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 平时作业05

 娑婆医女 2020-05-18

100单选题(1分)

1.       手阳明大肠经分布在?

A 上肢内侧前缘

B 上肢外侧前缘

C 上肢内侧后缘

D 上肢外侧中线

E 上肢外侧后缘

n  B 阳经在外,阴经在内。而大肠经是手臂下垂掌心朝向大腿时最前面的阳经, 所以答案为:上肢外侧前缘。

2.       手少阳三焦经分布在?

A 上肢内侧前缘

B 上肢外侧前缘

C 上肢内侧后缘

D 上肢外侧中线

E 上肢外侧后缘

n  D 手臂下垂掌心朝向大腿时,外侧为阳经,前面为大肠经,后面为小肠经,中间为三焦经。故手少阳三焦经在外侧中线。

3.       别络的生理功能为?

A 主司眼目开合

B 加强表里两经在肢体的联系

C 加强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D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E 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n  B 别络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三方面:

1. 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2. 加强人体前后及侧面的统一联系,具有统率其他络脉的功能;

3.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4.       经别的生理功能为?

A 主司眼目开合

B 加强表里两经在肢体的联系

C 加强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D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E 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n  C 经别的生理功能只要有五方面:

1. 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2. 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3. 加强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

4. 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5. 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5.       冲脉的功能是?

A 加强足经与心脏的联系

B 加强表里两经在四肢的联系

C 加强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D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E 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n  D 冲脉是人体奇经八脉之一。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与生殖机能关系密切,冲、任脉盛,月经才能正常排泄,故又称血海。

6.       跷脉的功能是?

A 加强足经与心脏的联系

B 加强表里两经在四肢的联系

C 加强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D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E 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n  E 跷脉的功能是:

1. 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健;

2. 司眼睑的开合。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內眦,并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故有司眼睑开合之功能。

7.       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是?

A 冲脉

B 任脉

C 督脉

D 带脉

E 阴阳维脉

n  A 冲脉是人体奇经八脉之一。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与生殖机能关系密切,冲、任脉盛,月经才能正常排泄,故又称血海。

8.       具有约束纵行诸经功能的是?

A 冲脉

B 任脉

C 督脉

D 带脉

E 阴阳维脉

n  D 人体有十二条正经和奇经八脉,其中二十条经络中十九条经络走向均为纵向,只有带脉一条经为横向位于神阙至腰部一周。八脉交会穴足临泣通带脉与足少阳胆经。

带脉循行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奇经八脉考·带脉篇》:“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

带脉能约束纵行之脉,足之三阴、三阳以及阴阳二跷脉皆受带脉之约束,以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带脉还有固护胎儿和主司妇女带下的作用。带脉与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为带脉、五枢、维道。

9.       “阳脉之海”指的是?

A 冲脉

B 任脉

C 督脉

D 带脉

E 阴阳维脉

n  C 腹为阴,背为阳 。位于背部正中的督脉为阳脉,统领全身阳脉。腹部正中的任脉为阴脉,统领全身阴经。故称统领全身阳经的督脉为阳脉之海。

阳脉之海为督脉的别称。因为手、足三阳经都有分支直接会合于督脉,起着调节全身阳气的作用,故称。

奇经八脉之一。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

10.   “阴脉之海”指的是?

A 冲脉

B 任脉

C 督脉

D 带脉

E 阴阳维脉

n  B 阴脉之海,是指人体诸阴经的脉气都可受到任脉的统领。在任脉的分布循行上,它虽然只与足三阴经在中极、关元穴处相交会,但由于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相接,故各阴经都与任脉相通。另外,阴维脉在天突、廉泉处与任脉相通,冲脉在阴交穴处亦与任脉相通。因为任脉实际上联系了左右的阴经,所以有阴脉之海之称。

11.   具有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特点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火邪

n  A风邪的临床表现:

1.       轻扬开泄: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

2.       善行数变:

善行是指风邪具有易行而无定处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性。

3.       风邪是六淫之首:

《黄帝内经》就记载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能与寒、痰、湿、燥、热(火)等病邪联合使人致病。以风邪为先导的疾病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一般都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性。

12.   六淫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特点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火邪

n  A风邪的临床表现:

4.       轻扬开泄: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

5.       善行数变:

善行是指风邪具有易行而无定处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性。

6.       风邪是六淫之首:

《黄帝内经》就记载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能与寒、痰、湿、燥、热(火)等病邪联合使人致病。以风邪为先导的疾病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一般都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性。

13.   六淫致病最容易引起疼痛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火邪

n  B 寒邪具有以下特点:

1. 寒为阴邪2. 寒性凝滞3. 寒性收引

寒性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的意思,即寒邪侵人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畅行不息,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侵犯,阳气受损,失其温煦,易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或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临场表现。

14.   具有升散耗气特性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n  C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暑为阳邪,其性升发,故易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出现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等。散,指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故《素问·举痛论》说:“炅则气泄。”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故临床除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伤津之症外,往往可见气短、乏力,甚则气津耗伤太过,清窍失养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故《素问·刺志论》说:“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15.   易袭人体阴位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n  D 湿邪有以下特征:

1.       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

湿为重浊之邪,与水同类,故属阴邪。阴邪袭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人,易伤阳气。

2.       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重着,指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场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束布帛。

“浊”,即秽浊不清,指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脓血;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浸淫流水等。

16.   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n  D湿邪有以下特征:

1.       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

湿为重浊之邪,与水同类,故属阴邪。阴邪袭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人,易伤阳气。

2.       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重着,指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场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束布帛。

“浊”,即秽浊不清,指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脓血;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浸淫流水等。

17.   易于导致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喘息胸痛等症状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n  E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为干涩之病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容,小便短小,大便干结等。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

2.       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燥。肺主气司呼吸,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通,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损伤肺津,从而影响肺气之宣降,甚或燥伤肺络,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等。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耗伤,大肠失润,传导失司,可现大便干涩不畅等症。

18.   最易生风动血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火邪

n  A 火邪致病的特点:

1.       火热为阳邪:

火热伤人,机体阳气亢盛,临床上表现出高热、恶热、面赤、脉洪数等明显现象。火邪既可以迫津液外泄而多汗,又可以直接消灼津液,出现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伤津的症状;由于“壮火食气”和气随津耗,临床上还可出现体倦乏力少气等气虚症状。

2.       火热之邪炎上:

火热具有向上燔烧的特性,故临床上病症多见于上部,如头痛、面红、咽喉红肿、牙龈肿痛、口腔糜烂等病症。

3.       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热燔灼肝经,劫耗津血,导致经脉失养而肝风内动,及热极生风 ,出现高热、神昏、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火热之邪,迫血妄行,或灼伤脉络,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崩漏等病症。

4.       火邪易扰心神:

火热与心相通应,入于营血,扰乱心神,可出现心烦失眠或者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病症。

5.       火邪易致疮痈:

火热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疮疡痈肿,临床上局部多红肿热痛为特征。

19.   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肿疡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火邪

n  A 火邪致病的特点:

3.       火热为阳邪:

火热伤人,机体阳气亢盛,临床上表现出高热、恶热、面赤、脉洪数等明显现象。火邪既可以迫津液外泄而多汗,又可以直接消灼津液,出现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伤津的症状;由于“壮火食气”和气随津耗,临床上还可出现体倦乏力少气等气虚症状。

4.       火热之邪炎上:

火热具有向上燔烧的特性,故临床上病症多见于上部,如头痛、面红、咽喉红肿、牙龈肿痛、口腔糜烂等病症。

6.       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热燔灼肝经,劫耗津血,导致经脉失养而肝风内动,及热极生风 ,出现高热、神昏、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火热之邪,迫血妄行,或灼伤脉络,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崩漏等病症。

7.       火邪易扰心神:

火热与心相通应,入于营血,扰乱心神,可出现心烦失眠或者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病症。

8.       火邪易致疮痈:

火热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疮疡痈肿,临床上局部多红肿热痛为特征。

20.   “行痹”是以什么邪气为主引起的?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火邪

n  A 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移不定。故其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则属于风邪偏盛的表现,称为“行痹”或“风痹”。

“数变”,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如风疹块(荨麻疹)就表现为皮肤瘙痒时作,疹块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等特征。

同时,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一般发病急,传变也较快。如风中于头面,可突发口眼斜;小儿风水证,起病仅有表证,但短时间内即可现头面一身俱肿、小便短少等。故《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

21.   过度悲伤对气机的影响是?

A 气消

B 气结

C 气上

D 气下

E 气乱

n  A 《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1.       怒则气上,是指盛怒则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怒则气上,还可导致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另外,怒伤肝还可表现为肝失疏泄的肝气郁结,出现胸胁胀痛、善太息等症。 

2.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适度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状。《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医醇剩义·劳伤》说:“喜则伤心,此为本脏之病,过喜则阳气太浮,而百脉开解,故心脏受伤也。” 

3.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忧悲,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气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灵枢·本神》说:“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医醇剩义·劳伤》说:“悲则气逆,膹郁不舒,积久伤肺。”临床见心情沉重、闷闷不乐、精神不振、胸闷、气短等。 

4.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气趋于下,同时血亦下行,临床见面色苍白、头昏,甚则昏厥。恐又可使肾气下陷不固,出现二便失禁,或男子遗精,孕妇流产等。恐伤肾精还可见骨酸痿厥等。 

5.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心悸心慌等。 

6.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导致气机郁结,伤神损脾。临床上见纳呆、脘腹胀满、便溏、心悸、失眠、健忘等。 

22.   过度愤怒对气机的影响是?

A 气消

B 气结

C 气上

D 气下

E 气乱

n   C 见21题

23.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多食酸”则?

A 脉凝泣而变色

B 皮槁而毛拔

C 筋急而爪枯

D 肉胝皱而唇揭

E 骨痛而发落

n  D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酸入肝,五行属木,木克土,过食酸可致木乘土。脾胃属土,在体为肉,其华在唇。故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

食物的口味方面,应注意五味的搭配,不能过度偏好。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肝属木,其味为酸;心属火,其味为苦;脾属土,其味为甘;肺属金,其味为辛;肾属水,其味为咸。若过度偏好一味,则导致五味不平衡。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这“五味之伤”正是遵循着五行五脏之间的生克化制而产生的病理表现。因此五味一旦有所偏颇,便会产生五脏互伤的情形,最终导致神离精散、阴阳决离。

24.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多食咸”可致?

A 脉凝泣而变色

B 皮槁而毛拔

C 筋急而爪枯

D 肉胝皱而唇揭

E 骨痛而发落

n  A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咸入肾,五行属水,水克火。过食咸可致水乘火。心属火,在体为脉,其华在面。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详情解释见23题。

25.   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是?

A 正气

B 正气不足

C 邪气

D 邪气亢盛

E 邪气损正

n  B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中医发病学很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内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入,疾病无从发生,《素问》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抗邪无力的情况下,邪气方能乘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才能发生疾病,《素问》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说,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正邪斗争的胜负,是决定疾病的发生与否的关键,正胜邪退则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

26.   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A 正气

B 正气不足

C 邪气

D 邪气亢盛

E 邪气损正

n  C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

详情解释见25题。

27.   具有善行数变致病特点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火邪

n  A

28.   具有重浊粘滞致病特点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火邪

n  C

29.   具有干涩伤津致病特点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火邪

n  D

30.   具有生风动血致病特点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火邪

n  E

31.   具有易袭阳位致病特点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火邪

n  A

32.   具有易袭阴位致病特点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火邪

n  C

33.   致病后常先困脾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火邪

n  C 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为重浊之邪,与水同类,故属阴邪。阴邪侵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人,易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尿少等症。

喜燥恶湿是脾的生理特性之一。脾之所以有喜燥恶湿的特性,是与其运化水液的生理功能分不开的。脾气健旺,运化水液功能正常,水精四布,自然无痰饮水湿的停聚。然脾气升动,才能将水液上输于肺,即所谓"脾气散精,上输于肺",而脾气升运的条件之一就是脾体干燥而不被痰饮水湿所困,若脾气虚衰,运化水液的功能障碍,痰饮水湿内生,即所谓"脾生湿";水湿产生之后,又反过来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脾阳不振,称为"湿困脾"。

34.   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火邪

n  D 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失于水分滋润,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之景象。燥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燥邪。燥邪伤人,多自口鼻而入,首犯肺卫,发为外燥病证。

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久晴无雨,秋阳以曝,燥与热合,侵犯人体,发为温燥;深秋近冬之寒气与燥相合,侵犯人体,则发为凉燥。

35.   寒邪的致病特点是?

A 易于动血

B 易伤阳气

C 其性升散

D 易于伤肺

E 缠绵难愈

n  B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称为阴邪。寒邪伤人后,机体的阳气奋起抵抗。阳气本可制阴驱寒,但若寒邪亢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寒邪所侵害,即“阴盛则阳病”。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其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则可出现阳气衰退的寒证。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可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等症;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于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

2.       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寒性凝滞,即指寒邪侵人,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畅行不息,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侵犯,阳气受损,失其温煦,易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或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因寒而痛,一则有明显的受寒原因;二是其痛得温则减,遇寒增剧。由于寒邪侵犯部位不同,因而可出现多种疼痛症状。如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头身肢体关节疼痛,痹证中若以关节冷痛为主者,称为“寒痹”或“痛痹”;寒邪直中胃肠,则脘腹剧痛;寒客肝脉,可见少腹或阴部冷痛等。正如《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此又有“寒性凝滞而主痛”之说。若寒遏阳气,温煦蒸化失司,则津液凝结而为痰饮。

3.       寒性收引:“收引”,有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即指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伤及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寒客经络关节,则经脉收缩拘急,甚则挛急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等。如《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缩蜷、绌急,即为寒邪所伤,经络、血脉收引而致。

36.   燥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

A 易于动血

B 易伤阳气

C 其性升散

D 易于伤肺

E 缠绵难愈

n  D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为干涩之病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容,小便短小,大便干结等。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

2.       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燥。肺主气司呼吸,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通,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损伤肺津,从而影响肺气之宣降,甚或燥伤肺络,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等。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耗伤,大肠失润,传导失司,可现大便干涩不畅等症。

37.   情志为病,过喜则?

A 气上

B 气下

C 气缓

D 气结

E 气消

n  C 详情见21题。

38.   情志为病,过悲则?

A 气上

B 气下

C 气缓

D 气结

E 气消

n  E 详情见21题。

39.   “大实有羸状”指的证候是?

A 由实转虚证

B 实中夹虚证

C 真实假虚证

D 真虚假实证

E 虚实错杂证

n  C 现象是本质的反映,病机的虚实,在临床上均有一定的征象可循。一般情况下,现象与本质是相一致的,现象是可以反映本质的。但在特殊情况下,现象与本质不相一致,往往会出现与疾病本质不符的许多假象,出现虚实真假。"大实有羸状"指的证候是真实假虚证。"至虚有盛候"的证候性质是真虚假实证。

大实有羸状 病证名。见《顾氏医镜》。指实邪结聚的病证,出现类似虚弱的假象。真实假虚之证:即大实之证,可能会出现虚假的虚证表现。《顾氏医镜》:“聚积在中,按之则痛,色红气粗,脉来有力,实也;甚则默默不欲语,肢体不欲动,或眩晕昏花,或泄泻不实,是大实有羸状”。这是一侧腹部有实邪积聚之病例,严重时会出现虚假的虚象。虽默默不语但语必声高有力,不同于虚证之语声低微。少气懒言 ,虽不欲动,但动辄有力、动之反舒,不似虚证,动则加剧;虽泄泻不实,但泻后多感腹部反舒,不似虚证,泄后更加神倦无力;而且脉必有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故其静然少动等均为假虚之象,其机理是实邪壅盛,阻遏气机,而外呈不足之象。

40.   “至虚有盛候”的证候性质是?

A 由实转虚证

B 实中夹虚证

C 真实假虚证

D 真虚假实证

E 虚实错杂证

n  D现象是本质的反映,病机的虚实,在临床上均有一定的征象可循。一般情况下,现象与本质是相一致的,现象是可以反映本质的。但在特殊情况下,现象与本质不相一致,往往会出现与疾病本质不符的许多假象,出现虚实真假。"大实有羸状"指的证候是真实假虚证。"至虚有盛候"的证候性质是真虚假实证。

至虚有盛候 病因病理学术语。《顾氏医镜》:“心下痞痛,按之则止,色悴声短,脉来无力,虚也。甚则胀极而不得食,气不舒,便不利,是至虚有盛候。

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是经验之谈。辨证论治,必辨虚实。一旦出现“大实”或“至虚”局面,多为生死存亡之际,辨之尤难。

41.   气停留阻滞于局部的病理变化为?

A 气虚

B 气滞

C 气逆

D 气闭

E 气脱

n  B气滞指脏腑、经络之气阻滞不畅。可因饮食邪气或七情郁结而致;亦可因体弱气虚不运而引起。随所滞之脏腑经络而出现不同症状。气滞于脾则胃纳减少,胀满疼痛,气滞于肝则肝气横逆,胁痛易怒,气滞于肺则肺气不清,痰多喘咳。气滞于经络则该经所过之部位疼痛或运动障碍,或出现与该经有关之症状。气为血帅,气滞过甚则可引起血瘀。

42.   气大量丢失的病理变化为?

A 气虚

B 气滞

C 气逆

D 气闭

E 气脱

n  E气脱指正气的耗损脱失。常由于过汗、过下、失精、亡血等原因,以致气失依附涵载而外脱。《灵枢·决气》:“气脱者,目不明。”临床见证除了目失所养而视物模糊不清外,尚可有气息低微、面色苍白、脉微弱,甚则冷汗淋漓,昏不知人等表现。

气脱,即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气脱多由于正不敌邪,或慢性疾病,正气长期消耗而衰竭,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而致气脱,从而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气脱可见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等症状。

43.   血燥生风的病因是?

A 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

B 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

C 产后恶露日久不净

D 热病后期,阴津亏损

E 水不涵木,浮阳不潜

n  B 血虚津亏,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而致干燥瘙痒及脱屑的病理变化。

血燥生风,多由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所致。其病机是血少津枯,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和调,于是血燥而化风。临床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屑等症状。

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津液和阴气大量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津液及阴气亏虚所致。主要病机是津液枯竭,阴气大伤,失其凉润柔和之能,既对筋脉失之滋润,又不能制阳而致阳气相对亢盛,因而产生手足蠕动等动风症状,并见低热起伏、舌光少津、脉细如丝等阴竭表现。

44.   阴虚风动的病因是?

A 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

B 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

C 产后恶露日久不净

D 热病后期,阴津亏损

E 水不涵木,浮阳不潜

n  D 详情见43题。

45.   正气不足,邪气亢盛形成的病证是?

A 实证

B 虚证

C 虚实夹杂证

D 真虚假实证

E 真实假虚证

n  C 邪正抗争,邪实与正衰同时并存的证候。

46.   邪气亢盛,正气不衰形成的病证是?

A 实证

B 虚证

C 虚实夹杂证

D 真虚假实证

E 真实假虚证

n  A 凡虚证中夹有实证,实证中夹有虚证,以及虚实齐见的,都是虚实夹杂证。

正气不足属虚,邪气亢盛属实,二者同时出现即为虚实夹杂证。

实证,多是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实证虽然邪气盛,但正气犹能抗邪,未至亏损的程度,故往往是邪正相争的激烈阶段,多为外邪侵入人体,或内脏功能失调,代谢障碍,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于体内所致。其症状为:常见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促、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其病因病机为:无论是外邪侵入,还是由于痰饮、水湿、瘀血等所致,皆属邪气过盛。正与邪争,甚则发热;热扰神明、或浊邪蒙蔽心窍,皆可令人神昏、烦躁、谵语。邪阻于肺,则宣降失常而胸闷、喘促;痰湿重者,必痰涎多而声漉漉,实邪积于胃肠、传导失调,故腹胀满,痛而拒按、大便秘结。水湿内停,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正邪交争,搏击于脉,则脉实有力;湿浊蕴结,内蒸于舌,故苔见厚腻。

47.   正气不足,邪气已尽,形成的病证是?

A 实证

B 虚证

C 虚实夹杂证

D 真虚假实证

E 真实假虚证

n  B 疾病的过程就是正邪相抗的表现。正气不足,即是虚证。但邪气已尽,代表疾病后期邪气不敌正气,已然消退,故实的表现消失。所以病证由虚实夹杂转为虚证。

48.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形成的病证是?

A 实证

B 虚证

C 虚实夹杂证

D 真虚假实证

E 真实假虚证

n  E 真实假虚证,病证名。指病邪盛实,反现虚弱的假象。如热结胃肠,痰食壅滞,大积大聚,致使经络阻滞,气血不能外达,而见嘿嘿不语,身寒肢冷,目睛昏花,脉沉伏或沉涩等证。

49.   阴盛格阳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A 虚寒证

B 虚热证

C 真寒假热证

D 真热假寒证

E 阴阳两虚证

n  C阴盛格阳,简称格阳。指体内阴寒过胜,阳气被拒于外,出现内真寒而外假热的症候。

临床常见某些寒证因阴寒过盛于内,反而外见浮热、口渴、手足躁动不安、脉洪大等假热症状。但病人身虽热,却反而喜盖衣被;口虽渴而饮水不多,喜热饮或漱水而不欲饮,手足躁动,但神态清楚;脉虽洪大,但按之无力。系指阴寒之邪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相互格拒、排斥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疾病的本质虽然是阴寒内盛,但由于其格阳于外,故其临床表现,反见面红烦热、欲去衣被、口渴、狂躁不安等热象。因其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故为真寒假热。  此外,阴盛于下,虚阳浮越,亦可见面红如火,称为戴阳,亦是阳虚阴盛,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的一种表现。临床上应用“热因热用”的方法来治疗真寒假热病证。针对疾病的本质,用热性的药物治其真寒,真寒一去,阴阳格拒消除,假热症状也随之消失。

50.   阳盛格阴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A 虚寒证

B 虚热证

C 真寒假热证

D 真热假寒证

E 阴阳两虚证

n  D 阳盛格阴,简称隔阴。系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多见于热病的热盛至极,反见“热极似寒”的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寒象。由于其疾病之本质是热盛于里,而格阴于外,故称为真热假寒。这种四肢厥冷,又称之为“阳厥”或“热厥”。临床上应用寒凉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病证,即“以寒治寒”。针对疾病的本质,用寒凉药物清其真热,里热一清,阳气外达,阴阳格拒消失,假寒之象亦自然消失。

51.   阳偏衰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A 实寒证

B 虚寒证

C 虚热证

D 实热证

E 寒热错杂证

n  B 阳偏衰产生的虚寒证(阴病),治疗当壮其阳(治阳),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此即阴病治阳。

52.   阳偏盛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A 实寒证

B 虚寒证

C 虚热证

D 实热证

E 寒热错杂证

n  D 阳偏盛导致阴阳出现的失衡为实热证,治疗当清其热,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

53.   阴偏盛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A 实寒证

B 虚寒证

C 虚热证

D 实热证

E 寒热错杂证

n  A 阴偏胜导致阴阳出现的失衡为实寒证,治疗当驱其寒,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

54.   阴偏衰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A 实寒证

B 虚寒证

C 虚热证

D 实热证

E 寒热错杂证

n  C 阴偏衰产生的虚热证(阳病),治疗当滋其阴(治阴),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此即阳病治阴。

55.   阴阳互损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A 阳偏胜

B 阴偏胜

C 阳偏衰

D 阴偏衰

E 阴阳两虚

n  E 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称为阳损及阴。

阴阳双方之间本来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资生、互为化源和相互为用的关系,一方亏虚或功能减退,不能资助另一方或促进另一方的化生,必然导致另一方的虚衰或功能减退。如唐·王冰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所以阴阳互损最终导致阴阳两虚。

56.   过食生冷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A 阳偏胜

B 阴偏胜

C 阳偏衰

D 阴偏衰

E 阴阳两虚

n  B 阴偏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阴寒过胜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变化。阴偏胜则寒多由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湿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之故。“阴胜则寒”。由于阴的一方偏胜,常常耗伤阳气,会导致阳的一方偏衰,从而出现恶寒、腹痛、溲清便溏等。这种阳气偏衰的表现是由于阴胜所引起的,所以又称“阴胜则阳病”

57.   “阴盛则阳病”的含义是?

A 阴液不足,阳气相对亢盛

B 阳热亢盛,阴液受损

C 亡阴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

D 阳气不足,阴寒内盛

E 阴邪为病,阳气受损

n  D 阴,指阴寒;阳,指阳气。阴盛则阳病,是指阴寒偏盛,必伤阳气而出现各种阳气不足的病证。

58.   “阳盛则阴病”的含义是?

A 阴液不足,阳气相对亢盛

B 阳热亢盛,阴液受损

C 亡阴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

D 阳气不足,阴寒内盛

E 阴斜为病,阳气受损

n  B 阳,指阳热;阴,指阴液。阳盛则阴病,是指阳热偏盛,必消耗阴液而出现各种伤津、伤阴的病证。

59.   气脱病变,常见?

A 闷胀疼痛

B 面红目赤

C 少腹胀满重坠

D 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E 汗出不止

n  E 气脱,即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气脱多由于正不敌邪,或慢性疾病,正气长期消耗而衰竭,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而致气脱,从而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气脱可见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等症状。

60.   气逆病变,常见?

A 闷胀疼痛

B 面红目赤

C 少腹胀满重坠

D 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E 汗出不止

n  B 气逆,指气机升降出入反常,应降不降,气机上逆,或横逆的病理变化。临床以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逆为多见。面红目赤为肝气上逆的表现。

61.   气闭常见?

A 闷胀疼痛

B 面红目赤

C 少腹胀满重坠

D 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E 汗出不止

n  D 气闭,即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

62.   气滞可见?

A 闷胀疼痛

B 面红目赤

C 少腹胀满重坠

D 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E 汗出不止

n  A 气滞的病理表现有多个方面:气滞于某一经络或局部,可出现相应部位的胀满、疼痛。气滞则血行不利,津液输布不畅,故气滞甚者可引起血瘀、津停,形成瘀血、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由于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调整全身气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故脏腑气滞以肺、肝、脾胃为多见。肺气壅塞,见胸闷、咳喘;肝郁气滞,见情志不畅、胁肋或少腹胀痛;脾胃气滞,见脘腹胀痛,休作有时,大便秘结等。气滞的表现虽然各不一样,但共同的特点不外闷、胀、疼痛。因气虚而滞者,一般在闷、胀、痛方面不如实证明显,并兼见相应的气虚征象。

63.   气升举无力形成的病证是?

A 气逆

B 气滞

C 气陷

D 气虚

E 气脱

n  C 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而反致下陷的证候,常由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或者劳动用力过猛,过久损伤某一脏气所致。主要临床表现:气虚证加上下陷证。即久泻久痢,腹部有坠胀感,或便意频频,或脱肛,子宫脱垂,肾、胃下垂,伴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弱。

64.   脏腑功能低下或衰退形成的病证是?

A 气逆

B 气滞

C 气陷

D 气虚

E 气脱

n  D 气虚,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所谓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共同结合而成。气虚,泛指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人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元气升降出入的运动。气虚是一种多发证,多因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年老虚弱、久病未愈、大手术后及疲劳过度。在临床上,气虚还包括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诸证。

65.   气脱属于?

A 气的升降失常

B 气的出入异常

C 气的运行障碍

D 元气耗损

E 气的生成障碍

n  B 气脱是指气突然大量丢失,生命突然衰竭的病理变化。气闭是指气的外出受阻,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变化。两者都属于气的出入异常。

66.   气闭属于?

A 气的升降失常

B 气的出入异常

C 气的运行障碍

D 元气耗损

E 气的生成障碍

n  B 详情见65题。

67.   肝阳化风可见?

A 眩晕欲仆

B 目睛上吊

C 手足蠕动

D 手足拘挛不伸

E 皮肤瘙痒

n  A肝阳化风的病机特点为肝肾阴亏,阴不制阳,浮阳不潜,亢而化风。临床表现为轻则筋惕肉瞤,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为口眼歪斜,或为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发为卒然仆倒,不省人事。

阴虚风动的病机特点是阴液枯竭,无以涵养筋脉,筋脉失养,变生内风。临床表现主要为筋挛肉瞤,手足蠕动。

68.   阴虚风动可见?

A 眩晕欲仆

B 目睛上吊

C 手足蠕动

D 手足拘挛不伸

E 皮肤瘙痒

n  C 详情见67题。

69.   阳气不足引起的是?

A 内寒

B 内风

C 内湿

D 内燥

E 内火

n  A 内寒多因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机体失于温煦而成

70.   津液不足引起的是?

A 内寒

B 内风

C 内湿

D 内燥

E 内火

n  D 内燥为内生五邪之一,以津液损伤为病理基础。凡能消耗津液的各种原因,皆可导致内燥,但内燥的产生,主要有因热、因寒两方面的原因;此外,根据其损伤的程度,又有伤津、伤血、伤阴精的不同,但总以津液精血枯竭而成燥。

71.   内风与哪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n  A 内风,指肝风,与外风相对而言。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

72.   内湿与哪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n  C 湿生于内,名曰内湿。湿属阴类,内湿是由于水液运化、输布失常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内湿产生的关键是水液输化失司,而人体主持水液代谢的脏腑,以肺脾肾相关,但由于脾主运化水液,故脾与运失常最能引起内湿,因此内湿的生成与脾最为密切。

73.   《内经》提出,对腹胀闭应选用的治疗方法是?

A 治标

B 治本

C 标本兼治

D 先治本后治标

E 反治

n  A 对于二便不通应采用急则治其标的方法。急则治其标是指标病甚急,影响及生命或影响及本病的治疗时,要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素问・标本病传论》说的"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大小不利,治其标"。大出血病人,无论出血的病因是什么,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待血止以后,再治其本。

74.   肺痨咳嗽,咳嗽不甚时应采取的是?

A 治标

B 治本

C 标本兼治

D 先治本后治标

E 反治

n  B 防治原则。肺痨咳嗽,咳嗽不甚时应采取的是治本。缓则治其本是对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的治疗原则。如肺痨咳嗽,咳嗽为标,肺肾阴虚为本,当咳嗽不甚时,治疗应滋养肺肾之阴去治其本。

75.   虚人感受外邪,用采用的是?

A 治标

B 治本

C 标本兼治

D 先治本后治标

E 反治

n  C 虚人感受外邪,应采用的是标本兼治。标本兼治是指标病本病并重,若单治其标,则影响其本,而单治其本,则影响其标,故应标本兼治。如虚人感冒,若单用解表,则损伤正气,而单用扶正,则有闭门留寇之虞,此时应补虚解表,标本同治。

76.   《内经》指出,对大小便不利应采用的治疗方法是?

A 治标

B 治本

C 标本兼治

D 先治本后治标

E 反治

n  A 《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五篇: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此法属急则治标的原则。大小不利者,因二便不通,病情危急,虽为标病,必先治之。但须注意,小大不利当是急证的大小便不通,如“关格”之类。若为一般病情,可酌情处理,不一定先治。

77.   调摄精神属于?

A 治病求本

B 未病先防

C 既病防变

D 因地制宜

E 因时制宜

n  B 调摄精神,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属于未病先防。

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属于既病防变。

78.   先安未受邪之地属于?

A 治病求本

B 未病先防

C 既病防变

D 因地制宜

E 因时制宜

n  C 调摄精神,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属于未病先防。

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属于既病防变。

79.   反治属于?

A 治病求本

B 未病先防

C 既病防变

D 因地制宜

E 因时制宜

n  A 反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证象是相顺从的,又称为“从治”。反治法一般多属病情发展比较复杂,病势危重,出现假象症状了才可运用。其具体应用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正治与反治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本质和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而言。故说“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1.正治指采用与其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又称“逆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

2.反治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原则。又称“从治”。但究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的治疗。主要包括如下四种:(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指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如血虚的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纳呆和脘腹胀满病证、年老或久病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指用通利之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如食积所致的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其治疗可分别采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活血祛瘀,以及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即属“通因通用”之运用。

80.   正治属于?

A 治病求本

B 未病先防

C 既病防变

D 因地制宜

E 因时制宜

n  A 正治是逆着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故又称“逆治”,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原则。临床应用:适用于疾病的临床表现(现象)和证候性质(本质)相一致的病证。正治法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法。

81.   热因热用属于?

A 治病求本

B 未病先防

C 既病防变

D 因地制宜

E 因时制宜

n  A 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中医治疗中最基本的原则。热因热用:指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真寒假热证,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形成里真寒外假热的症候。治疗时针对疾病的本质,用热性药物治其真寒,真寒一去,假热也就随之消失了。

82.   通因通用属于?

A 治病求本

B 未病先防

C 既病防变

D 因地制宜

E 因时制宜

n  A 通因通用:是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真实假虚之候,如食积腹泻,治以消导泻下;瘀血所致的崩漏,治以活血化瘀等,这种以通治通的方法,就是通因通用。这种方法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治疗的

83.   寒因寒用属于?

A 治病求本

B 未病先防

C 既病防变

D 因地制宜

E 因时制宜

n  A 反治法之一。指治疗内真热而外假寒的方法。病的实质是真热,而表现出假寒的现象,亦即内真热而外假寒,须用寒凉药治疗。例如病人 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四肢逆冷。其中四肢逆冷是假寒 ,余证是真热,用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炙甘草)煎汤热服。 因寒是假象,而热是病的实质,故仍须用寒药来解决。只是治病求本的体现。

84.   塞因塞用属于?

A 治病求本

B 未病先防

C 既病防变

D 因地制宜

E 因时制宜

n  A 塞因塞用属于反治,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相符的病证,即病有假象者。由于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证假象性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如血虚而致经闭者,由于血源不足,故当补益气血而充其源,则无须用通药而经自来。又如肾阳虚衰,推动蒸化无力而致的尿少癃闭,当温补肾阳,温煦推动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则小便自然通利。再如脾气虚弱,出现纳呆、脘腹胀满、大便不畅时,是因为脾气虚衰无力运化所致,当采用健脾益气的方药治疗,使其恢复正常的运化及气机升降,则症自减。因此,以补开塞,主要就是针对病证虚损不足的本质而治。属于治病求本。

85.   寒者热之适用于?

A 阳偏盛

B 阴偏胜

C 阳偏衰

D 阴偏衰

E 阴阳两虚

n  B  "热者寒之"适用于阳偏盛的实热证,"寒者热之"适用于阴偏盛的实寒证,"阴病治阳"适用于阳偏衰的虚寒证。"阳病治阴"适用于阴偏衰的虚热证。

86.   热者寒之适用于?

A 阳偏盛

B 阴偏胜

C 阳偏衰

D 阴偏衰

E 阴阳两虚

n  A  "热者寒之"适用于阳偏盛的实热证,"寒者热之"适用于阴偏盛的实寒证,"阴病治阳"适用于阳偏衰的虚寒证。"阳病治阴"适用于阴偏衰的虚热证。

87.   热因热用适用于?

A 真热假寒

B 真寒假热

C真虚假实

D 真实假虚

E 虚实夹杂

n  B 热因热用:指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真寒假热证,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形成里真寒外假热的症候。治疗时针对疾病的本质,用热性药物治其真寒,真寒一去,假热也就随之消失了。

88.   塞因塞用适用于?

A 真热假寒

B 真寒假热

C真虚假实

D 真实假虚

E 虚实夹杂

n  C 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如血虚而致经闭者,由于血源不足,故当补益气血而充其源,则无须用通药而经自来。又如肾阳虚衰,推动蒸化无力而致的尿少癃闭,当温补肾阳,温煦推动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则小便自然通利。再如脾气虚弱,出现纳呆、脘腹胀满、大便不畅时,是因为脾气虚衰无力运化所致,当采用健脾益气的方药治疗,使其恢复正常的运化及气机升降,则症自减。因此,以补开塞,主要就是针对病证虚损不足的本质而治。属于治病求本。

89.   对热结旁流应采用的治疗方法是?

A 热因热用

B 寒因寒用

C 塞因塞用

D 通因通用

E 虚则补之

n  D通因通用:是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真实假虚之候,如食积腹泻,治以消导泻下;瘀血所致的崩漏,治以活血化瘀等,这种以通治通的方法,就是通因通用。这种方法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治疗的

热结旁流证,阳明腑实,肠燥屎内结而致时泄臭水之症。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乃燥屎坚结于里,胃肠欲排不能,逼迫津液从燥屎旁流下所致。《温疫论·大便》:“热结旁流者,以胃家实,内热壅闭,先大便闭结,续得下利,纯臭水,全然无粪,日三四度,或十数度。宜大承气汤,得结粪而利止;服汤不得结粪,仍下利并臭水,及所进汤药,因大肠邪胜,失其传送之职,知邪犹在也,病必不减,宜下之。”

90.   对真热假寒应采用的治疗方法是?

A 热因热用

B 寒因寒用

C 塞因塞用

D 通因通用

E 虚则补之

n  B 寒因寒用,反治法之一。指治疗内真热而外假寒的方法。病的实质是真热,而表现出假寒的现象,亦即内真热而外假寒,须用寒凉药治疗。例如病人 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四肢逆冷。其中四肢逆冷是假寒 ,余证是真热,用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炙甘草)煎汤热服。 因寒是假象,而热是病的实质,故仍须用寒药来解决。只是治病求本的体现。

91.   对大出血患者应采用的治疗方法是?

A 正治

B 从治

C 标本兼治

D 反治

E 治标

n  E急则治其标是指标病甚急,影响及生命或影响及本病的治疗时,要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大出血病人,无论出血的病因是什么,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待血止以后,再治其本。

92.   热病见热象应采用的治疗方法是?

A 正治

B 从治

C 标本兼治

D 反治

E 治标

n  A 正治:指采用与其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又称“逆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热病见热象,要用寒凉性的药物进行治疗。这就是正治法

93.   虚人感冒应采用的方法是?

A 急则治其标

B 缓则致其本

C 标本同治

D 先扶正后祛邪

E 先祛邪后扶正

n  C 标本同治即标本兼顾,是标病和本病俱急或标病和本病俱缓之时所采用的治则。素体气虚,抗病力低下,反复感冒,宜标本兼治,治以益气解表。

94.   二便不利应选用的方法是?

A 急则治其标

B 缓则致其本

C 标本同治

D 先扶正后祛邪

E 先祛邪后扶正

n  A 对于二便不通应采用急则治其标的方法。急则治其标是指标病甚急,影响及生命或影响及本病的治疗时,要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95.   扶正法则适用于?

A 实证

B 虚证

C 虚实夹杂

D 虚中夹实

E 实中夹虚

n  B 扶正,是扶助机体的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治疗大纲中实则补之,虚则泻之。所以扶正法正是用于治疗虚证。

96.   祛邪法则适用于?

A 实证

B 虚证

C 虚实夹杂

D 虚中夹实

E 实中夹虚

n  A 祛邪,是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大纲中实则补之,虚则泻之。所以祛邪法正是用于治疗实证。

97.   治疗时考虑年龄属?

A 因人制宜

B 因时制宜

C 因地制宜

D 治未病

E 扶助正气

n  A 因人制宜是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98.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属于?

A 因人制宜

B 因时制宜

C 因地制宜

D 治未病

E 扶助正气

n  B 本题是考察对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的理解。这句话应该这样解释在天气寒的时候,你少用寒药或者是不用寒药,在天气热的时候,你少用热药,或者不用热药。所以是属于因时制宜。

99.   用补益药治疗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属于?

A 热因热用

B 寒因寒用

C 塞因塞用

D 通因通用

E 热者寒之

n  C 塞因塞用是指用补益药治疗正气不足引起的闭塞不通的疾病。适用于真虚假实,因虚所致的闭塞不通。

100.  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属于?

A 热因热用

B 寒因寒用

C 塞因塞用

D 通因通用

E 热者寒之

n  A 热因热用是指用温热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疾病。适用于真寒假热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