦湿热熏及中焦,就出现口中的涎液特别多。口水多的不得了,而且病人口水还有有一股苦味。为什么苦?因为热属火,火味为苦。我们用清热利湿的方子之后,这个症状就逐渐减轻好转了。

脾在体合肌肉。肌和肉,现在一般上认为他们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在传统上来说,肌和肉还是有一点点区别。为什么说脾主肌肉?想想肌肉丰厚的地方,是不是往往气血比较旺盛。肉厚之处,多气多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既然肉要多气多血才长得多,就更加需要气血的濡养。所以脾在体合肉。正常情况下,如果脾的功能正常。大家都知道小孩子要想长得好,长得壮,就多吃饭。那么能吃饭的人,肉就长的好,肌肉就丰满,健壮。这是人身体健壮的标准。《素问·上古天真论》,讲人体的这个生长发育规律,男子肌肉满壮。说明这个人脾胃一定就是非常的好。如果说脾胃功能不正常呢?脾胃功能不好,以后就不能运化水谷,就不能够化生气血,当然也就不能濡养肌肉,就会出现肌肉萎软无力。所以在《内经》治疗这种痿软无力的痿证,就说“治痿者,独取阳明”。治疗脾胃中焦就对了。只要脾胃中焦好了,能够运化水谷,能够化生为精微了,能够濡养肌肉了。那么这个痿证就好了。

更严重会出现肌肉的瘦削。肌肉瘦削,我们当然知道他是有虚证的,但并不是说只有一个纯虚而已。很多时候,它是因为实邪引起来的。最常见的一个实邪就是热,所以以后学内经中痿证的相关内容,会看到很多痿证都是热邪导致的。

脾主肉,还主四肢。为什么主四肢?因为清阳属四肢,脾本来就能够升清阳。所以,脾能够主四肢。《素问·太阴阳明论》里面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所以这些水谷精微能够输送到四肢。来濡养它,让四肢轻劲有力,靠的就是脾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脾胃能够运化水谷,四肢就轻。轻是轻松,劲就是有劲有力气,轻劲而且非常灵活。

但是如果脾生病了呢?脾病而四肢不用,这也是“太阴阳明论”里面的。如果脾的功能失常了,就会导致四肢的活动功能出现问题,表现为四肢无力啊,四肢不用就是四肢不举,抬不起来。脾虚的这种四肢无力感。四肢不用,它往往还有一种沉重感。觉得不想抬,抬不起来。那还有一种病变呢,是表现为手足心热。手足心实际上是四肢的最外端。皮肤四肢出了病变就往往会在手足心表现出来。比方说表现为手足心热。我们后面在伤寒论里面学这个阳明胃经的病,阳明腑实证的时候,也是用这个。那么阳明腑实它会出现手足心出汗,大量的汗出。这个也可能因为脾主四肢的这个脾。因为脾与胃相表里嘛。

脾开窍于口,这个太容易理解了。脾与五谷的关系始终是最密切的,而我们这些水谷,就是通过口,才吃到到我们的人体里面去了。所以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也”。口能知五谷,不仅仅是指能吃东西,更重要的是说能够感知到这个五谷的味道。这不是舌头的功能吗?但它其实也是口的功能。所以如果脾不健运的话,口里可能也会产生各式各样奇怪的味道。比方说口淡。什么是口淡?那就是一点味道都没有。我有段时间也是食欲差,觉得口里淡,一点东西都不想吃。口无味,这就是典型的脾虚表现。或者是嘴里发甜。为什么会发甜呢?五行说土,甜是脾土的本味,而口甜的,往往就出现在脾虚湿困这种证型上。那脾虚湿困除了表现为口甜外,还可以出现口腻,口中粘腻不爽。如果是有郁热呢?那就可能是口苦。口苦除了脾热,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引起。比方说心热,比方说胆热。口苦是少阳经的重要症状。少阳胆经的病,最重要的这个症状就是口苦。所以我们看到口苦,或者其它任何一个症状都是这样的,必须得综合的进行辨析。这就是为什么中医特别强调四诊合参的原因,绝对不能根据某一个症状就给病人下诊断,这个是太草率了。

脾其华在唇。唇就是嘴上的这个红润的粘膜。所以说脾开窍与口就很容易理解,其华在唇。那如果说脾的功能正常,那个唇色当然是红润的,很可爱的红。如果脾的功能异常就会表现为口唇的各种病变,比如说如果是脾虚,口唇也会变淡。因为脾虚以后,就不能运化成津液,津液不能上传。唇色不但会变淡,而且可能会出现枯燥的这些表现,会比较干。如果是脾虚血燥呢?会出现口唇的颤动。热甚,口唇可以焦躁。若嘴唇不但特别干,而且特别容易破,往往是脾胃热盛引起来的。昨天门诊来了个病人,他说自己特别容易上火。怎么上火呢?就是只要吃瓜子、花生的这些炒货,嘴唇就特别干,口角也会破。这个是什么?就是一个脾胃的郁热。这些个炒货是炒制过的,所以实际是带有热性的。容易加重脾胃的热邪,会导致这个口唇的焦躁,甚至溃破。总之,如果脾的功能异常,往往会通过口唇表现出来,这个表现实际上非常的多样的,远远不止是我们列举的这几个例子。


稿约:“从头学中医”公众号是由“一小撮”热爱中医的人运营的公众号,致力于中医学习与推广。欢迎广大爱好中医的朋友们不吝赐稿。但凡与中医的学习和应用有关的稿件都可以的。录用后,我们将通过公众号和其它自媒体将您的想法传递给更多喜欢中医的人。让更多人和我们一起“从头学中医”,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投稿信箱:28186361@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