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执笔方法究竟对不对?看完这个就知道了

 weimiao 2020-05-22

你的执笔方法究竟对不对?看完这个就知道了

历代关于毛笔的执笔方法多种多样,比如有单钩法、双钩法、拨镫法、握管法等等。

那么有人就问了:哪种方法才是正确的呢?

我们先来看个小故事。王献之初学书法时,其父王羲之在背后拔他的毛笔却没有拔动,因此感叹此子将来必有大成。

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千年,但其实毒害不浅。 宋代苏轼就曾在《书论》中指正: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不然。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意思很明显,如果以拿笔牢不牢、有没有力气来判断学习书法的好坏,那么天下的大力士就都能写好书法了。

关于执笔,他还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发现大到时代、小到书家个人的执笔方式都不尽相同。比如晋唐时期的执笔方式就与现在大异其趣。

你的执笔方法究竟对不对?看完这个就知道了

顾恺之 《女史箴图》 (局部)

你的执笔方法究竟对不对?看完这个就知道了

顾恺之 《女史箴图》 (局部)

上图中侍女反映出来的执笔,拇指食指捏住笔管,中指在另一面抵住笔管,这种执笔法称作单钩法,亦称三指执笔法。当时的人写字是左手卷纸右手执笔,由于纸面是倾斜的角度,执笔的角度必然也是倾斜的,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大致就是这么写字的。

再来看几张画:

你的执笔方法究竟对不对?看完这个就知道了

杨子华 《校书图》局部

你的执笔方法究竟对不对?看完这个就知道了

《送子天王图》 (局部)

上面两张分别是北齐和唐代的人物画,从中反映出来的执笔方式和东晋时期的单钩法基本一致。

你的执笔方法究竟对不对?看完这个就知道了

单钩执笔法

宋代是个分水岭。因为宋时出现了高桌,人们开始在桌子上面写字,与我们现代人差别已经不大。从宋代数量可观的执笔图像可知,宋代在继承唐、五代单钩法的同时,双钩式的执笔方法逐渐显现,终至呈现出二指、三指单钩与三指双钩式执笔法并行的局面。

比如黄庭坚在《论书》中说:“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之所以觉得“有力”,是与当时坐姿及生理习惯的改变相适应的

你的执笔方法究竟对不对?看完这个就知道了

《十八学士图》(部分)

之后元明两朝的执笔方式,有单钩也有双钩,但是渐渐以双钩为主流,也有书家不拘于此。据记载,明末董其昌有时也用三指单钩作书,看大小尺寸以及当下的生理舒适度为准,选择上比较灵活。

到了清代,包世臣又总结出了一种食指高钩的执笔法。他在著作《艺舟双楫》中说:“执笔欲其近,布指欲其疏。”、“食指须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中指内钩,小指贴名指外拒,如鹅之两掌拨水者。”

你的执笔方法究竟对不对?看完这个就知道了

这种执笔法食指高钩,手掌是往上竖起来的,书写时一般悬起手臂,适合表现中锋线条的中实感。当时正当碑学大兴,包的一帮追随者如吴让之、赵之谦都用这种执笔法写碑,其影响延续至今。

最后再讲几种比较奇葩的执笔方法。

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执笔法叫回腕法。在黄庭坚提出“回腕”的基础上,自行改良,其技术特点是悬肘、平肘腕、立掌、张虎口和腕内旋。技术特点是不仅运腕运指,又运肘。

你的执笔方法究竟对不对?看完这个就知道了

从实用角度来说,一般人很难接受,但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艺术家一意孤行的勇气,何绍基正是通过这种扭曲生理习性的方法表现了不一样的笔法风格,我们不必去仿照,但可以作为学习艺术的一种启发。

你的执笔方法究竟对不对?看完这个就知道了

何绍基书法作品

民国时期的书画家溥儒是皇室后裔,根据启功在《溥心畲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中回忆:

先生执笔,无名指常蜷向掌心,这在一般写字的方法上是不适宜的。关于用笔的格言,有'指实掌虚'之说,如果无名指蜷向掌心,掌便不够虚了。但这只是一般的道理,在腕力真强的人,写字用笔的动力,是以腕为枢纽,所以掌即不够虚也无关紧要了。'

你的执笔方法究竟对不对?看完这个就知道了

溥儒书法作品

可见法无定法,要适合自己。

以上大致梳理了执笔的发展,许多人可能会更加无所适从,到底要怎样执笔才能写好字呢?那么又回到文章开头苏轼的话:使虚而宽,守住这个准则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