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命而珍惜当下

 丁小悟典 2020-05-18

我读《论语》(122)

雍也篇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先进篇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知命而珍惜当下

冉耕,字伯牛,是孔门十哲之一,在孔子的弟子中排名位居前列,但在《论语》中关于冉伯牛的记录只有二则,这可能是孔子重要弟子中记录最少的一个。一则是《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说他位列孔门四科德行科之三,人品好;一则是《论语·雍也》,记载他得了重病,孔子去看他感叹好人不长寿。

有关冉伯牛的史料记载很少,并且为他得了什么病有各种各样的猜测。作为后人读到这一章,不应该纠结于他得了什么病,而应该关注本章的焦点应该是孔子的感慨:“亡之,命矣夫!”

“命”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所谓“命”,就是不可控的偶然性。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知道天不可违。“死生有命。”(《论语·颜渊》)人的生命长短是无从撑控的,活得长还是短不是自己说了算的,生老病死皆是命,怨不得任何人。这不是悲观主义的认命,而对命的理性认知,像颜渊、冉伯牛这样德行高的人英年早逝,这也是命,谁也挽回不了。

正是由于天命不可违,人生无常,有的人及时行乐,醉生梦死,而有的人珍惜生命,努力过好每一天。前者是消极的人生,后者是积极的人生。《中庸》:“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对于命,儒家提倡顺应命运的安排,随遇而安,乐天知命,才会坦然地面对死亡,心无挂碍,无牵无挂,无所畏惧。

正是由于生命的不可控,就要更加珍惜生命,更好地活在当下,活出生命的意义。“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中庸》)意思是身处什么样的地位,就去做本分内力所能及的事情。处于富贵,就做富贵应做的事;处于贫贱,就做贫贱应做的事;在夷狄之邦,就做夷狄国家里能做的事;身处患难之中,就做患难中所能做的事情。这样的话,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可以安然自得。身处上位的人,不仗势欺人;身处下位的人,不必刻意攀援贵人。端正自己,不苛求别人,那么不会整天抱怨这抱怨那了。简单地说,就是坦然地面对上天给予的一切,而不是像小人那样,心存侥幸,冒险行事,以求非分之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