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梗、中风病常见脉相和论治

 王永超的图书馆 2020-05-18

中风脉证论治

属性: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脑梗、中风病常见脉相和论治

风性空疏,中之于表,浮缓是其宜也。(宜千金小续命汤,轻则仲景桂枝汤加减用之。)急强而

实,略无柔和,邪气太甚,正气何堪?故忌。若浮而滑,带有物象,非浮缓比,此

则中痰之如中风者。(宜二陈汤、防风、竹沥、生姜之类。甚则探吐。)若沉而迟,则不在表而在里,

亦非中风,名曰中风,七情之所为也。(宜和剂四七汤、易简星香汤、苏合香丸之类。)尸厥亦类中

风,卒然僵仆,昏不知人。其脉沉滑者,沉为里,滑为邪。邪入于里,与血气相并。

邪入正虚,搏入脏腑。入脏则邪干神舍,气陷从阴,故身冷。脏不受邪,仅入于腑,

气出从阳,故身温。即《金匮要略》所谓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

出,为入腑即愈者是也。(宜苏合香丸、仲景备急丸、本事胜金丸、千金返魂汤之类,并万氏灸百会法。)

脑梗、中风病常见脉相和论治

附方

属性:\x金匮千金小续命汤\x 通治八风五痹痿厥等疾。以一岁为总,六经为别。春夏加石膏、

知母、黄芩,秋冬加官桂、附子、芍药。又于六经别药内,随证细分加减。自古名医不能越此。

麻黄(去节) 人参(去芦) 黄芩(去腐) 芍药 甘草 川芎 杏仁(去皮尖、炒)

防风(两半) 防己 官桂(各一两) 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上除附子、杏仁外,为粗末,后入二味和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

煎至一盏。去滓,稍热,食前服。

附云岐子加减法∶如精神恍惚,加茯苓、远志。心烦多热者,加犀角屑半两。

骨节间烦痛有热者,去附子,倍芍药。骨节冷痛,倍用桂枝、附子。燥闷小便涩

者,去附子,倍芍药,入竹沥一合煎。脏寒下痢者,去防己、黄芩,倍附子,

加白术一两。热痢不可用附子。脚弱加牛膝、石斛各一两。身疼痛,加秦艽一两。

腰痛,加桃仁、杜仲各半两。失音加杏仁一两。如或歌或笑,无所不至者,用麻黄

三两,人参、桂枝、白术各二两。去附子、防风、生姜,加当归一两。自汗者,

去麻黄、杏仁,加白术一两。春加麻黄一两;夏加黄芩七钱;秋加当归四两;冬加附子半两。

\x仲景桂枝汤\x(见第十九)

\x二陈汤\x(见第十六)

\x和剂四七汤\x(见第十七)

\x易简星香汤\x 治中风痰盛,服热药不得者。

脑梗、中风病常见脉相和论治

南星(八钱) 木香(一钱)

每服四钱。水一盏,姜十片,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x苏合香丸\x(见第十八)

\x仲景三物备急丸\x

大黄(一两) 干姜(一两)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末中,合捣一千杵,用为散。

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莫令泄。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苦中恶客忤,心腹胀满,

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

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瘥;如未瘥,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瘥。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x本事胜金丸\x 治中风忽然昏倒若醉,形体昏闷,四肢不收,风涎潮于上膈,气闭不通。

生薄荷(半两) 猪牙皂角(二两,槌碎,水一升,二味一处浸,取汁,研成膏) 瓜蒂(末一

两) 藜芦(二两) 朱砂(半两,研)

上将朱砂末二分,与二味末研匀,用膏子搜和,丸如龙眼大,以朱砂为衣。温

酒化下一丸,甚者二丸,以吐为度。得吐即醒,不醒不可治。必用方论中风无吐

法,引金虎碧霞为戒。且如卒暴涎生,声如引锯,牙关紧急,气闭不行,汤药不

能入,命在须臾者,执以无吐法可乎?但不当用银粉药。恐损脾,坏人四肢尔。

(罗谦甫方有粉霜、铅粉,无藜芦。)

\x千金返魂汤\x 治卒感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绝,无复觉。或已死,绞口,口噤不

开。去齿下汤。汤入口不下者,分病患发,左右捉踏肩引之。药下,复增取尽一升,须臾立醒。

麻黄(三两) 桂心(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枚)

上 咀,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肘后方》云∶张仲景方无桂心,只三味。)

\x灸法\x 灸风池、百会、曲池、合谷、风市、绝骨、环跳、肩 、三里等穴。皆灸之

以凿窍疏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