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天下有忧 2015-10-26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其一   押萧韵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其二   押微韵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词句注释
⑴离亭:离别的释亭,即释站,是离别处。赋得折杨柳:赋诗来咏折柳送别。《折杨柳》是曲子名。
⑵送:遣散。无憀(liáo):即无聊,无所依赖,指愁苦。
⑶愁眉与细腰:柳叶比眉,柳枝的柔软比腰,有双关意。
⑷争拟:怎拟,即不拟,即为了惜别,不想爱惜柳条。
⑸含烟惹雾:笼罩在烟雾中的茂密的柳条。依依:状恋恋不舍。

评价
何焯: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⑵“折字前正此反,阿那曲折。”
张采田:“真千古之名篇。”
沈祖棻:“第一首先是用暗喻的方式教人莫折,然后转到明明白白地说出非折不可,把话说得斩钉截铁,充满悲观情调。但第二首又再来一个转折,认为要折也只能折一半,把话说得含蓄缠绵,富有乐观气息。于文为针锋相对,于情为绝处逢生。情之曲折深刻,文之腾挪变化,真使人惊叹。”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借言惜柳而写惜别之意;第二首以退为进,宛言杨柳依依送别,亦依依盼归。两诗用意一正一反,善于对比,富于变化。

  李商隐诗鉴赏

  这两诗与杜牧《赠别》主题相同,即和心爱的姑娘分别时的离别之作,但写法各别。离亭指分别时所在之地,亭即驿站。赋得某某,是古人诗题中的习惯用语,即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诗人在即将分别的驿站之中,写诗来咏叹折柳送别这一由来已久但仍然吸引人的风俗,以表达惜别之情。

  第一首起句写双方当时的心绪。无憀,即无聊。彼此相爱,却活生生地拆散了,当然感到无聊,但又势在必别,无可奈何,所以只好暂时凭借杯酒,以驱散离愁别绪。次句写行者对居者的安慰。既然事已至此,不能挽回,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所希望于你的,就是好好保重身体。你本来已是眉愁腰细的了,哪里还再经得起损伤?这句先作一反跌,使得情绪放松一下,正是为了下半首把它更紧张起来。第三句是一句惊心动魄的话。除了死亡,还有什么比分别更令人痛苦的呢?这句话是判断,是议论,然而又是多么沉痛的抒情!第四句紧承第三句,针对第二句。既然如此,即使春风有情,又怎么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人世死前惟有别”的痛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呢?这一句的“惜”字,与第二句的“损”字互相呼照。因为愁眉细腰,既是正面形容这位姑娘,又与杨柳双关,以柳叶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乃是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比喻。莫损也有莫折之意在内。

  第二首四句一气直下,又与前首写法不同。前半描写杨柳风姿可爱,无论在烟雾之中,还是在夕阳之下,都是千枝万缕,依依有情。而杨柳既如此多情,难道它就只管送走行人,而不管迎来归客?送行诚可悲,而迎归岂不可喜?因此,就又回到上一首的“莫损愁眉与细腰”那句双关语。就人来说,去了,还是可能回来的,何必过于伤感以至于损了愁眉与细腰呢?

  就柳来说,既然管送人,也就得管迎人,又何必将它一齐折掉呢?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岂不更好!

  第一首先是用暗喻的方式教人莫折,然后转到明明白白地说出非折不可,把话说得斩钉截铁,充满悲观情调。但第二首又再来一个转折,认为要折也只能折一半,把话说得含蓄缠绵,富有乐观气息。于文为针锋相对,于情为绝处逢生。情之曲折深刻,文之腾挪变化,真使人惊叹。

无憀  拼音:wú liáo
(1).处于困境,无以为生;无所依赖。《新唐书·奸臣传下·崔胤》:“ 胤 计稍露,宦者或相泣无憀,不自安,劫幸之谋固矣。”
(2).空闲而烦闷的心情,闲而郁闷。 唐 李商隐 《杂曲歌辞·杨柳枝》:“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宋 范成大 《枕上二绝效杨廷秀》之一:“藤枕频移触画屏,无憀滋味厌残更。” 清 纳兰性德 《御带花·重九夜》词:“便强说欢娱,总是无憀心绪。”
(3).无意思;令人讨厌。 贺昌群 《元曲概论》第一章:“从前的《郊祀安世房中乐歌》都是一般无憀文人歌功颂德的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