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教师的来信:热闹的读书活动背后,是集体的不读书

 梦幻水书屋 2020-05-23

思想潮专栏作家

疫情期间,在朋友圈里看到好多学校都在开展线上的读书活动。熟悉一些的朋友还把学校的读书活动方案发给我看过。有对学生开展的,也有针对老师的。这两天,我问起几所学校开展读书活动的情况如何。

他们实话实说:“要读书的,不搞活动也在读书,不读书的,任你搞得再热闹,也不会真正地读书。”我问“是指学生还是老师?”答曰:“学生还好一些,主要是指老师啊!”

听到这样的反馈,我一点儿都不会感到奇怪,真的。

我曾填写过一张申报表,项目是《书香家庭》评选申报表。谈不上一年一度的评选,而是当时的新任负责人瞄到的“教师文化建设”的一个点,要求教育工会开展的这项活动。

这是一个无关痛痒,但却可以闹腾出一点儿动静的事儿。表上列出的必填内容都与读书有关:每天花多少时间读书,读哪些书,读书的动机是什么,以及读书对你的作用等等。表的最后是一页空白,要求写写读书的大致情况和感想。我还记得我写的其中几句:读书本应是私人的事儿,偏偏搞起了活动。

用评选“书香家庭”的办法达到鼓励更多家庭读书、读好书的目的,其实是很值得怀疑的。

记得评选过后我获得了一张“书香家庭”奖状,和一条毛巾。


1.真正的阅读,与热闹无关

如果只看宣传,你会发现,世界上关于读书的意义、作用、价值的所有美好表述,所有的与读书相关的名言警句都集中在我们的中小学里了。

尤其是看教育管理的宣教部门和学校公众号平台的宣传,你会得出一个结论: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读书,而且读得如痴如狂。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们是多么地热爱阅读啊。

其实,热闹的背后未必是这样,甚至可能是相反。在基础教育领域,不管是管理部门还是学校,一涉及到读书那一定就是要搞活动,而且还必须是热热闹闹的活动。

一位热爱阅读并企图在她的老师群体中开展读书活动的副校长分管德育政教,近日对我谈及她的苦恼:本来我是希望在全校搞起来的。老师都不真正地喜欢阅读,那学生就更没希望了。

可是我万万没想到,方案搞出来以后,都说好,但实施起来,有所行动的寥寥无几。我劝她说:“你可以先从班主任开始,你又分管这一块,可能会有所响应吧。”

她说:我也是这样想的呢。可是依然没什么实在的效果。这次失败的活动给她最大的收获,就是总算摸清楚了缺乏真正的阅读,在教师群体中有多么的严重。尤其是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老师(语文、数学教师担任班主任的居多)的“不读书”使她感到震惊。

谈到这里,我必须声明一下:本文所论及的问题是带有普遍性的,并不等于说是每一个个体教师都没有真正的阅读欲望、习惯和能力,所以请不要用个案来证明成千上万中小学教师的读书状况。我身边有为数不多的几位老师,在阅读上不仅博览,而且很有深度。但依然算是“个案”。

让我们继续。

奇怪的是,很多学校的老师都喜欢拉个读书群,建个读书会什么的。但有效的真正的阅读活动却鲜见。我所知道的有几个老师爱凑一起谈论读书,他们自己本来就是真正的“教书人”、“读书人”。但这样的情形依然是个别的。大多数是热闹一过,便“作鸟兽散”。

我向来认为,真正的读书与热闹是没有关系的,与热闹关系近了,反而只见热闹,不见了阅读。

阅读,最靠得住的欲望和动力源自于内心深处,而不是靠什么活动。功利性的阅读也许不在此列,比如为评职称写论文,又比如翻翻《班主任兵法》,企望借招治班,再比如培训时需完成的阅读任务(大多是工具性质的教育教学类书刊),不弄一篇手抄读书心得过不了关等等。

长久的,持续的,与生命相伴,能养护心灵的读书与功利性的读书有本质的区别。这方面的论述实在太多,已经说得透透的了,轮不到我在这里赘述。

我只是想强调: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人,用自己的工作可以影响另一些年轻的生命成长的人,用自己的生命形态和人格力量去感染和召唤另一些人的人,除了工作和利益需要的功利性读书外,更重要的是非功利性阅读。

也就是说,当老师的仅停留在功利性阅读的层面,那真算不得是一个读书人、文化人,当然也就谈不上是一个真正的老师。

2.从学校图书馆看,教师阅读能力的普遍缺失已然成为常态

我在很多中小学校的图书馆(室)暗中做过调研,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重点中学(所谓国、省级示范校)的图书馆不仅楼建得高大上,而且藏书也还算不少。

我曾经工作过的学校,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甚至正高级教师都有,藏书不亚于最次的本科院校。我曾对同事说:”我们学校的藏书,要想考某些人文学科的研究生恐怕都不愁借书刊了“。

但是我查了借阅登记,有学术价值的书刊极少有教师借阅。借阅频次高的基本上都是中学教学教辅类的书刊。

其他学校的情况也大致如此。这也从一个侧面应证了“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阅读什么”。教师尚且如此,那学生的“考什么就学什么,凡是不考的就不必学”就不足为怪了。

还有一种情况更糟。现在的中小学不仅都有像模像样的图书馆,而且还办起了书吧,条件好的学校,搞得跟高档休闲茶座咖啡吧似的。但你仔细看里面的藏书,却发现光中小学各科教参、教辅书之类的书刊就占了一大半。书吧里很多时候变成了老师们休闲,打瞌睡的地方,(当然教研活动也会在这里举办)。

3.爱读书、会读书的老师总是不一样

当然还是需要再重申一次,这只是就普遍性而言,不等于每一个个案。我也认识几个教学水平高,学术水平也高,酷爱读书的教师。其中有一位还是90后教师,本文中就叫她M老师吧。她在成都市某高中教生物。据她班主任说,在所有教这个班的老师中,M老师是最受学生欢迎和肯定的。

我和她有过一次聊天,大都和西方哲学史的有关。这让我感到意外而又惊喜。她说,比起罗素来,她更喜欢美国哲学家弗兰克.梯利的《西方哲学史》。其写作特点与罗素的比较,更客观、清晰、简洁一些。

她喜欢把同一时代(十八世纪)的苏格兰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做比较。在我看来,这说明她至少不是普通的涉猎哲学史,而是有了一定深度的阅读。

我忍不住问她:“你为什么阅读西方古典哲学呢?和你的工作有关系吗?你是生物教师,算是理科一类啊”她说,她喜欢西方哲学史并不是在华东师大才开始的,而是在高中时期,是石室中学的一位历史老师对她的影响。说起她的那位历史老师,她充满感激之情:“我的历史老师学识渊博,阅读相当广泛。”

“那你为什么不选择文科呢?”我问她。她说,她从小就喜欢生物,生物学比较其他理工科更有灵性,它和哲学也最近。我问她:“阅读西方哲学是很花时间的,而高考又是比拼总分的考试,对你会有影响吧?”她说是的。

如果不是酷爱哲学阅读,她完全可能考上北大清华。一直到高三最紧张的迎考阶段,她都没有停止阅读。看来高考功不可没,但对M这样的考生也“罪”不可赦。所以高考改革的呼声一直很高。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想问的:“你觉得哲学阅读和你的生物教学工作有关系吗?”她说有关系,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的,我的阅读并不是因为工作需要,哲学把我和快乐的猪区别开来了。

说到这里她笑得很开心。她说阅读哲学对教学的帮助,是通过学生的学习反馈才得知的。她的学生都认为生物老师的课好有哲理。教学风格新颖而独特,非常有启发性。

真替M老师感到高兴。感谢M在中学时代遇到的那位石室中学的历史老师,把哲学的种子撒播在了她的心田,小心呵护直到萌芽生长。

可惜的是,就是那样一所闻名省内外的名校,像那样的历史老师也不多见。尽管阅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而真正的阅读却并不普遍。

还有一位语文老师,阅读广泛,文笔优雅,在学生心目中是女神级语文教师。通过交流,才知道她的课之所以深受学生喜爱,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得益于她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文史哲、科普、艺术都在她的阅读范围内。所以她的语文课对学生非常有吸引力。

我常常爱跟语文老师说这样的话:“站在学生的角度,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呢?其实很简单,不管老师讲到那篇文章或者哪个作者的作品,一下课,学生就有泡图书馆的冲动。这样的语文老师就是好老师,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4.教师缺乏阅读,后果很严重

大多数时候,我走进课堂,害怕听到的是语文课,有相当数量的语文课,听了之后你忍不住想问:“老师啊,你为什么要认认真地教我们憎恨语文呢?!“再美好的文本,都会被这类自己不读书,却要教你如何读书的老师拆分成七零八落的一堆词语垃圾,然后再组装成为考题,仅此而已。

我曾对几所学校的英语老师进行过阅读调查。结果是:基本不看英语频道,不听英语广播。不读英语原著(教学用原著简写本除外),不阅读英文报刊(与英语教学考试相关的除外)。

其它科目的教师其读书情况大同小异。教师的普遍缺乏有效的,有品位的,较为广泛的,又有一定深度的阅读,直接的后果,就是课堂教学普遍缺乏文化力量和思想力量。知识作为考点的功能之外,其力量也荡然无存。

我一直认为:即使你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很简单很浅显,但也有一个厚重的人文积累作为支撑,这个积累在很大程度上要靠长期的读书与思考来铸就。单靠小聪明和所谓的技巧是撑不起一堂好课的。

我曾有机会在一所名气非常大的高中学校,给高一年级某班学生做过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一个问题:“在你班上任教的老师中,你“高度认可”、“比较认可”、“一般认可”和“不认可”的老师是谁?我只在“高度认可”一拦下,要求写简短的理由。我是抱着极大希望做这个问卷的。

当我看到结果,有些懵了:这个班的教师群体中居然只有一位老师被学生高度认可!让我感到些微欣慰的是,这个班的其他老师均被学生“比较认可”。

学生们在给出“高度认可”的理由基本集中在:知识渊博,似乎什么书都读过,像文化人,很幽默很智慧等等。但最多的评价是三个字:“有思想”。

“有思想”这三个字,在我看来对一个教师来说是最高的评价了。思想从何而来?渊博的知识从何而来?答案都是不言而喻的吧。

有思想的教师,都是能够超越我们自古以来的使用功利主义的文化传统的。中国人进入定居式的农耕时代之后,自孔子以来的中国式读书,恐怕一直到今天,大体上都没有摆脱经世致用的藩篱。

要么为升学谋学位,谋职业糊口养家,要么为做官,要么为成家立业,总之一说到读书,总要追问一个为何读的实用功利的目的。爱读书,有思想的教师,总是能够把教书育人上升到审美的高度,总是能够把读书求知看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生命状态的基本呈现方式。

去年我受一所新办中学邀请,随同招聘团队去几所师范院校招聘教师。招聘对象主要是硕士及以上学历者。

但情况并不乐观,我主要是指这些应聘者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及能力很不乐观。当问及读书的情况时,你几乎不敢相信站在你面前的是研究生!怎么跟什么都没读过似的?

大凡这时候,我就隐隐为我们的孩子们担忧。我们从小学开始,一棒接一棒地把它们送进大学,直到取得高学历走出大学,带着严重的阅读缺乏症站在中学的讲台上,会给受教育的孩子带来什么?

也许,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因为,我们的“读书”活动真的很热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