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现代战争的作战方式兼论集中兵力

 cat1208 2020-05-22

战争就是要打败敌人军队,迫使敌方屈从我强硬意志。但是如何便捷、有效的打败敌人军队,迫使敌方放弃抵抗呢?本文就是从历史发展角度研究这一问题。按照作战方式的不同,个人将近现代战争时期分为三部分:拿破仑时代、二战时代以及当今时代。

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时代,自从火器得到普遍性应用以来,直到二战前为止。之所以要用拿破仑时代来命名,就是因为拿破仑的作战思想代表了这一时代典型的作战方式——取得胜利的方法就是在野外通过会战,歼灭敌人重兵集团,迫使敌国屈服。拿破仑曾经说过:“这个时代杰出的将军有很多,但是为什么他们打不过我,就是因为在战场上,他们的目标太多了,而我的目标很简单——迫使敌人和我进行会战,在会战中歼灭敌人主力。”在这一时代,取得胜利的典型作战方式非常直接,通过会战、战役在野外歼灭敌人主力。

兵法正理就是以多打少,以强凌弱。为了达成以多打少、持强凌弱的目的,需要集中兵力。所以集中兵力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集中兵力的目的是能够在进行会战、战役的战场上集中比敌人更强大的力量。但是集中兵力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许多时候,不得不将兵力分散,比如分散收集粮草辎重,保护交通补给线,分兵把守已经占领的城市等。而集中起来的兵力会给后勤带来巨大的负担,兵力机动、管理、控制都是巨大的问题。所以把兵力集中起来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在许多时候,不得不把兵力分散在各处,在需要的时候才集中起来。集中兵力看来容易,实行颇难。人人皆知集中兵力,然而在实践中很多人不实行,相反地每每分散兵力,原因就在于战略指导者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因而被环境所支配,抓不住战争的本质,因为种种原因,往往既想要着这个,又想要那个,已经得到的难以割舍,结果是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也没得到。

拿破仑时期的欧洲,作战主力是步兵,大都一人一枪,也可加强炮兵、骑兵,那个时代士兵素质相差不多,当时的军事装备、作战技巧单兵之间相差不大。所以,集中比对手数量更为庞大兵力就可以形成超出对手的实力。而集中兵力一说正是来源于此一时期的历史经验,也一直沿用至现代。但是集中兵力仅仅是为了形成超出敌方实力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集中优势实力,实力不单单是由数量构成,质量与数量一样重要,实力除了数量以外 ,还包括兵员素质、兵器装备、统帅能力、组织控制、军心士气、后勤给养等等。所以有的时候,庞大的、但素质低劣的军队反倒不如精干的精兵。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的战役以少胜多的战役并不比以多胜少的战例少的原因。庞大的军队往往成分复杂、兵员素质参差不齐、军心士气低落,统帅指挥控制更为艰难,一旦战事不利,或以某一关键环节被摧毁,则可能所鸟兽散。曹操号称80万军队败于赤壁。符坚领百万大军败于淝水,都是因为此。所以,我们常说集中兵力的说法并不确切,我们集中的是实力,而不是单单确指数量,实力除了数量以外,兵员素质,装备水平,指挥控制,军心士气,后勤保障,战略态势等等也成为构成实力的重要因素。虽然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由于兵器技术水平的发展,社会文化制度的构成,数量在某种程度上可指代实力,比如拿破仑时期的欧洲。但是数量指代实力在更多的时期内并不适用,这一点需要辨明。

如果敌人总体实力强于我方,则不得不通过谋略分散敌人兵力,通过己方的快速机动,连续作战,在局部营造优势,占优势则打,打不过即走,一口一口的吃掉敌军。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是我军重要的作战思想。毛泽东就十分重视集中兵力,“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

解放战争初期蒋军在兵力、兵器武装上远超我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政治影响,将士争功,蒋介石的战略指导等等),蒋军各部队热衷于占领城市,而一旦占领了城市,则不得不分兵把守,使得野外用于围剿跟踪我军的兵力越来越少,丧失了在解放战争初期,利用优势兵力兵器歼灭我军主力的大好时机。而在中后期,蒋军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而旧习不改,兵力分散,导致被各个歼灭,这是三大战役失败的根本原因。而反观我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就曾提出“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主”的正确战略方针,采取大踏步后退,间或以伏击、反击敌冒进部队,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式,拖过了解放战争初期最艰难的时期。

二战时代

在长时期内,欧洲各国大都奉行通过运动战歼灭敌主力的作战思想,但是由于机枪、铁丝网、战壕的出现,导致预先占领防御地带,依托防御工事进行防御作战占有绝对优势。这种情况导致了战争的长期化发展,战争变成了国家之间互拼消耗,这是欧洲列强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希望通过速决战迅速地取得战争的胜利,于是着眼于通过摧毁敌整个防御体系和国家战争潜力,以图迅速解决战争的时代开始了,那就是二战时代。

二战时代,包括从二战爆发起,直到91年海湾战争以前的一段时期。在这个期间,产生了多种以摧毁敌防御体系和国家战争潜力的战法,闪电战、大纵深突击作战时通过摧毁整个国家或某一地域的防御体系,而战略空军战略轰炸、围困作战则是通过摧毁国家进行战争的潜力。

闪电战、大纵深突击作战都是着眼于摧毁敌人防御体系的战法。闪电战术属于战略层次,以整个国家防御体系为目标,而大纵深突击作战则是战役层次,以某一地区的防御体系为作战目标。无论是闪电战还是大纵深突击作战,这里面均包含集中兵力的军事思想。由于坦克、火炮、飞机等兵器的技术水平提高,这个时期内的集中兵力,强调在特定的时间段集中兵力在特定的地点,并在某一特定时间目标进行火力集中的战法。但集中兵力中的实力,兵员数量不再是首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坦克、火炮、飞机数量,质量等构成了实力的绝大部分因素,而后勤补给状况等也往往在考虑之内,我们在翻阅二战战史时,往往发现在战役开始时,进行实力的对比,除了兵员数量以外,就是坦克、自行火炮、火炮、飞机的数量和某些兵器的性能指标。所以说,我们要知道集中的是实力,而不是数量。数量仅仅是代表实力的一个因素。

闪电战强调,把兵力、兵器集中配置在一线,不留预备队,通过外交、战术迷惑等手段造成假象,不宣而战,在第一击中,使出全力,突破敌防御,突向敌纵深,在敌纵深处合围敌重兵集团,打烂敌人整个防御体系,使敌放弃抵抗信心。波兰、法国均是如此被击败的。但是闪电战由于强调第一击的攻击,把实力集中在一线,进行第一击,而导致后劲不足,如果对于一个战略回旋余地有限的中等国土面积国家来说,闪电战可能会非常有效。而对于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闪电战的局限性表露无疑,德国在苏联虽然在初期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是等到苏联人从第一击打击中逐渐恢复过来,德国兵力的集中配置在一线,不留预备队的弊病出现了,因为通过外交、战术迷惑等手段营造的突然性优势不复存在。

而大纵深作战则是将进攻部队分成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梯队。第一梯队负责在敌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然后,后续梯队通过此缺口,向敌纵深突击,攻击敌人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机场、后勤补给、交通线,从而破坏整个防御体系。在具体作战中,强调在便于坦克作战的地域,在狭窄的正面,集中远超过敌人的兵员、坦克、自行火炮、火炮,在火力的优势的掩护下,造成突破,便于后续部队突击敌纵深。

而冷战时期,则出现了瞬时集中战法,由于核武器的出现,可在瞬间杀伤大量人员兵器,所以苏联曾提出,大面积集结,在开进中直接转为攻击的战术战法,在造成突破后,冲过突破口的部队,在分散开来,避免敌使用大规模杀伤武器杀伤集中一起的部队。

当今时代

与拿破仑时代通过运动战歼灭敌重兵集团的作战方式相比,二战时代强调摧毁敌国家或者某个地区的整个防御体系。而以美军远程打击为代表的当今时代,则是把敌人的国家、乃至于国家战争体系看作一个系统,通过运用远程空军、巡航导弹的等远程打击力量,攻击其节点与重心,瘫痪敌整个战争系统。具体实现方式有两种:不对称作战以及快速决定性战争。

快速决定性的战争与不对称作战这两种都是将敌人的作战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不对称作战着重于敌系统薄弱环节,不对称作战的理论认为,系统内部的因素是互相支撑的,如果某一因素成为薄弱环节,那么通过破坏这一薄弱环节,扩大自己的优势,让自己的局部优势变成全面的绝对优势。这和我们常提的木桶理论是相通的---决定系统整体的战斗力是木桶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当然,这是静态模型。动态模型是这个木桶是会动的,尽可能的发挥那最长的那一块板的优势)。典型战例就是海湾战争,伊拉克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的军事力量极不平衡。相对来说,陆军强而海空军弱,而相对于海空军,电磁战能力更是可怜。美国人通过电磁战获取先机,夺取制空权,破坏压制伊拉克防空系统,最后通过切断后勤,打击装甲车辆,火炮系统,削弱了伊拉克陆军实力的50%之后,造成了陆军的绝对优势之后才出动陆军,给敌人以最致命的打击,结束战争。当然这个系统构建的合理与不合理的标准不在于自身,而是相对于实力处于优势的一方,比如北约对于苏联来说,苏联地面装甲力量远超北约,而海空军可与北约相抗衡,那么北约的系统构建就是不平衡的。

决定性战争就是直指决定敌人作战系统的最关键部分。集中所有可能的力量,迅速的解决在敌人系统内最重要,最关键,起支撑作用,决定性作用的部分。迅速的解决他们,以期望迅速的结束战争。快速决定性战争很简单。决定二字,说的是将敌人作战系统看作一个整体。要摧毁敌人的作战系统,就要找出支撑敌人作战系统中起到支撑作用,决定性作用的部分并摧毁它,这样整个系统就会崩溃。这和美国所强调的重心作战有类似之处。而快速则表示在确定决定性因素之后,则选择最有效率,能够快速的解决的方式(现代技术的发展为这提供了许多种手段,其中外科手术式空中打击是美国人的最爱)。以期望迅速的结束战争,以尽量少的损失换取最大的胜利。03年倒萨战争,如果我们站在美国人的一方来思考如何摧毁萨达姆政权。对于这样一个脱离了民众的政府,我们会发现,直接摧毁其核心的领导机构是最为简便的办法。只要摧毁了核心领导机构,干掉萨达姆父子,伊拉克政权就会崩溃,只要象征性出兵,辅以心理战就会摧毁伊拉克政权。虽然此办法最具有效率,但是难度也最大,不容易完成。那么次优选择就是摧毁维持这个政权的工具--共和国卫队,占领巴格达,宣告萨达姆政权的终止。我们会发现实际上美国人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战争的。先是斩首行动,斩首不成,则迅速的动用陆空部队向巴格达猛插,消灭共和国卫队,占领巴格达。实际上,斩首战就是决定性战争的一种。但是决定性战争不都是斩首战。斩首战也不都是决定性战争。如果,对手是脱离了底层民众,靠镇压而获得权利的独裁政府,权力集中在一个或者几个人的手中。可用斩首战。但是对于上下同心,有共同信念支撑,一致对外的组织,斩首战的效果就不会那么明显,你干掉一两个头目,可是还会有其他人接替他,领导整个集团继续战斗,俄国干掉车臣恐怖组织的头目,却没有遏制恐怖行动就是因为此。决定性战争不都是斩首战,比如说,我们要消灭或者击退一支部队。如果这支部队缺乏弹药给养,或者依靠后勤补给来支撑继续战斗的信念的话,那么,显然后勤补给,敌人获取弹药给养的能力是决定性因素。那么决定性战争的目标就是要摧毁敌人的后勤补给能力,就像朝鲜战争中,美国人的绞杀战一样。其实无论什么战法,其最主要的立足点是胜利。

二战时期,美国对德国日本的作战。要是除了在正面战场击败他们,消灭其有生力量,而迫使其投降以外。同样的,后勤补给,生产制造部门也是德日(日本更是这样)的命门所在。

所以,针对快速决定性战争与不对称战争,应该设计、建立合理的国家战略体系与作战系统,减少关键部分,将集中的节点分散化,作战时重点保卫己方的关键点,利用己方占据优势的力量攻击敌人薄弱所在。如何在敌远程打击面前保持己方系统顺利运行才是必需的。无论是快速决定战争还是不对称战争,对于集中的、明显的系统是有效的,但是如果系统不是很明显,功能十分分散的系统效果不佳,以色列不能奈何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俄国对车臣恐怖组织束手无策就是因为此。

无论是快速决定性战争,还是不对称战争,集中的概念起了变化,由于兵器的射程不断增大,精度不断提高,集中的,暴露的部队很容易被发现,从而遭到打击而被摧毁。而今天由于精确制导远程兵器的发展,突破空间限制,攻击敌纵深目标不再需要集中大量的火力,几架飞机,几枚导弹就可完成任务,所以,我们今天来看美军空袭,往往采用小编队(不超过4 架)出击。而目前美陆军由于缺乏远程精确打击兵器,所以还处在二战时代向当今时代作战方式的跨越。

今天有人提出了“集中战斗力”、“集中杀伤力”,个人认为“集中火力,分散平台”更能准确描述今天的集中作战。今天的战争将分成三部分,战前准备与侦查、干扰压制,远程火力突袭瘫痪敌作战系统,地面部队出击清扫敌不成建制部队。而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有可能同时进行,而在第二阶段作战,应该把远程打击兵器分散、机动配置,躲避敌远程打击,在集中的时间,向敌关键节点、重心进行攻击,瘫痪敌整个系统,为陆军出击创造条件。而集中则从以往的平台集中,火力向某一特定时间,特定地域集中的方式,向着平台分散,火力在特定时间向着在系统起着关键作用的某一类节点攻击转化。简单点说,就是在某一定时间段,分散配置的远程打击力量,往往向着某些具有相同性质的目标打击,而每个目标不在使用火力集中的方式寓于摧毁,而是确保摧毁即可,集中与节约获得了统一。(文章来源:知远防务“renfe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