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46、定窑文化背景分析之北宋时期

 你我入画 2019-07-25

原创作时间(2019-01-05 15:04:53)

李墨也

摘要:陶瓷是一种独特而重要有型文化载体,是人类发展的见证,记录下古代生产、生活、技术及艺术等多方面的信息。古陶瓷研究首先要对大背景下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理解,要深入揭示其本质内涵及背景内容。本文分析定窑北宋时期的文化、哲学背景和文化内涵,延伸至哲学的领域,探讨北宋理学、隐士文化、玉文化、宫廷文化与定窑的联系、影响和其文化在定瓷上的具现。逆向思考文化哲学对于定窑陶瓷产品的影响。解释定窑蕴含和反映的中国美学思想和中国哲学思想,以此说明鉴赏、研究定窑器物对于当下的文化启迪。通过研究,深刻体会他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要认识先人的创造力量和人类的历史,并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当下和未来人类的进程提供好的经验。 

关键词:定窑文化背景分析;北宋;定瓷;宋代哲学思想

中国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定窑的产品特征

唐早期烧制具有隋代风格的瓷器应为定窑的初创期,[]中唐位置已经凸显,五代为开拓期,鼎盛于北宋早期,繁荣于北宋中晚期、金代,衰落于元代,亡于明早期。这种说法基本是合理的,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现今的考古资料大致吻合。定窑从初创至消亡750年间,所生产的白釉瓷很明显地分为精粗两种,[]根据当时工艺成熟性及时代需求比例有所差异,一般来讲:初创期及衰落期精细白瓷相对较少。

  从早唐开始,胎体厚重灰白或发黄,釉质薄而污浊,挂釉不到底伴有开片,全部使用化妆土。胎骨淘洗较差,颗粒较粗,纹饰简单,以严格意义上讲,有些属生烧或微生烧,这类粗白瓷多为低档民间实用器物。中晚唐定窑精白瓷就足以媲美邢窑白瓷,且出现少量当时最先进的透影白瓷。(图1)

  五代时定窑白瓷胎质坚致细白,器壁较薄,造型轻巧秀致,多施满釉且釉色灵动光润,薄而匀净,附着力极强,敲击金属声余韵悠长,极少数施薄层化妆土而成佳品,少数有“官”、“新官”铭文,精细瓷比例很大,多为富裕阶层使用,为定窑烧造历史的第一个高峰。(图2)

  进入北宋,丰富的器型尤以净瓶、枕类及大量精美立件产品彰显定窑的辉煌,此时更注重了对器物的装饰。纹饰大多精良,疏密有序、线条清晰、有力,此时精细瓷占有很大比例。(图3)

  北宋末期金代,定窑白瓷精美成熟的刻印花,更使定窑当之无愧进入宋五大名窑之列,此时白瓷胎质有所下降,粗瓷比例越来越多。(图4)

元明精细瓷极少,基本为粗瓷。

定窑透影白瓷成熟烧制在晚唐之时,一直生产到金代末期。从遗存数量并不十分稀少来看,晚唐的窑工已熟练掌握了透影白瓷的工艺及烧成技术,是有针对性的烧出此类佳品。即使用现今国际标准来衡量,其白度、致密性、吸水性、半透骨性指标均可以达到透影白瓷的标准。

任何一个时代,受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都有他自己的特性。原始的朴拙,秦汉的磅礴,大唐的雍容华贵,五代的狰狞凌厉,宋代的纤丽婉约,反映到瓷器上,就称为时代气息,即文物的时代特点。所以,陶瓷与每个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都相吻合,以艺术的形式用技术表达出时代气息,是其一大特性。

图1 唐代“新官”款白瓷扣银连托把杯,水邱氏墓(901)年

图2 五代定窑白釉刻“易定”铭碗(故宫博物院藏)

 

图3 北宋定窑龙首大净瓶,至道元年(995年)

图4 金代定窑白瓷印花牡丹百褶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定窑文化背景研究意义

文物的价值文物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也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其信息包含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宗教、习俗,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以“物”为基础,揭示信息,进而研究和阐述历史问题和历史规律。[]对于陶瓷的研究,其工艺、形制、产地(窑口) 、窑厂制度等的研究不可缺少,也要采用历史分析法,将器物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和环境,分析其必然性。同时也要结合其时代的文化背景,对于文化背景作为分析,解读相关历史全部过程和内在的本质。器物的分类学学研究也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陶瓷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陶瓷生产的黄金时期,形成了不同于隋唐时期的新的陶瓷生产格局。[]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特别发达的时期。陶瓷有商品的特有属性,在商品经济中,为了得到最大经济利润。通过陶瓷工艺的融合,创新和改造,以降低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量;同时也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审美。如:定窑晚唐五代时,生产大量的鎏金银扣器物和仿金银器定瓷产品,满足社会对于金银器器物的渴望心理。[]文化表象为唐代雍容华贵文化气息浓厚。[]但是主要文化原因是唐代特殊的文化政策和文化。(图5)金代定窑繁缛的纹饰,牙黄的釉色,应为定窑产品适应当时的社会审美和社会需求的原因。[]

本文分析定窑北宋时期的文化、哲学背景和文化内涵,探讨北宋理学、隐士文化、玉文化、宫廷文化与定窑的联系、影响和其文化在定瓷上的具现。解释定窑蕴含和反映的中国美学思想和中国哲学思想,以此说明鉴赏、研究定窑器物对于当下的文化启迪。也就是说:通过研究,深刻体会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要认识先人的创造力量和人类的历史,并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当下和未来人类的进程提供好的经验。 

 

图5 晚唐五代白釉海棠杯(河北省博物院藏)

三、北宋理学与定窑

远古走来的定州历史包含了太多的如燕赵春秋,战国秦汉至隋唐等文化积淀。就宋瓷而言,由唐早期开窑伊始,就广博的吸取了这些文化内涵,于北宋达到多方面技术成熟,其审美态势异趣唐人的风满圆润,雍容仪表,形成自己的简约内美,素雅淡定的展现,标示着文人理性的美。[]古人的美学思想,多建立在理论的高度,不适合大多数人对美的理解,只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较高的审美水平及东方传统哲思才能理解极具人文气息的定瓷。实际美就是人与自然的契合,从对自然的感知中升华情感,进而提升人格。亦如“道”的哲学,虚明空静之心,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

在宋代文化转型的背景下,理学作为宋代哲学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宋型文化转型的明显标志。[]陶瓷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仅反映同时期陶瓷技术、瓷业文化,也是社会史、文化史、哲学等相互影响和横向联系的产物。定瓷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时代风貌。不仅在晚唐五代,就是在北宋、金代“大道至简”这条东方哲思的文脉一直贯穿其中。[]这种宏观视角、容纳万千的包容中,蕴含着提炼、概括的大智慧,从而抱朴归道,产出无限妙意。

北宋,在“理学”的背景下,很大程度突破了伦理教条。[]人们追求是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和与自然的契合,体现着“天真率性”的真性情,是人格追求完美,心性追求自然的时代。北宋的文化特征很大一部分表现在“美学”方面,在“物”上也明显表现出这一追求美的特点,静观北宋万事万物,其细微之处,无不尽含对“心性”对“美”的阐释。万事万物如此,定瓷也如此,无不体现着古人对自然人性高度理解之后的一切事宜、一切幸福。

理学,在漫长的成熟过程中,文人士大夫经过尝试与思考,重新对“儒释道”进行阐释和融合,[]并强调个人心性与自然的契合。这一中心思想,简单的可以理解为契合自然之道,即“天人合一”。[]一想到自然,人们自然想到青山绿水、花草树木。了解古陶瓷的人们自然联想到了青瓷,重视心性,此为审美表现上的“意”,即“意趣”、“韵趣”。由此,代代相传、讴歌并得到广泛认可,但这并不是对文化深层次的认识。实际白色,无论“道教”、“佛教”、“儒教”还是各宗教、各民族,由古至今,均是“崇尚”和“审美”的主线。宋代美学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转折期,是宋代文化的突发体现。而宋型文化首先体现在完成了从唐代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释、道的融合,并且形成了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思想。这一文化思想转型对宋代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其影响,宋代美学首先在理论思辨的总体水平上比唐代有了明显的提高。受理学影响,中国传统儒家美学发展出了新的理论思想体系,即理学美学。[]

高白度瓷器,自隋唐成熟至今,也一直是陶瓷的生产主线和追求,包括现今人们认为青瓷至圣的两宋时期。实际定窑自晚唐走向成熟之际,至金代数百年的烧造历史中。其优质的原料性能,保证了器物的洁白和俊逸,符合了人类崇尚白色的心理,也是引导着时代审美的上流社会使用最多的瓷器,定瓷成为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无时不反映着时代美学思想的最高成就。

定瓷鉴赏首先要对大背景下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理解,尤为注重燕赵文化的区域性,同时对不同时期的使用原料及道道工序进行深入认识,鉴赏之时并体现出东方哲思。诸多定窑器物器型虽不复杂,但圆润丰满,线条过渡非常到位,釉色温润怡人,简单的纹饰极为生动,含天地之灵气,观之能使人神思天外。这一切,源于器物极高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后期开始,定窑分成两个发展轨迹。即白胎白釉器物和施化妆土的化妆白瓷。而定窑则是中国陶瓷史中白胎白釉的精细白瓷最具代表性的窑场。定窑产生以来,标志着精细白瓷的生产完全成熟。北宋时期,定窑工艺不断创新,精细白瓷更加成熟和繁荣,并迎合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品味,成为他们喜好和追逐的器物。[]而纹饰方面的表达,古人信手几刀的刻划,简花疏叶尽显历史文化、古人情趣,展现着古时人们的艺术修养和人生境界。平静平和之下,尽是人类神采飞扬蓬勃向上。 

宋文化的根基可追述到中唐,由于唐前期对各种文化的兼收并蓄,在“安史之乱”中带来了民族隐痛。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与思考,使儒家、禅宗、文学逐渐发生了转变,推动着中国文化的新发展。

中唐后的党争、宦佞、藩镇,五代的纷乱、宋早期几次大的战争的失利,文人士大夫阶层长时间的反思,又经历了范仲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逐步成熟了具有“内敛”特征的宋文化类型,成为了主导近代文化的主要形态。虽然对唐以前的贵族、等级依然迷恋,但也不得不面对现实,所以在追古、仿古、摹古、复古中交织着满腹的情丝乡愁。宋文化类型主要体现在对儒释道重新阐释并融入生活,即:忠君攘夷、弘佛扬道;世间佛法、注重当下;契合自然、精致生活。

两宋时期,以士人为代表的生活多元现象非常明显,尤其表现在思想和艺术的追求上。所谓的宋文化类型,北宋阶段以中原为主,南宋又转至长江三角洲区域。两宋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文化方面,在各个方面也是差异极大,如定窑的文化背景在金代又与南宋文化背景差异甚大。从古至今,“中国”就是多民族交融文化类型,过多的把中原文化(所谓汉文化)视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本身就是古今文人、史家“狭隘”的思维方式。这对两宋时期中国广大区域的文化有明显的“狭隘”意识,对今人研究古代方方面面产生极大地误导。对定窑而言,“燕赵文化”虽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一些时期,往往被剥离出来。如:对于产量巨大、成就极高的金代定窑一定要注意与北宋的区别,应该用特殊的文化类型去理解。这里即有北宋文化类型的延续,也有区域性“燕赵文化类型”的特点,还有金代少数民族文化的快速侵入。所以,定窑此时期是史学并不清晰的特殊文化类型,更不能用南宋的文化类型来理解金代定窑。

定窑由于产量最大、影响最大,且创造出了具有宋人人文精神和繁荣精细的完美瓷器艺术,为历代瓷器艺术之巅峰。文化和经济的大繁荣,使文气十足的宋人追求生活的精细与高品质,追求器物的尽善尽美,而定瓷在此表现的非常淋漓。北京大学秦大树教授总结道:“定窑典雅纤丽、挺拔脱俗的特征,使之成为宋代士大夫阶层开创并追逐的清雅艺术的典型代表。”北宋的政治体系的文官政治和文人道统,使其重视理性精神和人文修养的思想情感。宋代文人对于审美,注重“明道进德”,注重内在精神,器物的外饰之美仅仅放在次要位置。定瓷得以在古今独树一帜,难有比拟者,也主要是因其融入了那个繁荣富庶、谦谦君子的时代之人文精神和内涵。

理学将“天理”与“人心”相对应,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德伦常对秩序规范的自觉,即:表里如一,内圣外王。[]定瓷在平实、自然中,尽含清雅俊逸之风骨,与传统意义的君子品质相呼应,因而备受世人推崇。理学的表象与深层次的认识,是不同的境界。对个体文人而言,表现出心性随意、豁达自然,但其内心的坚持、坚定,更加强调内在品质的风骨。强调“表里如一”的同时,对外在表象提倡“由内而生”,而不是内外兼饰,定瓷超过1300度的高温细白胎骨正契合了这一点。[]因而,定瓷在两宋时期,贡御时间最长、产量最大、影响最广,也是最受士人推崇的主要原因。

精细定瓷除少量纯白外,多泛青、泛黄,尤其宋中期以后至金代最为优良的宫廷用瓷更是如此。这并非原料及工艺问题达不到的纯白,而是东方哲思、审美而产生的“大辱若白”的中和之色,使器物更加含蓄、恬静、温情符合了道的思想。洁白坚致的胎骨、俊逸的器型、刻划印剔各种精美纹饰,结合温润的釉色,彰显着理学的悠深意蕴。这正是那个人文脉脉、禅意悠悠的时代写照。北宋早期,定窑白瓷的制瓷工艺己相当成熟,但装饰艺术仍处在边模仿、边探索的阶段。深刀雕刻的莲瓣纹和大朵缠枝、折枝花卉是这一时期最为流行的装饰,从装饰风格看,显然是受越窑与耀州窑的影响。早期流行的划花技法此时更加成熟,纹饰清晰,线条生动流畅。此外,模印贴花、缕空、釉上红彩等也相继出现在这一时期白瓷上,定窑进入了装饰艺术的转变期。[]

宋代的哲学思想,更多地建立在道教文化基础之上。崇尚自然、洁净舒适、仙风道骨,成了主流审美的标准。定瓷洁白坚致的胎骨、俊逸疏朗的器型、素雅大方的纹饰,更多的契合了这些思想。而其包容并蓄,尊重每个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而造就了中国文化的顶峰。自唐未至元初,定窑以瓷都之姿屹立的数百年间,产品风格总体而言受中国哲学思想影响的美学主要表现:讲究至简。尤其在北宋时期更加明显体现出这一点。人们对于瓷器的鉴评,与对待万事万物一样,探究的都是其内在心性及品质,尤其在理学大成的两宋时期,更加体现出这一点。内在的品质和风骨,是我们这个民族对人格的唯一阐释,“表里如一”更是君子之风,定瓷正是契合了这一点。

四、玉文化与定瓷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是构成传统文化及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期间更是赋予了君子式的赞扬。
    虽然宋代五大名窑中除定窑人们纷纷以玉质赞美,实际定窑玉之感、玉之品质毫不逊色其他四大名窑。宋人也多以定瓷喻玉,如苏东坡北宋“元祐”年间曾知定州,对定瓷有所了解并赋诗赞赏《试院煎茶》诗。[]

古定器宋時所烧,出定州,今直隶真定府也。似象窑,色有竹丝刷纹者曰北定,以政和、宣和间窑为最好,然难得成队者。有花者南定窑,出南渡后。然按东坡试院煎茶诗云,定州花磁琢红玉,则有花者,非至南渡后而出也。北贵于南,定窑土脉细,有光素、凸花、划花、印花、绣花等种,多因牡丹、萱草、飛鳯、式多工巧,划花最佳,素者亦好,以白色而滋润为上,白骨而加以泑水有如泪痕者佳,质粗而色黄者低。土俱白者,其價商于白定,间有紫定色紫,黑定若漆,不堪珍也。[]被后人极为推崇的宋五大名窑中,定窑瓷器是唯一的白瓷,余者均为青瓷。如:天青汝窑,被尚“道教”的徽宗更是推到了陶瓷顶峰而被后世认可。而两宋时期青瓷的辉煌灿烂,与时代审美追求有关,但与白瓷原料、技术与定窑这种瓷都性质的大窑场无法抗衡更有直接的关系。定窑精细白瓷(包括精细白瓷胎色釉瓷)烧成温度多在1300度以上,细白坚致的胎骨、温润如玉洁净的釉色、俊逸薄俏的形制,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的定义,体现着文人的风骨。而宋代又是文化复兴时期、谦谦的君子国度,从而契合了文人士大夫的寄托情怀之物,一直影响至今。
     宋文化类型根源自中唐始,成为“宋理学”萌芽的基础。而理学成熟于宋晚期,大成于南宋并影响至今。在追求文人情怀的两宋,定窑洁白坚致的胎骨,恰恰符合了文人对内在品质的追求。同时,白色也符合了时代审美。当然,从古至今,各民族对蓝天白云、天高地阔的喜爱、崇拜一直没有变。平实自然的白色,一直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主色调。

定窑的产品多为白色,人们经常说明亮刺目,其原因就是未曾细心体会。如果静下心来,仔细观察任何一件定窑器物或一片普通的瓷片,你都会觉得晶莹玉润,并不刺目,相反会有蓝天白云、杏花春雨般明快。明快和晶莹玉润并不矛盾,明快是由于定窑特定原料、工艺所产生的高温透明釉在光线下的质感,晶莹玉润是定窑胎骨直接体现的视觉效果,而玉的真正本质也在于此。

定窑以富含Cao的透明釉为主,尽显胎骨致密洁白之时,也以釉色似玉的灵动,而一直为人们所赞赏不已。国人长久受温润莹韵的玉文化影响之久,犹如白云般羊脂白玉,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对美的理解和品评标准。定瓷如玉的温润,如云的洁白,恰恰符合了这关键的一点。由于釉料及烧成温度极高,定窑釉的玻璃质感较强,釉色清澈纯净,视觉上有明显的灵动,
    玉是含蓄的、内敛的,追求骨骼和深层次的本质,契合了中国人的审美和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可以说:先人在使用、喜爱、理解玉的过程中,赋予并诞生了相当部分的中国文化概念。而定窑坚致的胎骨,显现出平实自然的白色,其瓷的品质如玉,瓷的品质如一袭文人的神采俊逸。
    定窑精细白瓷之胎骨、俊逸薄俏之器型、温润之釉色,契合了两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在皇家及文人士大夫推崇下,定窑北宋就成了名品,在后世文人心目中更是占有了独特的地位。在两宋之时,如玉的定瓷,更多地符合了君子概念。自宋以后,定瓷拟人表里如一,称为历代士子文人清雅的追求。

五、隐士文化与定瓷

隐士文化最早可追溯先秦至上古,实际是与道家思想相契合的。后来又融入了君子的定义,更多体现在精神及风骨方面,被一代代文人士子、甚至贵族讴歌追求。

自中唐至宋早中期,文人士大夫经过长时间的忧患与思考,重新对儒释道进行了阐释,形成了理想的“理学”,但与现实却有一定的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因而在文学、艺术、生活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出人文及世俗的特点,尤其对“隐逸文化”的重新解读与认可,[]士人的生活体现出:平实中追求精致,朴素中蕴涵风雅。个体精神意境的深层次追求,弥补着对大环境的无奈。这种表象逐步影响了平民大众,并融汇到了市井文化之中。一体多面,雅俗共赏为其主要的表现特征。

宋代统治阶级思想走出了唐人在不同宗教和哲学之间徘徊的情形,[]十分清晰地转向了儒家理学,从而促进了全民素质、科学技术、经济等等全面的提高和大繁荣。当时由于政治开明自由,文人注重个人修养品德建立之时,直接参与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市井、山野,带动了全民素养的提高。定瓷一改晚唐华美、五代凌厉之风,趋向了文人气质的含蓄内敛、素雅沉静。定瓷的这种美学思想,达到了中国瓷艺美学的高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的全面繁荣在工艺美术中瓷器的成就最大。在定窑的整个烧造历史中,北宋定窑是最好的,这与时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工艺背景有直接关系。时代文化(文明)就是其“技术”和“艺术”的表现,而定瓷作为载体,充分体现了那个昌盛时代“先进技术”的“艺术化”。定瓷由于原料的优良,处理又极佳,且坯体较薄,胎釉结合良好,烧成温度很高。端盏品茗,纤指轻弹,金石清音缭绕不绝,荡心涤神,何等逍遥!定瓷形制之美,韵之和谐,体现着简洁与流畅,如迎风而立的素衫文人,是何等的飘然,又是何等的内涵。

定窑之所以美,是因为内坚外雅、宋士大夫式的文人风骨,也尽含着隐士的情怀;是因为胎坚、质薄、高温而尽显俊逸。如胎密质薄的黑定,表面带着远古的奇炫光华,引导着我进入深邃与沉静的冥想,在阳光下漆黑晶亮,荧光漫射,泛着邃远,如一泓静谧黑潭,神明远在,极目而不可探视,而其内在皆因如隐士般洁白致密的高温胎骨。   

北宋时数以千计的窑口,除五大名窑外,均不重视胎骨,多在釉色上下功夫,以釉色取胜,且追求色彩鲜艳、变幻乃至斑斓,建窑、邛窑可见一斑。而五大名窑虽注重胎骨,但与定窑色釉瓷胎薄质坚特点相比,自是逊色了许多。

色釉瓷遮盖性极强,胎骨不能显现。但定窑为什么不选则成本低的粗些的胎骨,而采用成本极高的精细胎骨呢?从时代来看,定窑与其他四大名窑相比,在北宋早期就地位凸显、辉煌灿烂,而其他四大名窑兴盛于北宋中晚期,国家稳定、歌舞升平。而定窑精品细白胎色釉瓷,多在奋发图强的北宋早中期,与时代特征、时代审美相符,充分展现了北宋早中期宋人内在坚致、外在含蓄的坚强文人风骨。内美而俊于外,体现了当时整个民族的特性。

六、燕赵文化与定瓷

定窑在晚唐至金末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窑场,在中国陶瓷史上,其精细的白瓷最具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最大,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这与其深厚又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直接关系。

自从汉武帝在曲阳建祠拜祭北岳恒山后,历朝历代这里都成为北方文化的中心,从而曲阳以其绰约的风姿和天赋神韵铸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特点既有中原文化的人伦秩序,天人和谐的中庸之道,又有草原文化洒脱于俗儒礼法之外的浪漫纵横,形成了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独具特色的人格风范。

唐文化特征体现在从中亚至汉地各民族大范围内广泛交流、兼收并蓄、复杂进取;五代时期的文化相互间的影响则趋于汉地附近区域文化的广泛交流;而宋文化表现在对儒释道的融合,形成自己民族的本位特征,注重的内敛含蓄,对外来文化有所抵制。宋文化之极主要表现在人文精神方面,这也正是契合了定窑内在的品质。而定窑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大文化的背景下,具有独特的燕赵区域文化特色和地方优秀的艺术传统。

宋仁宗赵祯在位42年,是宋朝在位最长的皇帝。在位期间,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经济最为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中的宋朝六家(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辙、苏轼)在此时期均有重大表现。当时的经济及技术领先于世界,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均出现在此时。定窑以燕赵文化为根,在这个时期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超越当时所有窑口且极为珍贵。如:仁宗对张贵妃宠爱至极,竟然违反祖制任命外戚,张贵妃伯父官至三司使。在这种情况下,1050年仁宗见宠爱张贵妃时,见她有珍贵定窑红罐器物,依然怒而砸碎,可见当时定窑器物在社会上及皇帝本人心中的珍贵程度。[]

    以前的历史过多告诉人们,北宋是文人治国、积弱的时代,是不正确的。实际那时文化上大交流兼收并蓄之时,从另一方面多多少少也体现着老子“小国寡民,安居乐业”高深的人生哲学思想,在诸强并存的北宋时期,宋朝对内对外的政策体现着智慧,落实到个人,又讲究了人生质量。北宋末期腐败与奢华,带来了亡国的惨痛,并不能否认北宋时代在中国整个历史上,文化交流与经济最为鼎盛繁荣。这种广泛的文化交流,燕赵文化又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

任何一种文化的兴盛,都是持开放的态度引进、包容诸多文化。开始之初,由于外来文化大量的涌入,有侵略和取代本地文化的表现,但在融合的过程中,一定会被本地区、本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所融合,最后变成有外来元素的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窑业也是如此,定窑也经历了这个过程。定窑工艺技术存在一个漫长的成熟期,也有从其他窑厂学习的过程。但其工艺技术成熟、革新、不断进步得益于多方面的原因。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定窑相当于瓷都,工艺技术也处在最前沿,因而定窑引领着时代瓷器的造型趋势,这也是其他窑厂所不能企及的原因。

陈寅恪先生评论宋朝时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定瓷之文化、艺术、技术亦为此时期杰出的代表,了解器物所承载的时代记忆,可感受那时的辉煌灿烂。“理学”的大发展在南宋,因而也不能以理学的背景来全面理解定窑,定窑的最主要文化特点,是具有燕赵文化的区域特征,介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特点。

对于定窑的研究,一定要紧密联系政治、经济和文化,尤其要重点关注定州这个区域的政治格局,并清晰理出这个区域政权与各政权及中国当时大政权之间的关系,尤其晚唐五代时期在此更为明显。这个部分在中国大格局、大文化的背景下,要重点考虑从上古至元末燕赵(定州、曲阳)区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哲思等对定窑的至关重要的影响。

研究定窑,在中国大文化背景下,一定要考虑燕赵文化的地域特殊性。由于定窑地位凸显及处于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之间的特殊位置,定窑多文化交流非常明显。这里不仅有南北方草原及农耕文明的交流、融合,还有十分明显的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因而定窑造型取材的文化元素非常丰富。深厚久远的燕赵文化,作为中国主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区域独特性,铸就了定窑独特的气质,亦如燕赵大地发生的无数慷慨悲歌和铮铮铁骨。

七、宫庭文化与定瓷  

定窑在中国陶瓷白瓷的发展史中,集工艺及人文之大成,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尤其在宋金时期,定窑规模巨大为北方的瓷都,在这个时期也是贡御产品最多、贡御时间最长的窑场。

中国传统艺术殿堂,自远古岩画、陶器始。但唐宋以来,人们把瓷器装饰纳入了工艺美术的范畴,属匠人制作。甚至现今人们也认为,正统的美术应为文人创作,因而不承认瓷器为艺术创作,实际不对也不公正。

如果一定要说在艺术方面存在文人和匠人,那么他们是该有所差异。因为中国的审美,读书与不读书,思考与不思考,对艺术的理解是有很大的不同。但文人和匠人的界限并不明显,也存在二者统一。

以定瓷为例,自宋代以来,定瓷一直收到文人的直接参与,宫廷用瓷更能体现出这一点。器物的题材、器型、装饰方法、布局等各个方面深具文人气息,也代表着当时最高的审美。至于明清时期,在此表现更为明显,其艺术性、艺术高度代表着当时最高的审美,介入人员均是当时最优秀的文人。

除了金银器、缂丝以及其他手工艺品之外,影响定窑装饰艺术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宫廷降样”。定窑从晚唐五代起一直为宫廷烧造贡瓷,北宋后期大量生产龙凤纹瓷器的同时,很可能也烧造由宫廷指定的其他图案。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定窑装饰艺术迅速走向成熟,成为享誉中外的一代名窑。[]

近日详读“宋代画院研究”了解到:

1、宋代皇家画院,机构、制度的演变;画院的构成、职能、地位。

2、院内画家与文人及民间画家的关系,及相互间如何交流、融渗。

3、“画学”设立真正目的:培养选拔人才、设计提高生产力。

由于画院制度使定窑宫廷用瓷界定更难,其对定窑的研究意义:

1、非君王个人喜好,用于鉴戒贤愚、怡悦性情而设立画院,其政治宣传和美化生活外,重要之处类于“全国设计中心”,为万艺提供图样,包括定窑。

2、定窑图案大部分不是民间所能达到的高度,界定出受宫廷影响或直接参与的纹饰、器型等部分,(有些借鉴其他类型宫廷题材的元素,如:图画、缂丝、石刻等等。)但画院直接设计定瓷器型纹饰肯定存在。

3、以定窑当时之高度、之影响、之长期贡御情况,定瓷的宫廷范本肯定存在(画院),但当时全民素养较高,部分民间画家、文人参与瓷器设计也肯定存在,对于界定宫廷范本提高了很大难度。

4、宋代的审美“尚理重意、追求诗境”,陶瓷在唐代的磅礴大气、雍容华贵中摆脱出来,尤其在北宋中期以后,成熟了天人合一、追求自然、内敛的审美思想。

自宋代以来,定瓷一直受到文人的直接参与,宫廷用瓷更能体现出这一点。器物的题材、器型、装饰方法、布局等各方面代表着当时最高的审美。定瓷的刻划抽象传神、落刀极准,纹饰经提炼取舍,多采用简捷方式直接突出主题。就是一些组合题材,主次也极其合理,主题明确,陪衬意味深长,局部细节又呼应着大的主体。件件作品,构图完整,意境深远。没有对艺术的深度理解、提炼,不可能这么完美。实则宋早期定窑己成较好贡品:太平兴国五年九月十一日王进朝谢于崇敬殿,复上金装定器二千事,水晶玛瑙宝装器皿二十事,珊瑚树一株。[]

瓷器是人类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产品,它跨越所有的阶层,因此也最能见证不同阶层的不同审美要求。在古代阶级社会,人们对于阶级的概念是非常强烈的,那么同样的质地,同样的基础工艺流程,要怎样才能区分使用者的阶级呢?只有通过工艺技术的精致度与装饰来区分了。 其纤细典雅的外观,成为宋代士大夫阶层追求清雅艺术的标志,备受从皇室贵胄到文人士大夫,以及富室豪绅等上层人士的青睐,成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美术品之一。[]

在对装饰的要求中,王公贵族多喜欢精致,华丽,稀缺,难得之物;有知识的士人阶层强调格调,崇尚意境,往往重视纹饰的意趣,以人物山水为第一,花鸟鱼虫次之;而中产阶级则多喜跟风,追崇上层阶级的审美,同时又喜欢吉祥有彩头的纹饰;下层百姓以实用为主,装饰民俗化。由于各阶层要求的不同,便出现了同样的装饰题材,其装饰手法却具有多样性。

定窑类似明清的景德镇官窑,一段时间在定窑大的区域内,设置了专为宫廷服务的几个作坊,但没有明清时的严格的制度和管理,部分产品有流入民间的现象。所以,不能用明清的标准去理解宋代“官窑”的形式。

总结:定窑的民窑、官窑、御窑可用今天的民营企业、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来理解,主要体现窑厂管理制度的差异。[]定窑隋唐之际以民窑面目出现;至晚唐五代的“官、新官、易定”款等等为代表的器物可以理解正式出现官窑;定窑在北宋中期就极有可能出现“御窑”,在北宋晚期“御窑”是肯定存在的。民窑、官窑、御窑在定窑相互依存促进、辉煌发展,但又都有各自独立的管理机制、发展体系。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八、中国美学思想与定瓷

定窑自晚唐走向成熟之际,至金代数百年的烧造历史中。其优质的原料性能,深厚的瓷业文化,保证了器物的洁白和俊逸,符合了人类崇尚白色的心理,也是引导着时代审美的上流社会使用,定瓷成为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无时不反映着时代美学思想的最高成就。自唐代以来,金银器一直是各类工艺品竞相模仿的对象,这一方面是因为金银器本身的高雅与贵重,但更重要的是金银器纹饰多由宫庭内府降样。设计精美,装饰性强。北宋时期,由内廷“后苑造作所”制作的金银带饰上装饰的“毯路、荔枝、师蛮、海捷、宝藏、天王、八仙、犀牛、宝瓶、双鹿、行虎、野马、洼面、戏童、凤子、宝相花等图样,都是奉尚方核可的式样。[]器物美感总体来讲具有:象形性、思想性和社会性这三个特征。

象形性:取材于自然界的实物和传统的有一定概念的灵物。

思想性:赋予了人的一些思想,只留住象形事物的一些本质,做一些抽象、概括,当然也有一些极具写实的作品,依然忠实于实用的原则。

社会性:普遍被大众认可,可纳入时代审美的范畴。

宋代美学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转折期,是宋代文化的突发体现。宋型文化首先体现在完成了从唐代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释、道的融合,并且形成了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思想。这一文化思想转型对宋代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其影响,宋代美学首先在理论思辨的总体水平上比唐代有了明显的提高。受理学影响,中国传统儒家美学发展出了新的理论思想体系,即理学美学。[]从艺术角度去剖析定瓷,尤其孩儿枕、侍女枕、动物类瓷塑,画面生动,前后有主次,有抑有扬,与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处。至于盘碗类装饰的艺术处理、效果,其艺术高度毫不逊色绘画。[]宋中晚期由于图案的选题、构图、部白以及色彩的融入、纹饰的搭配等等都非常的精美成熟,其艺术性已经脱离了匠人范畴,使得我们从印花器物中感受到古人在艺术领域中追求的社会态度、生活观念、感情寄托等诸多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人们所见印花器物多为宋晚期以后产品,恰恰在此时,以徽宗等文人为首的统治集团,引导着当时的审美方向,追求着繁缛富丽,于此之前则有很大的区别,在审美情趣上甚至可理解成一次大的变革。刘方解释其为:宋代文化的高度成熟与宋代士大夫的高度书卷化、书斋化,使宋代美学讲法度、讲精致,促使形式美学成熟。美学追求和趋向雅化,尚雅、尚清、尚逸、尚韵等,同时也出现了与此形成对立的美学的俗化倾向:以俗为雅等等。宋人的审美要求很高,尤其是上层阶级,不仅要求视觉上的美观,更是强调意境的高雅,因此才有了“诗意入画”,才有了“定州花瓷”。

       定窑的装饰以线刻为主,斜刀用线托形,复线修饰处理。线与线结合形成面,线与面的结合形成图案的主体以及背景,这种技法是以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为源头的,在定窑白瓷上更能体现清雅。而它又不同于绘画艺术并且也不同于雕刻艺术,它是中国美术史上一支独立的奇葩,是图案与器型的完美结合。突破客观物象的生态规律和物理的天然结构的束缚,而按照艺术家自己的主观的诗意之情来组合画面。[]谢赫归纳的中国画“六法”,在定瓷中犹有体现,最常见的刻莲花题材,过去刻花师傅一定有很深的生活体会,经常会观察附近池塘摇曳的荷花。所以,他们的作品活灵活现,莲花刻在器物上气韵生动,依然摇曳生姿。而现今的刻花师傅,没有这种生活体会,不过是照着书上的图片和老瓷片,直接操刀刻制,这就是古今定瓷差异的最大所在。也就是说:社会环境改变和文化背景变化。这种时代文化特征所体现出来的时代风格,是后人无法全部摹写的。例如让人去仿一幅宋画,大家都知道很难做到,实际仿古瓷器要比仿古书画难很多,因为决定产品的因素太多。

    由于当时社会对瓷器的理解和重视,定瓷装饰更多结合了当时绘画方面的意识,深具文人气息。如:器物口沿大量留白,使之意境深远。[]定窑有别于其他窑口的工艺装饰,原因是窑口的凸显及白瓷的特点,定窑可理解成真正美术装饰瓷器的起源。沿着历史的脉络去理解、审视定瓷的艺术发展史,与中国美术史丝丝相扣。对于古陶瓷的鉴赏,不能停留在辨别真假、评估价值、审美悦情上,要深入揭示其本质内涵及背景内容,延伸至哲学的领域指引人类积极向上。也就是说:通过研究,深刻体会他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要认识先人的创造力量和人类的历史,并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当下和未来人类的进程提供好的经验。  

九、中国哲学思想与定瓷

定瓷所表现的哲学方面,体现着人类心灵唯美、精神唯美的追求。定瓷更多体现着宋人的清雅和翩翩风姿,洁白的定瓷配以明快的纹饰,如白梅映雪,让你觉得一缕幽香飘然而至。尽赏定瓷之美,你会发现:古人把生活中最美好的感受,通过件件定瓷以哲理的方式娓娓道来。

     人类的审美,取自然之天光云影、花草树木。白色有洁净、高远、豁达之意,因而从古至今中国哲学思想中“尚白”心里较为明显。以白为美,以白为净,此标准符合各民族对美的共识。自白瓷出现始,就成为当权者及富裕阶层追逐的对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休戚相关,虽然个别时期有去佛取道的几次宗教变革,但白色依然在个时代作为审美的主流颜色,为多数人所追崇。

定瓷细腻坚薄的胎骨,结合良好的胎釉,极高的烧成温度,科学规范的器型,音质如磬似钟,为历代白瓷所不及。定窑最大特点就是胎坚质薄,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硬朗、刚劲、有力。定窑坚致薄如纸的细白胎,代表着瓷器最纯粹、最高级的胎骨,为古今人们所认可、所赞赏。通过对定瓷的研究,主要是认识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工艺技术等等。对古瓷的工艺技术方面,现代研究一定要求真求是,他反映着时代科技成就和诸多人文信息,千万不能模糊不清。对古瓷的艺术方面,一定要追求唯美,他也一定是唯美的,这种追求使我们和古人更为接近并升华情感。在鉴赏古瓷的过程中,当我们带着平和向善之心去认知时,自身得到愉悦和完美。感受着定窑远古的壮丽和那份甜美的古韵。定窑品种和工艺技术演变等叙述,主要是从大量标本中得到的总结。后面的文字则结合历史背景,探索定窑的文化、艺术元素。

用哲学的思考方式,“大即小,小即大。“定窑研究必须放在整个中国大文化的面前,再视其为古陶瓷的一个组成部分。北宋时期由于国家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士子文人注重人格修养,造微于心性之间。其闲情逸致、趣味才华,影响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产生了宋人精致的生活,实际也是艺术的生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特内涵的文化。

仁宗时期周敦颐和程颐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促使了北宋中期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传统文化中儒释道融合后形成的宋理学,其特征就是政治宽松、思想文化自由。从而促进了全民素质、科学技术、经济等等全面的提高和大繁荣。“明天理”就是“了解万事万物之本质,使人们知道顺应自然、内敛含蓄”,这也正是人类赋予定窑的一种“哲学思想”。

十、定窑器物的文化启迪

人们对美的认识,源于对自然的依附和崇拜。在人类的进程中,创造并总结出文化的意识和深层次的理解,定窑器物可以理解成那个时代人们对美的阐释及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且那个翩翩君子的农业国度,美更贴近自然,美更贴近心灵。当我们对定窑器物不断认识中加以赏析,经过审美和思想的回归,定会得到一种闲适,情感也会随之跃升,使生活更富有情趣和关怀进而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和文化。

    同自然之妙有,去世故存童真,越百宗而任自然。宋人的文人情趣,士子情怀,在定瓷上体现颇多,这一切缘于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农业国度的贴近自然。任何民族从崇尚自然的角度去审美进而抒发情感、愉悦身心都是对美的正确理解。

古陶瓷反映了古人的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定瓷由于时代特殊,与其他古瓷相比,更多地表现了精神方面的追求,因而更具艺术性及欣赏性。看定窑一定要看历史背景、文化艺术,详细解读定瓷,对古人心灵深处情感和精神,更能加以了解。定窑特殊于此,定窑被后世推崇也在于此。 评价瓷器,首先就是胎骨,和人一样“腹有诗书人自华”。定瓷形制之美、韵之和谐,体现了宋人清雅的翩翩风姿。定瓷如一袭素衫文人迎风而立,是心灵最深处的自然回归。所以,鉴赏定瓷,莫不如说:是用定瓷在关照自己。鉴赏,评鉴真假,欣赏审美,这只是鉴赏的初级阶段。要在阅情之时,感受古人哲思,引导生活向上。所以,鉴赏要上升到精神层面,才是最珍贵的收获。在定瓷的温馨中,感受着历史,感受着先贤的哲思。在感受古人情操、情趣之时,也侵染着我们的情怀和情感。

     世间法则,皆在动静之间。定瓷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古人对自然的理解和契合,动静拿捏得如此精妙,展现着那个时代人类的智慧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清心、寡欲、向善,人也就在自然中找回了“自我”。这就是所谓“内涵”出“境界”,“境界”得“超脱”,实际“超脱”是自然给予人类的“正常”。不过是人类在欲望中,背离了自然,又用“艺术”的形式努力去找回。天地茫茫,世事更迭,定瓷告诉我们远古那么多故事。关照今天,对人生的意义和追求,我们在赏瓷中要有所感悟。鉴赏古瓷和修佛一样,以平常、平静之心,去观赏瓷之韵、瓷之魂、瓷之自然,感受着浴火而生的瓷器带给我们的清净之心。赏瓷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为,是关照瓷器之时,道德和灵魂的一种升华。智慧生灵人类,为了更好理解和适应自然,产生了各种能够感知的“艺术”。这是人类为了更好生存,回归自然的一种“修行”方式。所以,艺术只有符合自然规则,方能得到自然赋予人类的一切闲适。

赏瓷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为,是关照瓷器之时,道德和灵魂的一种升华,众生皆可为。鉴赏定瓷,要和鉴赏书画一样,建立一套完整的审美体系。瓷器和书画一样,含古人之境界,是高雅的,要心存纯净,方能有所感受。但由于瓷器还要考虑工艺技术部分,所以比鉴赏书画难度还大。

     定瓷,天雨流芳。

结语 :

任何一个时代,受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都有他自己的特性。原始的朴拙,秦汉的磅礴,大唐的雍容华贵,宋代的纤丽婉约,落实到瓷器上,就称为时代气息。所以,陶瓷与每个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都相吻合,它作为载体以艺术的形式用技术表达出时代气息。

定窑的艺术风格与文化息息相关,不同的政治背景、数百年的跨越,虽然一直在汉文化这条主线上,但前后文化差异非常之大,期间由于存在不同的政权还存在区域性文化滞后和突起的现象。可以按照定窑历史分期,认识其历代风格,通过实物结合历史背景,逐步梳理分析,这种正确的方法,会产生清晰的认识。定瓷作为文化载体和情感寄托,其文化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古:古风古韵,中国特质,穿越千年,尽展古意。

朴:朴实之美,不妖不媚,端庄大气,东方之根。

率:率直坦诚,不羁不绊,特质如玉,怀玉君子。

真:真实真是,四相皆真、浴火成真,瓷本唯定。

恬:恬静养心,不知不愠,静雅端庄,处子之德。

淡:洁净无瑕,本质如水,质美妆淡,气质如兰。

坚:内坚质洁,俊逸外显,君子风骨,气自华现。

雅:瓷之美、瓷之雅,养心、养性、养德,由道而成。

参考资料:

[]  1957年,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对定窑遗址进行复查,在涧磁村西南的红土捻地区采集到高足盘、平底碗等青釉瓷片30余件。在2009年的考古发掘中,定窑考古队亦多次对该地区进行考古调查,釆集到青釉尖唇深曲腹饼足碗残片,青釉高足盘底残片,青釉平底钵底部残片等,从器物的特征分析,时代应为隋代。通过文献记载可知,在公元9世纪初定窑己有相当规模,有负责管理窑冶的官员,考古发现亦采集到早于中唐的器物,定窑创烧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工作。韩立森·关于定窑研究的几个问题·故宫博物院八十七华诞定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年12月.

[] 出土器物主要包括青黄釉瓷、细白釉瓷、化妆白瓷、粗黑釉瓷、细黑釉瓷、细酱釉瓷等。青黄釉瓷是器物外施青釉,由于器物胎质较粗、胎色较深呈灰黑色,故釉色呈现出青黄甚至褐色,故称为青黄釉瓷。需要说明的是,碗类器物多在内壁施化妆土外罩透明釉,釉色白中泛青,外壁施青釉,呈青黄色,这里统一划为青黄釉瓷。河北曲阳县涧磁岭定窑遗址A区发掘简报.考古.考古杂志社.2014年第2期.

[]李晓东.《文物学》.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 宋代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对制瓷业产生的影响在于:一,制瓷业内部的关系。二,士大夫艺术和庶民艺术。秦大树.《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276-279页.

[] 权奎山.唐五代时期定窑初探[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04):40-55+157-158.关于晚唐五代定窑器物,根据钱宽墓(895年)和水邱氏墓(901年)随葬瓷器,有学者考证为赏赐之物,以显示其家族殊荣和奢华。

[] 唐朝继承和发展了汉代以来人们对金银所具有的神秘观念,汉代方士认为“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到了唐朝这种观念仍然盛行。同时唐代统治者又把金银器皿的使用渗透到社会等级观念之中,为保证统治阶级对金银器皿的独占,《唐律疏议》做出了明确规定:“器物者,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纯金。”神农二年(706年)进一步强调:“诸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浑金玉,六品以下,不得用浑银。”这使得金银器不折不扣的成为了当时人们身份的标志。

[] 金代定窑釉色成因观点:科学工作者对唐、五代定窑白瓷进行实验分析证明:唐后期及五代的定窑白瓷是好还原焰烧成,北宋和金代的是用氧化焰烧成,故白瓷的呈色有明显的差异。李辉柄.定窑的历史以及与邢窑的关系.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第3期.

[] 由唐至宋出现的“文化转型”,艺术变革、文士地位提升和思想自由、城市雅俗文化繁荣等使宋代的文化有别于唐,出现所谓追求内足的精神境界的“宋型文化”。参看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187-197页。

[] 李学勤.《中国学术史精神》.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8).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新世界发版社.2004年4月.

[] “理学”名称从南宋开始使用,包括”义理之学”,也指“性理之学”,二者相通。冯友兰认为理学这个名称出现的较晚,应为“道学”。见《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册,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30页。参看李学勤《中国学术史--宋元卷》,“理学”非道学,指社会哲思和社会形态意识。

[] 胡适先生说:“理学是挂着儒家的牌子,其实是禅家,道家,道教,儒教的混合产品。”《胡适学术论文集--中国哲学史下》.中国书籍1991年版.143.

[] 出自《易经》的“人文化成”观念,表现在道德来源上的“天人合一”理论。

[] 刘方.宋型文化与宋代美学精神.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8)

[] 秦大树.定窑的历史地位及考古工作.中国定窑.2012(9):256~271页

[] “内圣外王”语出《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位其所焉以自为方。”《四书五经辞典》,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546页。“内圣”此处为个人自我完善的道德修养理论,为气—身—性—心—神—诚等精神层次修养。

[] 定窑器物的烧成温度,八十年代测定:晚唐到北宋白瓷烧成温度在1300度左右。李国祯、郭演仪.历代定窑白瓷的研究.载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古陶瓷研究.141~148.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然而.2009年定窑遗址考古挖掘.秦大树老师测试表明烧成温度可能超过1400度。这方面及测试方法需要研究,但可以肯定定窑瓷器烧成温度远高于其他窑口。

[]穆青.定窑白瓷装饰技法及鼎盛期的典型纹样.中国定窑.2012(9):272~291页

[] 苏轼(东坡)在他咏定瓷诗中曾有一句说“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一问多为人们引用来形容“红定“或“紫定”之美,很少加以质疑。然而高濂的《燕闲清赏䇝》内,却印作“定州花瓷琢如玉。”将“红”改作“如“字,虽说是一字之差,意思却大相径庭。另外,在他评论“定瓷”时还说:“宣和、政和者,时为官造,土色如玉,物价甚高。”这两处都是形容说是“如玉”。……现在笔者的看法是:他们所指的并非“红定”或“紫定”,  而是指那种刻划花纹或印花纹的“定窑白瓷”,甚至是稀有而名贵的“定窑透影白瓷”。至于今日常见的所谓“紫定”者,还是用目前通称的“酱(绛)釉”比较确切。叶喆民·定窑重议 ·故宫博物院八十七华诞定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年12月·

[] 文房肆考  清  唐铨衡  清乾隆43年本3卷30頁。

[] “禅隐”与“中隐”思想。宋代时期,士大夫无人不禅,原因在于禅宗的平民化和士大夫“内圣”需要。

[] 为禅隐思想泛滥的结果,哲学领域以理性为主,审美趣味在于“理趣”。Nie

[] 仁宗一日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器,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宸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送,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 闻见録   宋  邵伯温  绍兴2年本2卷

[] 穆青.定瓷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0).  书号/ISBN 7-5434-4830-0/K.217

[] 吴越备史  宋  林禹  明万历27年本6卷13页

[] 定窑涧磁岭窑区发展阶段初探·考古·考古杂志社·2014年第3期

[] 学者们通常使用的贡窑概念实际上包括了供官方和皇家使用的不同概念,官方使用有时是土贡或充当税收,北宋后期还成为官方谋利的商品。而供皇家使用,则代表了最高工艺水平和当时社会最时尚的手工业品。关于定窑供给官方,有文献记载,并被当作商品出售,参见《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二之三七·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而贡御事实,可通过考古材料证明:如《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发掘报告》、景德三年宋真宗次子周王赵祐墓等。定窑涧磁岭窑区发展阶段初探·考古·考古杂志社·2014年第3期.纵观我国古代陶瓷窑址,据其生产性质、使用对象以及流通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民窑、官窑和御窑三大类别,这是由历代封建政府对陶瓷生产的管理政策造成的,它们的生产性质与当时社会经济制度紧密相关,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刘兰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八十七华诞定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年12月.

[]邓广铭.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

[] 蔡玫芬·论“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句的真确性及十二世纪官方瓷器之诸问题.故宫学术季刊.(台北)1998(15)

[] 刘方.宋型文化与宋代美学精神.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8)

[] 定器有画花、绣花、印花三种,多因牡丹,萱草,飛鳯三種,時造式多工巧,近如新倣定器,如文王鼎爐、獸面戟耳彛爐,不减定人製法,可用亂真。 博物要覽  明  谷應泰  叢書集成本2卷14頁

[] 熊廖.陶瓷美学与中国陶瓷审美的民族特征.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

[] 本期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元.陶宗仪.《缀耕录》.叶寘《坦斋笔衡》及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以定器有芒也,乃用汝器。”实际定窑的芒口不过是皇帝的借口,纵然工艺上的缺陷,违背了帝王本人的喜好,其成本也要比汝窑低很多。真正要烧天青色汝瓷的原因是徽宗不信佛而喜欢道了,于是指天为色。徽宗的理学审美及艺术修养取向,现今看来偏好青瓷是可以肯定的。还有的学者说定瓷之“芒”是指“光芒”,白瓷刺目使用不便。无论是指何种之芒,一段时间,皇帝本人确“弃定用汝”。宫廷用瓷代表了当时制瓷业的最高水平,对其所用瓷器的选择与取舍可以反映宫庭的生活,及当时人们极具代表性的审美取向。同时也会影响到部分人使用瓷器的理念,尤其是极具影响的上层社会。实际此时宫庭依然大量使用“芒口定瓷”和精品正烧定瓷,并没有“弃定”。“弃定用汝”之说得到后世公认,笔者认为在此时期定窑在宫廷作坊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御用作坊,并且使用十分严格。


法国留学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