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这两首经典小诗《离亭赋得折杨柳》,令杜牧拍案叫绝,甘拜下风!

 qiangk4kzk8us4 2020-05-22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 ,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他们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小编今天向大家推荐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这两首诗与杜牧《赠别》主题相同,即和心爱的姑娘分别时的离别之作,但写法非常的特别,以致杜牧看到后,拍案叫绝,甘拜下风!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唐代:李商隐

其一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其二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与杜牧的《赠别》主题相同,即都为与心爱姑娘分别时的伤离之别,但写法却很有差别。在这两首诗歌中,“离亭”指分别时所在之地,“亭”即驿站。“赋得”某某,是古人诗题中的习惯用语,即为某物和某事作诗之意。诗人在即将分离的驿站之中,写诗来咏叹“折柳送别”这一由来已久但仍然吸引人的风俗,以申诉其惜别之情。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第一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暂且借着这杯酒遣散无聊,不要损坏了你的愁眉和细腰。起句写双方当时的心绪。无憀,即无聊。彼此相爱,却活生生的拆散了,当然感到无聊,但又势在必行,无可奈何,所以只好暂时凭借杯酒,以驱散离愁别绪。次句写行者对居者的劝慰。既然事已至此,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所希望于你的,就是好好保重身体。你本来身体单薄,愁眉细腰的,哪里还经得起损伤?这句先作一跌,使得情绪松弛一下,正是为了下半首更紧的绷起来。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第一首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人世间除了死亡没有比离别更痛苦得了,春风不因为爱惜柳枝而不让离苦之人去攀折。其中第三句是一句惊心动魄的话,除了死亡,还有什么比分别更令人痛苦的呢?这句话是判断,是议论,又是沉痛的抒情!第四句紧承第三句,针对第二句。既然如此,即使春风有情,又怎么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枝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离别痛苦的人去尽量攀折呢?这一句的“惜”字,与第二句的“损”字互相呼应。因为愁眉细腰,既是形容这位姑娘,又与杨柳双关。以柳叶比美女的眉,柳身比美女的腰。这是古典诗歌中经常运用的比喻。“莫损”也有莫折之意在内。

第二首四句一气直下,又与前首又在写法上不同。“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第二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笼罩在烟雾中的茂密的柳条,每枝都依依不舍,万千枝条在日暮里拂走斜阳。前半描写杨柳风姿可爱,无论在烟雾中,还是在夕阳之下,都是千枝万缕依依有情。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为了告诉行人不要折尽枝条,柳条送走行人也欢迎来客。杨柳既然如此多情,难道它就只管送去行人,而不管迎来归客?送行诚为可悲,而迎归岂不可喜?因此就又回到上一首“莫损愁眉与细腰”那一句双关语上来。就人来说,去了,还是可能来的,何必过于伤感以至于损了愁眉与细腰呢?就柳来说,既然管送人,也就得管迎接人,何必将它一起折光呢?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岂不更好!

总之,第一首用暗喻的方式叫人莫折,然后明明白白说非折不可,把话说得斩钉截铁,充满悲观情调。但第二首又来一个大翻腾,认为要折也只能折一半,把话说得婉转缠绵,富有乐观气息。尤其是情致曲折深刻,文之腾挪变化,使人惊叹不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