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汉开疆”篇总结(1)西汉的脉络梳理

 zt_css 2020-05-22

朋友们,大家好。

写了五个月,近34万字,终于把西汉写完了。

如果说算上前面16万字的楚汉争霸,这近50万字的西汉,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封建王朝中,倒数第二难写的二百多年。(顶级难度明天会谈)

因为华夏大地后面两千年的一切制度自这段时间草创,一切框架自这段时间搭建并巩固,基本疆域在这段时间开拓完成。

如果从历史的脉络框架上来看,前4战“白登之围”、“灭诸王”、“诸吕之变”、“七国之乱”要跟前面21战合起来,算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个历史阶段。

自“秦并天下”系列开始,这整整的二十五战,是真正意义上,中华大帝国的第一次凝聚过程。

我们的中国,之所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也是因为这二十五战的历史过程为后面的整整两千多年奠定的伟大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开始,摸到了终结乱世的脉门。

随后一百多年,杀伐兼并终于将古老的中国第一次整合在了一起。

但是,第一次成立这样的帝国,谁也不知道该咋运营。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恰到好处的在这个关键时间段扛起了大旗,人家“始皇三功”等等一系列为政举措将整个中华帝国形成一个整体的底层基础打好了。

但秦作为第一个开山鼻祖,在得了法家的好处同时也要同时承受法家所带来的反噬。

在纵欲过度后,第一次形成的大帝国分崩离析。

也是在这个时候,比始皇帝小三岁的第二代接棒人刘邦老先生撸袖子斩蛇而上,在史诗级的地狱难度里,将整个天下的版图恢复到了始皇帝登基前,并高效完成了对小股东异姓王的剪灭。

在“灭诸王”之前,我们在“白登之围”中详细的讲述了白登山的这七天七夜对于新生的汉政权和刚刚统一的匈奴民族意味着什么。

就是双方都知道对方很牛,然后汉帝国花钱买来了前70年的太平。

这是极其关键的70年,因为汉帝国基本上一天没浪费的在这70年中解决了太多王朝初年的起步问题。

缓和国际环境后,刘邦这个第二位缝合天下的人所面临的难题并不比第一代少到哪去。

前面始皇帝的试错给刘邦的启发是:

1、不可太严苛,要给百姓有活路。

2、天下太大不好管,各地贵族很厉害。

前面项羽的试错是:

3、诸侯王们团结在一起很厉害,大魔王也弄不过。

结果刘邦就根据上述的试错,对这个统一帝国做出了完善。

1、宽秦法。

2、大中央,小地方的同姓诸侯王模式。

3、将各地旧贵族征调到长安去根,干掉了异姓诸侯王。

在这次完善后,刘邦对此时的帝国后世做出了如下部署。

皇权、王权、相权,三权分立。

刘邦开国的“封爵之誓”和临终前的“白马之盟”,这两个并没有写进大汉党章的封印成为了稳固这个脆弱的再一次缝合起来的大帝国的最关键两项隐性文件。(超级重点加大字体了哈)

刘邦撒手后,历史非常神奇的给出了一位“女皇”,一位中国历史上在“帝国衔接”上堪称是最关键的政治家。

1、吕后开始针对前面秦灭的关键性原因“残暴”进行最大程度的纠偏,为杀伐兼并了几百年的中华大地按下了休止符,黄老之治的技战术打法为后面的“文景之治”做了政治上最好的示范与引路。

2、在死前,用整个吕氏家族的娃娃抱金砖,再次帮刘家试错。

点出了“王权”和“相权”的弱点。

随后在“七国之乱”中,“众建诸侯少其力”和“列侯之国”的金点子工程应运而生。

至此,中华帝国融为一个整体,就仅仅剩下时间的问题了。

大福大报的文帝随后在延续“黄老之治”的同时,咋做咋有理的在经济和土地种种一系列问题上大错频出,但却都最终阴错阳差的成为了“救世良方”。

天命和国运这东西是没法深究的。

为了更好地给文帝景帝武帝这爷仨的大福气做解释,我还吃饱了撑的写了篇“大福大报的历史脉络”,不过最终的效果让我觉得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值的一次吃饱了撑的。

文帝后,历史的接力棒交给了景帝。

景帝欧阳锋般的逆练“九阴真经”,削藩激起了七国之乱,但最后不耽误人家也神功大成了。

这哥们就是个催化剂。

随着周亚夫之死,相权被皇权打翻在地,整个中华帝国的第一次皇权大一统,真真正正的完成了。

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统一。

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人口富庶,牛马成群,商业繁荣,国家仓库的谷子都堆烂了。

古老的中国堪称是在最佳状态把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下一位爷的手上。

历史的编剧,水平当真非人力所能及也!

西汉前面这四章我写的非常累,大家可能不知道,大家每天抱怨“男人怎么能短”的文章几乎每篇都突破了4000字,那四战的总篇幅更是达到了11.5万字,几乎每一篇汇总,都是三万字的大论文。

再加上刘家开国那一大堆藏着掖着的东西,大量的破案夹杂其中,为保准确我每天还有大量的文献校对,那段时间还赶上第一季度我那特别忙,我都写抑郁了。

前四战再配合前面“秦并天下”和“楚汉争霸”这两季,这43万字我认为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将整个中华帝国的第一次形成,算是彻底搭起来了。

随后,武爷上场了。

自武帝开始,到司马家的八王之乱,可以看做是中国大历史的第二个阶段。

后面的儒家、豪族、士族、门阀等等几乎所有的历史脉络导向,都将在这位爷手中成型。

马邑阴谋,我们引出来儒家,长城和草原的逻辑。

武帝独尊儒术统一思想,董仲舒一脚把球踢到天上,“天命”随后在五十年里为汉武大帝的咋做咋有理奠定理论基础。

长城的上场引出了草原的真正逻辑。

本该松散的草原部落结构因为大一统农耕帝国和那条伟大的墙反而倒逼的没法再散摊子了。

草原“唯利是图”的民族底色也开始在即将打响的汉匈之战前给大家铺垫了出来。

然后就是卫青的“漠南无王庭”和霍去病的“打通丝绸之路”。

卫青时代,我们介绍了提早四百年出现的“突骑战术”以及为啥此时的“突骑战术”只对匈奴民族好使。

这和上一战中的草原逻辑密切关联呼应。

1、匈奴人惜命,一看不对就跑。

2、晚冬早春是草原民族丧季,中原民族的马力在这段时间是碾压优势,在这个季节草原民族最虚弱,且容易给牛羊造成大量流产,这无疑于中原人的绝收。

3、汉民族军制的组织纪律性下,突骑前进扎匈奴人变成了压倒性优势,而且由于匈奴人爱逃跑,反而抵消了汉军因没有马镫产生的巨大后坐力。

4、中原民族的战争劣势在战争成本,草原民族的战争劣势在于人口基数。

霍去病的河西三战将丝绸之路引出,自此“天下金角”彻底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位勇武无双的年轻小将以他独特的历史意义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伟大丰碑。

在这里,也回答一下当初一直没来得及回答的几个问题:

1、汉朝是否有非金属马镫,没有保留下来而已。

这个不大可能,因为对马镫考证的证据是出土的壁画和陶俑,这相当于当时的照片,而并非是出土的实物证据。

而且自西汉中后期出土的马鞍开始由汉初的低马鞍转变为高马鞍用来抵消突骑战法的后坐力。

如果此时已经有了非金属的马镫那就不用费劲升级马鞍高度了。

自东汉末年,开始渐渐出现单马镫,目的是为了方便上马。

随后到西晋初年,双马镫成熟,随后少数民族的春天也在特定的机遇下到来了。

也有的朋友问,那么简单的东西,至于好几百年才发明出来吗?

很多东西,都是一层窗户纸,但又有几个人捅的破呢?

霍去病打通丝绸之路后,马蹄铁传入中国,当时中国的军界震惊了。

这特么太省马蹄子了,往后不光骑兵在草原可劲跑了,在中原也能随便撒丫子了!

就往马蹄子上钉块铁,这么聪明的中国人就没想到。

中国早在战国就发明了垄耕种植法,也就是种地前把地刨一遍,形成地垄。

这样既方便水利灌溉,还起到轮更的作用,来年再把高的那一边弄成低的,把今年种的地弄成高的,这样就循环往复的歇了地力了。

就这么个技术,整整两千年后,欧洲的农民才知道可以这么种地。

就这么简单,咋就没想到呢?

我在写长城时,写了农耕民族的大敌是马,因为这货不仅不能干,能吃能拉粪还添乱,有朋友问,那为啥欧洲人用马耕地啊?

对啊!所以他生产力上不去啊!所以他古代一直乏善可陈啊!

乔布斯在整出IPhone之前,没有人知道,原来手机可以不用键盘。

很多东西,就那层窗户纸。

但这么好捅破吗?

2、既然传统骑射的战力并非压倒性,那么“胡服骑射”的威力为何如此巨大?

传统骑射对于成建制的中原步兵讨不到便宜。

但为啥赵国搞了次改革,人家就成东方六国的最后梁柱了呢?

其实大家可以再回看下“胡服骑射”那一章,赵国之所以富国强兵,是通过军改将即将分裂的赵国攥成了一个整体。

并通过不爱红装爱武装塑造了全民尚武的精神。

最后跟秦国掰腕子时,人家赵国是靠动员上来45万人站上擂台的。

而并非是骑兵连特别牛。

所谓“胡服骑射”,仅仅是改革的突破口,却并非赵国强大的原动力。

咱们写这个专栏,也是为了强调历史的演化和其底色,而并非简简单单的以果推因。

3、战术改革前,既然骑兵力量并非那么明显,那项羽为何能靠三万骑兵对刘邦先生的五十六万大军进行了毁灭性打击?

第一,刘邦没有那么多人,“彭城大屠杀”中我们分析过。

第二,刘邦的彭城俱乐部的兵源水平首先不高,而且邦爷当时浪的忘乎所以,联合国军一盘散沙。

第三,项羽是出其不意,并没有走刘邦布防的那条齐楚沂水主干道。

第四,项羽的骑兵队中,有大量的楼烦将外援。

第五,项羽机动性强,出其不意出现在刘邦背后让刘邦中枢崩溃,大量步兵无法调动,最终的大量杀伤都是自相践踏。

4、    匈奴这么弱,为何蒙古后金咋这么强?

第一,时代进步了,到了蒙古后金的时候,游牧民族的装备已经进化的很厉害了。

他们不仅有马镫可以随便扎了,而且军队建制也和中原军制偷师几百年学的差不多了,组织纪律性极大提高,再加上高质量盔甲和高科技的强弓也给了并没有撂下骑射技能的游牧民族巨大的战斗加成。

蒙古人当时的战斗装备远超当时欧洲所谓的重骑兵,后金同样也是那个时代几乎最强的骑兵部队。

这是白山黑水第一次入中原时大名鼎鼎的铁浮屠。

尤其将来我们在讲到蒙古人时你就会发现,这帮人简直就是冷兵器时代几乎无法超越的最高级别战力了。

从战力、到武器、到军制、到军粮,全方位无死角。

真是上帝之鞭啊!

第二,他们吸纳了中原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的攻城技术。

像蒙古人堪称机器版的灭绝推进,恐怖威胁,俘虏难民拥城,高科技武器,攻城战那都成了艺术了。

回答完这四个问题,来到了“漠北大决战”。

在大战前夕,我们详细的上线了武帝为啥人家能这么浪还不亡国的原因。

也就是后面沿用两千年的那一整套尚书、卖官、货币、国企、平准,金融的国家架构,在人家手上一代人搭建完毕。

随后就是“定南疆灭朝鲜”那章,这章算是对西南、朝鲜、两广进行了地理普及,也算是埋个伏笔,将来分别会在蜀汉,隋唐,南宋进行各自大戏份的引爆。

“征大宛”是引出后面两千年丝绸之路为啥会成型的最关键国威基础以及为后面武帝的晚年大动作埋伏笔。

因为贰师将军征大宛,武帝终于压垮了中原大地这匹好骆驼。

紧接着就会“巫蛊之乱”了。

这一章将武帝晚年的所有政治逻辑捋了一遍,并跟“诸吕之变”这西汉的两大政变进行呼应。

最终收尾两战,就是展现两大权臣的权力演化之美。

霍光这后腰时怎么扛的?

大司马大将军这个官牛到什么程度?

太后在皇权天命的大环境下意味着什么?

废皇帝的流程是什么?

一个不篡权的权臣的天花板是什么?

在这非常重要的一章中,集体登上历史舞台。

读不懂霍光,整个西汉的后半段,那就是个大空白,后面的王莽也就更谈不上理解的透彻。

紧跟着就是后面的王莽,他为我们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是为啥单单“汉独以强亡”

人家王莽集齐整个西汉二百年演化到他这时的权力(大司马录尚书事)、文化(儒家思想)、理论(天命所归)、民意支持(社会温良万民拥戴),国际环境(四夷宾服匈奴残废)和超越皇权的最终解释权(老太后)。

百年前的武帝的种种包袱,非常黑色幽默的被王莽给抖响了。

“强汉开疆”的大体脉络,今天先总结到这。

明天和大家谈两个后面比较重要的话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