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定窑新认识

 金卡罗 2020-05-18
1、定窑盘碗类印花自晚唐开始一直生产至元末明初,发展脉络清晰,中间没有断层,质量最好的为宋早期正烧品种。

2、印花工艺的分解、模具制作、品种统计、器型统计及各时代印花特点和成就。

3、宋晚期定瓷印花纹饰直接取材于缂丝观点不成立的论述。

4、宋晚期、金代定窑胎骨品质整体下降,烧成温度降低,但以印花为代表的繁缛富丽开创了金代的新局面。

5、隋代、唐早中期、元代定窑的高度及状况。

6、元代定窑依然烧造,明早期方消亡。其衰落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快速侵入、时代审美的转变、元青花的突起。

7、定窑铭文不止千种万种,与宫廷、官府有关的也无法计数。并对定州公用、定州公厨、定州酒局、定苏一造、李、李翁、李小翁、褚等等系列印款铭文进行性质及时代认定。

8、“官”“新官”款器物产生和消亡的时代、历史背景及器型统计;晚唐五代定州生产“官”、“新官”器物的可能性。

9、“官”“新官”款器物与“尚食局”、“尙药局”铭文器物无承启关系。

10、“官”、“新官”款器物是晚唐官府或宫廷有精确图样、制作精美的“官用器”,多以仿金银器为主,少量次品存在民间使用情况。由历史背景可知:到五代、北宋时“官”、“新官”款器物可看成后世伪款,极为泛滥,如目前及民国仿清代官窑的情况。

11、“尚食局”器物铭文出现的历史背景、宋金的使用情况及宋金界定。

12、“乔位”款器物性质的认定。

13、定窑“盈”字款铭文器物初探。

14、唐代定窑就有单件覆烧产品,五代就已经产生了大量的盘型支圈覆烧产品,至于影响深远的组合支圈覆烧那是宋中期以后的事了。

15、涩圈叠烧法定窑自唐代始一直存在。

16、定窑有一种特殊的装烧方式,大的器物中置放小的器物,可理解成套烧,但与套烧性质不同,有着本质的区别。原因是大的器物往往是粗瓷类,充当匣钵的同时又是烧造的器物。

17、定窑的支圈有多种类型,不仅厚薄不同、断面长宽比例也不同,有“L、H、C、J”等数种,主要侈口、撇口、葵口、折沿碟碗等器型配不同类型的支圈,其组合可称精妙!

18、宋晚期宫廷用瓷及部分民用精细瓷多单件覆烧而不用支圈,也就是说并不节省空间。目前笔者所收藏的数百件宫廷用瓷钵碗类器物及标本,全是单件覆烧。以往,人们对此认识错误从而产生了大量难以解决的问题。

19、古代窑炉结构、装烧工艺及燃料的使用情况。

20、古今定窑窑内气氛成因之别及胚体在窑内的瓷化过程。

21、古今胎体配方、釉料配方、原料淘洗、粉碎、除铁、沉降、陈腐及刻划工具之别。

22、定窑品种及大量窑变产品的统计。

23、定窑大量的绿釉产品中,没有胚体超过1260度的高温绿定。也就是说:定窑引为自豪的胎坚质薄在绿釉产品中没有体现。所以,定窑的绿釉产品既不稀缺也不珍贵。

24、定窑唐三彩产生可追溯到中唐,且发展较快,晚唐时已精美绝伦。五代、北宋、金元一直少量生产三彩品种,但质量越来越差。这与定窑以俊逸、刻划印为主流的高温白瓷产品有直接关系。

25、晚唐五代、北宋早期有很少一部分白中闪青、无化妆土、无开片、无泪痕及无明显竹丝刷痕的白釉产品,是定窑历史中最美的釉色、最精致的器物,可与传说中的柴窑媲美。

26、釉上彩的论述及时代确定,博古类定瓷使用对象及时代认定。

27、描金器物的工艺技术、产地和时代认定。

28、各时期定窑的生产状况和流通情况。

29、各时期定窑胎釉、纹饰、器型特征。

30、黑定、紫定产生的时代及发展,而且是两种不同配方的论证。

31、白瓷呈多色之因。

32、泪痕在烧造前就已经形成。

33、定窑在整个烧造历史中,一直有施化妆土的习惯,并不鲜见。

34、部分定瓷存在气泡,但没有规律可寻。

35、竹丝刷痕的成因。

36、定窑开片偶然可见,没有规律可寻。

37、由于定窑烧造时间及工艺技术共存时间太长,用花口和底足判定时代不准确。

38、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紫定描金花卉碗在世界艺术品评比中被称为“稀世之宝”,列定瓷第一名,及该馆的另两件举世公认的定窑描金器,自正认为均不是定窑的产品。

39、现今学术界把井陉窑和定窑独立起来,但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切记这两个窑口的关系和共性,及长期属于同一州府管理所带来的人们传统认识习惯。这两个窑口应该看做一个大的区域去理解和研究,是比较符合事实,也容易解决诸多历史问题。

40、定窑是民窑还是官窑及定窑在五大名窑中地位的论述。

41、定窑是百里窑场,现在沿着S335公路,依然能看到一些遗存,甚至远在定州城南也有这类遗迹。这些作坊的总体数量,远远超越了遗址的规模,但由于分散,个体相对较小,因而遗存并不丰富,经千年的岁月,大多被尘埃淹没,从收藏角度要正确理解这些产品。

42、如何正确理解遗址、定州地层的叠压关系及进行横向对比,并结合墓葬出土资料准确判定器物的时代。

43、各时期定窑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背景相吻合的论述。

44、战乱使文化自由进入,从而促成了五代定窑的辉煌。

45、定窑的拐点在宋晚期,其牙黄色也就是以往人们认为的定窑标准色,是由于釉料中加入了少量黄土改变了配方。具历史背景,是审美取向的转变。

46、文化交流与碰撞在定窑产生的现象。

47、五代至北宋断层与飞跃之因。

48、定瓷的各时代气息。

49、辽金等少数民族文化对定窑的影响。

50、金代定窑繁荣的历史背景。

51、宋代金银扣与明清金银扣结合定窑器物的艺术效果之别。

52、定窑的兴起绝不是对邢窑简单学习和继承,这里有原料上的优势,积极探索工艺上的革新与进步。更主要是定州、曲阳特殊的地理位置、时代背景及该地区深厚的文化积淀,促成了定窑的辉煌。

53、从器型、纹饰,艺术特征明显的方面进行鉴赏后,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艺术分析和研究,初步总结出定窑的艺术发展的进程和理论。

54、从大量实践中,总结出了科学的定窑研究方法,形成自己的研究理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对定窑文化研究之时,初步延伸到了历史、文化、艺术的研究领域。

55、定窑龙凤纹饰自唐始一直存在,使用并不严格,有民间使用的迹象,尤以五代及金代表现突出。

56、北宋宫廷用瓷及北宋晚期宫中依然大量使用定瓷的论证。

57、北宋、金代龙凤纹饰器物性质及区别。

58、宋晚期定窑存在宫廷烧造作坊及部分宫廷题材,但有些产品御捡后可以作为商品流通。

59、两宋宫廷使用定瓷的界定。

60、印花类陶模的烧成温度和材料有少许差异,一般而言,可以反复使用拍印千百次。

61、组合支圈由于复杂的装烧方式结合窑炉的结构其装烧量是传统匣钵单件装烧的3---10几倍,根据窑炉实际情况多数在6倍左右。

62、龙首大净瓶原料选用不是传统意义上最好的,主要这种大立件要增加铝的含量才能保证烧造成功。

63、定窑在晚唐就已出现垫片芒口覆烧技术;五代、宋早期平板、单件或组合平板、凹板等等,为不成熟的覆烧技术;碗型支圈在宋早期就已经出现;盘型支圈最早出现在宋早期(或五代);环型组合支圈出现在宋中期。

64、由于组合支圈匣钵技术这种装烧工艺有别于同窑带匣钵的热传导性,因而同窑、同样胎釉的产品釉色应有小的差异。(注意:一般同窑下面装带匣钵的,上面不带匣钵的。)

65、定窑不存在成熟的“支圈仰烧法”也就是“挂烧”。实验产品极少量存在,不存在这类成熟的技术,因为高温状态下由于重力作用,会坠落。

66、定窑覆烧从单件到组合支圈经过了漫长的多次演变,大概是:对口、对足、垫片、复杂碗型、复杂盘型、环形,,,,,,组合支圈。环型组合支圈的成熟使用,对定瓷的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防止变形 2、薄而俊逸 3、增加产量 4、统一规格。

67、古代所谓的优质土,多为风化较严重的混合土。在千万年自然风化、分选、流失的过程中,部分呈色物质及颗粒状SIO2(玻璃类颗粒,稳定不易粉碎)已从混合物中在自然状态下分离出来,因而这种混合土SIO2含量降低,AI2O3含量增高,主要成分介于瓷石和高岭土之间,这正是优质瓷器的最佳原料。------《重力等作用,自然界的分选,类似人工淘洗。》

68、北宋初,定窑胎就存在非常稳定的二元或二元以上的配方。其原料处理与单元配方有很大的变化,器物由此也会有变化。定窑釉料中最迟在五代晚期就有加入草木灰的现象,为颜色纯白品种。宋中期以后,审美带来釉的配方改变,主要加入了3%左右用作配制黑釉的当地黄土(白土),使铁的含量增加,钛也增加、煤为燃料等等。

69、定窑“火照术”在宋中期发明。

70、垫饼、垫圈、垫环、支钉等为了保证高温状态下与器物收缩一致,大都是一次性使用。但不约束器物收缩的如盘碗型支圈及部分异型支圈等等可多次重复使用。 

305、自正对定窑新认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