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的栋梁——脊椎

 等着l70smp782j 2020-05-18

生命的栋梁——脊椎

​人们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会因为不良的习惯对人体的脊椎造成损伤,使脊椎出现歪斜和移位,对脊椎神经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压迫,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降低神经组织对人体内五脏六腑的生理调节能力,造成人体自然免疫力的下降,严重导致身体各种疾病的发生。

习练“八卦掌”和自我锻炼“四步调整脊椎功法”,能有效消除因脊椎歪斜和移位对脊椎神经的压迫,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激发人体平衡机能,提高人体自然免疫力的恢复,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有病祛病、无病防身的效果。对习武爱好者来说更是一种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内劲外发的一项有针对性的有效功法。

人体是一大弹簧,通过脊椎节节贯通的锻炼方式,能有效激发人体的潜能,时间短,见效快。内劲外发,整劲发力,浑圆力,爆发力等都是通过脊椎的锻炼方式产生的效应。

生命的栋梁——脊椎

一、脊椎

脊椎在人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构造复杂,可分为脊椎骨、椎间盘、椎关节、韧带及神经系统。脊椎骨由上而下共有32—34块。其中颈椎骨7块,胸椎骨12块,腰椎骨5块,骶椎骨5块(成年融合成1块)、尾椎骨3—5块(成年融合成1块)。脊椎还有一个重要的构成—脊椎神经。人体脊椎神经位于脊椎两侧,由椎间孔伸出,贯穿全身,共有31对,它们负责支配各脏腑器官和四肢。当脊椎发生变形或弯曲,或椎间空隙变窄,或因患骨质疏松症状等,使周围的气血运行不畅时,脊椎神经根部会受到压迫或不良影响,从而导致所支配的脏腑器官或四肢发生异常,而出现各种病症。

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同样会影响到脊椎神经产生感觉。人体正常的脊椎并不是笔直的生长的。在侧面看起来,脊椎及腰椎呈现前突(及内凹)的弧度,胸椎及骶椎呈现后突的弧度。这种形态在人们站立的生活方式下,脊椎容易受到压力影响产生歪斜和位移。因而压迫脊椎神经,影响了神经系统的协调机能,降低了人体自然的免疫力,容易使人产生各种疾病。

生命的栋梁——脊椎

二、四步功法的练习方法

(1)蛹动调脊法(§曲线调脊法)

以脊椎为中心,以臀为舵,带动肢体气贯周身,力达四梢,潜运内气,上下蛹动。从尾椎骨起,一节一节的向上蛹动(如毛虫爬树),上到劲椎骨,再一节一节下到尾椎,来回往返节节贯通。在整个蛹动过程中,心情平静,呼吸均匀,精神气力合为一体,连绵不断,做弧形上下运动,动作要自然柔韧。其功能可以直接调整脊柱的形态和组织结构,使肌肉伸缩性和关节活动得到加强,促进血液淋巴液的循环,提高机体代谢功能,达到矫正脊椎、修复神经、促进人体健康的目的。

生命的栋梁——脊椎

(2)龟息调脊法(前后伸拉调脊法)

两脚平分,与肩同宽,自然站立,双手下垂于身体两侧,全身肌肉放松,眼睛平视前方,精神内敛,呼吸自然。然后两手由身体两侧向前上伸展与肩同高,虎口朝上,身体向前向下弯曲90°,手臂、头、身体尽量向前伸展,同时呼气(做向前弯曲动作),然后,身体再向后拉弯折,两手向回拉,手放肩同高,腕部放松(同时吸气),脸朝上,眼睛向上看,一前一后来回穿拉。练习5分钟后,自然站立,两手下垂,全身放松。

生命的栋梁——脊椎

(3)游龙调脊法(S调脊法)

自然松静站立,两脚相并,腿踝相靠,两膝内侧紧贴,同时两手五指相并,向上到胸前合掌,肩要下沉,合掌要虚,合掌向左划弧移向头顶,同时跨向右移(或向左移),掌的运动轨迹是在身体前划两个半圆,形成8字,从上到下再由下到上返回。园的平面和身体横面平行,脊椎在腰的带动下做S型左右运动与手掌的方向相反,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上体和下肢要注意协调和谐,练功时,全身呈S型扭动,要做的柔韧、连贯、轻松、自然。体现出蛟龙“摇头摆尾扭身腰”的形态。

生命的栋梁——脊椎

(4)抱膝滚动调整法

仰卧屈膝,两手抱膝,两膝紧贴在自己的胸腹部,头部向双膝靠拢,使脊柱向背后弯曲成半月形,利用自身力量使成半月形脊柱前后滚动,初练时摆动要小,熟练后要有针对性练习。时间熟练后3—5分钟。

三 、四步功法的注意事项

练习四步功法,首先要明白各自功法的要领,动作要规范,不可散乱,每个动作都要认真去做,切勿潦草。呼吸要自然,熟练后最好采用自然腹式呼吸,动作快慢最好与呼吸一致,但不可强求。练功时,不宜过饱,一般在饭后一小时为宜,意念时,不可刻意追求。练功时,找准力点,稳住全身,缓慢自如,连续不断。只有当神经系统高度协调统一,练功的姿势才能自然和谐,对脊椎24椎骨及骨盆、骶骨、肩胛骨进行协调和矫正,消除由脊椎歪斜对脊椎神经的压迫,使脊椎神经发出来的31对神经机能恢复正常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