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密涅瓦(Minerva)大学学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may 2020-05-24

王婧人决定从世界排名第50的悉尼大学退学,尽管当时她的大学生活已经过半。

因为她遇到一所真正心仪的学校——「密涅瓦大学(Minerva Schools at KGI)」。但要念这所大学,她得从大一重新开始。

这所大学以古希腊智慧女神来命名,被《哈佛杂志》比喻成「像打了激素的哈佛商学院课堂」,而学费只是常春藤大学的一半。而且,4年里,你将在全球 7 所城市学习生活。

被录取后,王婧人很兴奋,但父母很反对。为此,她还曾在一个付费问答平台上请李开复给建议。

李开复回复她说:「如果今天一切重来,我的两个女儿申请到哥伦比亚和纽约大学还有Minerva,我作为父亲一定是鼓励她们去Minerva的。所以这个也提供给你的父母作为参考……」

/学习「如何学习」,思考「如何思考」/

去年9月,王婧人从高中学妹口中第一次了解到这所「反传统」、「非主流」的密涅瓦大学,有些心动。

密涅瓦大学没有固定的课室,教授也不讲课(lecture),每堂课不超过20个学生,大家通过密涅瓦自主研发的「主动式学习」网络平台参加精心设计的案例讨论。只要能连上网,你爱在哪儿上课都可以。

▲王婧人在课堂上

虽然隔着电脑屏幕,但课堂节奏非常紧凑,你随时都有可能要回答问题、演讲、投票、解释你的选择,或者反驳别人,从而让你时刻保持注意力并且积极参与。

这堂课的界面上,每个学生的实时视频会并排出现在屏幕里,就像所有人齐刷刷坐在第一排,每时每刻都在教授的眼皮底下,稍微发呆或走神就有可能被点名发言。每节课的视频会自动保存,上课没搞懂的地方可以标记好,课后回看。

2014年入学的创始届学生温柔嘉记得,有节课上,她刚好仰头看着天花板,舒舒服服地打了个哈欠,才回过神来,就猛然看到自己出现在屏幕的正中央,全班同学都笑得停不下来——教授「逮」到她了,把她「拖」到屏幕中间让她发言。

▲温柔嘉被「逮」到啦

「『主动式学习』是学习的关键。传统学校里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被动地听课做笔记那一套,其实很难让你真正学到什么。」密涅瓦大学创校校长、课程设计者之一斯蒂芬·科斯林教授(Stephen M. Kosslyn)说。

科斯林被公认是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先驱人物,过去30多年,他一直在钻研「如何学习」这回事儿。离开哈佛、斯坦福等世界顶尖学府,科斯林将自己的毕生心血带到密涅瓦大学,研究设计最利于高效学习的方法。

在科斯林带领的设计里,密涅瓦大学甚至取消了任何试卷形式的考试,因为他们认为学生往往会为分数而考前突击,这让学生的能力水平很难得到真实体现。因此,在密涅瓦大学,成绩的重要构成,其实是每一节课里一言一行和日常作业。

除了「怎么学习」反传统外,王婧人发现这里「学什么」也很特别。

密涅瓦大学将四年的本科学习划分为基石年、方向年、专注年、整合年;而在大一基石年里,学的不是某个专业的基础知识,而是129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这太吸引她了:「我觉得一个人要成才,或哪怕只是要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也一定要先去『思考怎么思考』、去『学习怎么学习』。」

王婧人了解到,那129种思维方式被密涅瓦大学根据其根本性质编写为4门「基石课程」,包括注重逻辑推理和计算的「形式分析」、需要反复试验和收集证据以支持或推翻假设的「实证分析」、广泛涉及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复杂系统」、与表达交流和文学艺术相关的「多元模式交流」

按照科斯林的说法,大学的第一年,这四门课会帮助你构建一种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也会在后几年的专业学习里被不断深化。

「在密涅瓦,老师是不会直接给你『喂』知识点的。教科书上的知识并没有那么难,教育最难的是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21世纪里学生最需要的部分,但却极难在大学课堂里真正学到。」创始人本·纳尔逊(Ben Nelson)告诉 BottleDream,「而这就是密涅瓦大学要颠覆的。」

/世界才是校园,城市即课室/

从8月开学到现在,在密涅瓦大学度过的每一天,王婧人都觉得有趣而充满挑战。

一般来说,上午会从9点开始安排两节课的学习,下午和晚上则由学生自主安排。比起普通大学,密涅瓦大学安排的课程似乎太少了,但王婧人说「学习无处不在」

「密涅瓦在无形中给了我这样的学习:我上午在课堂上学的,我在下午和晚上就能用得上。我觉得这真的很棒。」

▲王婧人在社团企业家协会举办的活动上

两天前的晚上,王婧人去参加联合国成立72周年的主题讨论,参加者一起探讨国际法律对维护真实世界的和平究竟有多大帮助。

对于从未进行法律专业学习的她来说,这要是放在以前,她可能就怂了。但密涅瓦大学的思维锻炼给了她极大帮助,她起码没那么怵。她联想到那天早上「复杂系统」课里学习的非线性归因、系统平衡态等思维工具,在脑海里快速画出问题坐标系,像掷飞镖一样尝试理解、定位、探索这个问题。

▲王婧人和同学在一起

「将整座城市当作课室」,去探索发现甚至创造适合你的学习机会,这是密涅瓦大学一直鼓励学生的。完成第一年在美国旧金山的学业后,接下来3年6个学期,王婧人和其他2021届学生将在韩国首尔、印度海德拉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等6座城市进行「沉浸式学习」,去接触当地最优秀的机构和个人。

然而,也有人曾因此质疑密涅瓦是「野鸡大学」,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校园,更没有建设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音乐厅等校园配套设施。事实上,从2010年筹办学校开始,这样的声音就没有断过。

创始人本·尼尔逊倒不以为然:「我们现在做的,是让学生住在城市的中心,充分利用这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所大学的博物馆是世界上排名前10的博物馆,没有一所大学的健身房是世界上最好的。我们不想花很多的钱却提供不够好的产品。

比如,你大概想象不到,密涅瓦学生的期末展示不在教室里,而在旧金山市政厅对面的战争纪念歌剧院举行。

学生们4人一组,尝试运用四门基石课程里学到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现实世界的问题,并链接已有资源去试图解决。他们选择研究的议题包括如何改善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的关系、如何有效消除社会媒体的两极化从而减少激进的宣传等。

其中一个小组与盖茨基金会、Dalberg 咨询公司合作,研究尼日利亚、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情况,提出建立连接投资者、农民及政府的中间服务平台,从而更好地提供农业信息,并管理小农场的投资。

他们当时都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

「我在密涅瓦大学里看到的是,学校与社会之间建立起联系,而不是将学生关在象牙塔里建一片『世外桃源』。」两个月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莫书草加入密涅瓦团队,担任中国区负责人。她引用美国教育家 John Dewey 的话来形容密涅瓦大学给她带来的启发:

「教育不是对生活的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自我怀疑:在学校里学的,对这有限的一生到底有什么助益?

在上一所大学读书的两年里,王婧人觉得自己像是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基于标准化的专业培养模式,被设定好了「成长路径」和「出厂标准」,到了毕业就会「出口」到相应的职位。

潜移默化中,她发现自己已经开始参照学长学姐的路子走,意图用类似的套路打造「达标」甚至「超标」的简历。

她庆幸自己的逃离,来到密涅瓦大学。

她很难忘记,新生体验周结束时的那个夜晚。

凌晨时分,老生带着包括她在内的新生,摸黑爬上旧金山湾区的科罗纳高地。就着月光的清亮,大家在山顶的一块巨石上坐下,俯瞰旧金山夜景。

夜里收凉,山顶风大,才见面认识两天的大家就这么依偎着相互取暖,天南海北地聊,从「如何抢到75美元的伦敦机票」扯到「用博弈论分析金融市场泡沫」。刚经历高强度活动的她居然越聊越亢奋,直到凌晨3点半才稍有困意。

她说,她体会到精神上的强烈共鸣。

王婧人一直记得和密涅瓦创始人尼尔逊的一次闲聊。尼尔逊告诉她,从成立到现在,密涅瓦大学在不断变化,「没有哪个细节不是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推敲的、对科学理论应用的结果。」

「或许就是这种共通的、对自我探索和个人成长的强烈诉求,将来自天涯海角的我们聚集在了一起......人人都对未来自己将成为什么充满好奇与信心。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