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复合材料工程师的客家之旅

 lzy66lzy 2020-05-25

导读:梁瑞凤博士是一位知名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师,他是客家人则鲜有报道。本文介绍梁博士作为客家后裔的人生旅程,包括他的求学经历,客家身份的觉醒,客家土楼研究,美国土楼民居工程,创建北美上杭客家协会及国际客家研究院...

《上杭乡音》编者按:梁瑞凤博士是从上杭湖洋走出去的一位研究复合材料的著名科学家,工作之余,长期致力于推动客家文化的世界交流。今年3月,《客家风情》编辑部陈少宜记者采访了梁瑞凤博士,本刊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国际客家研究院》公众号编者按:本刊转发此文得到《客家风情》和《上杭乡音》编辑部授权。原文标题为“励志,执着,感恩,奉献——一位材料工程师的客家情怀”,刊登在2020年5月出版的《上杭乡音》创刊号和即将出版的《客家风情》2020年第一期。

人物简介

梁瑞凤教授,清华大学本科毕业,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会研究员,现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基础设施工程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CICI)执行主任,美国国际复合材料跨界创新中心(The i-Center for Composites)主任和首席科学家,美国瑞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ayTech LLC)总裁。美国华人联合会(UCA)财务长。梁博士是第二十五代客家后裔。他自2012年起参与组织多伦多客家会议和纽约客家会议,担任演讲嘉宾,也将是2021年7月第六届多伦多客家会议的主讲嘉宾。2015年10月以发展北美客家社区为契机,牵头成立了旅美杭籍华人组织,并担任北美客家上杭同乡会会长,2019年10月发起筹建国际客家研究院。
 
求学

记者:通过沈世豪先生的《现实版中的宋运辉》一文,觉着您真的是一个很励志也很厉害的人。在当时的背景下读书很不容易,相较之下我们这一代人学习之路可以说是顺利很多了,您觉得在您的求学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梁瑞凤:在求学过程中,我遇到许多善良正直的老师。如果没有老师们的力争,我就不能升入高中学习,更不能到清华大学读书,师恩如海,感念于心! 今天我想分享另一个收获,那就是懂得了人生成长过程中,要一步步提升自己、不断超越自己这么一个道理。现在经常有人说我是学霸。学霸是个新词,我们过去没有的。其实在我的读书生涯中,曾有过三门课不及格,分别是初中的化学、大学的英语和体育。

初中时,学校当时的师资力量不足,同年级所有同学化学考试都不及格。后来校长从外校调来一位化学老师,我和同学们才把这门学科学好。另一门就是英语。中学时期,我们几乎没有学过英语,上大学高考时也不算英语分。等到了清华,我英语的短板就露出来了。当年清华英语教学是分ABC班的,A班是快班,B班是中班,C班是慢班。当初或许因为我的总成绩还好,就被分到了B班。后来发现,我的英语没有基础,每次测试成绩都不凑效。我只好大胆跟老师提出,能不能再开一个C班,从字母开始学起。于是我和几个同学就到了一个新C班。当时的老师非常耐心负责,周末还把我们叫到她的宿舍里给大家辅导。那时我同时学两套教材,除正常课堂教学外,还兼听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公共英语课程。这样不断听不断记,进步很快,第二年就回到了B班,后来又调到A班,并参加学校和北京市高校英语竞赛取得名次。

第三就是大学体育课不及格,至今还有同学拿这个事来说笑我。说实话,我本身没有什么体育爱好。刚到清华的时候,我的体育成绩“不及格”。清华有规定任何一门学科包括体育不及格的话,是拿不了毕业和学位证书的。好在当时我们班有很多体育好的北京同学,我就跟着他们一起去锻炼。就拿引体向上来说,一开始我是一个都做不到,后来慢慢练,也可以一口气做二三十个,满足了达标要求。我甚至参加了系运动会的1500米跑!其实我的故事挺平凡的,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在求学中遇到了困难就想办法去克服。通过这些例子,是想告诉年轻学子们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才能不断地向前走。
 
乡愁

记者:您是一个客家人,在外这么多年,您觉得您最牵挂的是什么?

梁瑞凤:沈世豪先生文章里有一句话让我觉得非常感人:“你走得再远,也走不出故乡的炊烟。”作为一个在国外生活20多年的客家人来说,内心最牵挂的东西无疑是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家乡的山水和家乡的文化!我15岁就离开家乡,到北京读书,大学,研究生,工作,去英国剑桥留学,后来又移居美国。可我的家乡观念一直都很强烈,也许与我大学毕业就参与组建负责北京上杭同乡会有关,一直都和家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来到美国后,家乡的观念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延伸到祖国和我们中华传统文化。2009年以来,努力在中美之间搭建起各种交流与合作之桥。2012年参加多伦多客家会议,对客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同。总之,在美国工作和生活,更加体会到文化就是我们的根,有了根,就不会像海草一样随风逐浪,失去方向。

也不知始于何时,我开始思考,应该怎样才能够回到人生最初的起点?此时的我如何和儿时的我牵手,把自己的人生画成一个圆?

去年12月底,我的母校湖洋中学50周年校庆之际,我正式设立公益性“华瑞基金湖洋中学奖学金”,感恩老师栽培,回报母校培养,激励未来学子,奖励品学兼优但家庭经济条件欠佳的湖洋中学学生。华瑞基金(Huaray Foundation)名称,简要说是取自清华大学的'华'和我创办的瑞特科技公司RayTech LLC的'瑞'。实际上“华”字也代表中华的华,华人的华。在我联络下,清华大学化工系老师和清华校友也将参与“华瑞基金”的建设。所以,“华瑞基金”不仅传承老一代教师们爱惜学生的美好情怀,也代表着我和所有基金参与者对年轻学子寄予的无限期望。在去年12月21日母校50周年庆典时,当我代表湖洋中学校友发言时,我讲到校庆的意义,“有助于校友们树立感恩母校,感恩老师,回馈母校的意识,强化为母校增光添彩的理想,并为校友们回报母校提供机会”。那时,我心里想到,回报也是此时的我和当年读书时的我连在一起的桥梁,实现人生的回归。
 
创办北美客家上杭同乡会

记者:您曾经在1999年想要创办美国上杭同乡会,却因受当时人数、交流平台局限未果。在2015年10月您再次发起成立北美上杭客家协会,是什么让您坚持想要成立北美上杭客家协会呢?

梁瑞凤:1999年,我创办美国上杭同乡会。这与北京读书时期经历有关。1979年秋和我一起到北京读书的还有胡联浩、林毕全、吴奕初、刘建华等同学,我们经常在一起。那个时候我们就想能不能成立一个北京上杭同学会。在联浩同学牵头下,到1985年,这个同学会有近三十位青年学子了。后来联浩毕业后分配到广州工作,我便把同学会事务接管过来了,并把同学会延伸成同乡会。经过大量筹备工作后,于1987年组建了北京上杭智力支乡协会。

1999年我到美国。因为有北京的经历,便想成立美国上杭同乡会。由于当时在美国的同乡只有三十多个,分散各地,缺少便于使用的交流和通讯平台,努力一段时间后,我也就把这个事搁置了下来。

2012年我应会议主席Keith Lowe罗金生博士邀请,参加多伦多客家研讨会。这个会议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她就是Paula Madison。她是牙买加人,移民到纽约,是拥有四分之一客家血缘的客家人。她通过参加会议找到了寻根的线索,并以此为契机成功追寻到在深圳的罗氏家族,实现近200人参加的罗氏家族大团圆。她把自己的寻根故事拍成纪录片,此片获得许多奖项。她的寻根故事触发了想帮助更多人的想法,2015年10月,Paula在纽约发起并举办首届纽约客家研讨会,主要对象是混血客家人,通过她自己的感人故事去引导更多的人。而我应邀参加此届纽约客家研讨会,并意识到此时再不把上杭同乡会成立起来更待何时。

当我2015年再次发起成立北美客家上杭同乡会时,不仅包括服务北美乡亲,对口家乡建设的服务宗旨,还包括建设北美客家社区,联谊环球客家,传承客家文化,服务美加多元社会的使命。我们自然地把地缘范畴延伸到加拿大,而且把客家作为关键词嵌入组织名称。我觉得,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同乡会宗旨,那就是“根”——根在上杭,根在闽西,根在中国;如果用两个字代表,那就是“文化”——传承上杭文化,客家精神,中华传统。从混血客家人Paula Madison的传奇,到2012多伦多客家研讨会参会者的构成,我似乎隐约看到同乡会,在四十年或者六十年后的情形,那时它将会是一个混血组织。同乡会的成立对于客家文化与传统在北美代代相传至关重要,意义深远。我们希望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让后代知道,即使不熟悉汉字不会读中文,他们依然是优秀的客家后裔。

所以说2012年多伦多客家研讨会,不仅催生了Paula Madison领导的2015年以来举办至今的纽约客家研讨会,而且催生了2016年6月正式成立的北美客家上杭同乡会,以及2019年发起筹建的国际客家研究院。
 
筹建国际客家研究院

记者:梁博士你离开家乡几十年,所从事的工作一直都是材料科学的研究,为什么会想要成立国际客家研究院呢?你希望国际客家研究院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梁瑞凤:我对自己客家身份的强烈认同发生在2012年6月30日多伦多客家研讨会上。坦白说,到北京读大学之前,我没有多少机会说标准普通话。所以,到了清华大学,很多时候,我说话别人不完全能听懂,慢慢对“客家话”和客家人开始有点概念性的认识,但是对自己的客家身份也没太在意。

2009年以材料科学与工程背景回国去研究土楼,对客家身份开始有点在乎,我专门去拜访了龙岩学院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张佑周教授。2012年出席多伦多客家研讨会,Keith 邀请我作大会报告,首映美国历史频道跟踪我的土楼研究拍摄的《历史造就未来》:客家土楼记录片。那是我第一次参会。当我看到台下多数是白人、黑人、印度人,我心里特别犯滴咕!

原来客家在全球有这么多后裔。午餐时,我和不同肤色的朋友聊天,得知他们是混血客家人并稍稍知道点他们的故事。我深思:他们身上只有四分之一甚至八分之一客家血缘,却如此珍惜自己的客家身份与根文化!这个观察让我强烈的反省,进而引起强烈的客家身份认同!这个思想转变进而催生了2016年成立北美客家上杭同乡会。

2016年我第二次参加多伦多客家会议。会上我介绍了北美客家上杭同乡会的成立过程和活动项目,与会代表非常希望能有一个他们可以加入的客家协会,于是我建立了环球客家微信群,以期时机成熟正式创办北美客家协会。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轨迹。2018年3月下旬,分别在华盛顿和旧金山召开的AAS与AAAS亚洲研究会议,两个数千人的大会,数千篇论文竟没有一篇客家研究,这个事实令我震惊!偌大的亚洲研究学界竟没有一个学者关注有近亿人口的客家人。我立刻意识到我们需要的不是北美客家协会,而是以开创北美客家研究为主旨的北美客家研究所!2018年9月我撰写了创办北美客家研究所白皮书,并发表于同年10月举办的第三届纽约客家会议会刊上。

随后我先后访问大陆、香港、台湾澳门,广泛联络客家学者。在台湾,我访问了“国立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中央大学客家学院”,“国立联合大学客家研究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在与众多客家学者的交流与讨论中,我对国际客家学界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最大限度地包容全球客家学术机构和客家学者,正式注册采用了“国际客家研究院”这一名称。并在2019年10月初纽约客家会议上,宣布创建国际客家研究院IIHS,得到众多客家研究中心和客家学者的支持。

我们希望把国际客家研究院办成一个国际性的非营利性、兼教育与文化功能的公益平台。我期待未来建成的国际客家研究院是一个由全球客家学院、客家研究院、客家研究所、客家研究中心,涉及客家研究的大学、院系、研究所、研究中心,客家博物馆,以及其它涉及客家文化、语言、传统、历史、地理、人物、生活、社会、艺术、医学、食品、产业等相关组织为团体会员,和来自以上团体的个人为个人会员共同构成的国际性客家联盟。
 
传播客家土楼文化

记者:从我所了解的资料得知,您应该是第一个在美国提出利用客家土楼的原理修筑本土化土楼民居和组织创建国际客家研究院的人,将客家文化传到美国我觉着困难肯定是有的,是什么使得您能够一直坚持下去呢?

梁瑞凤:你说得对。近年来,在北美有出现夯土建筑,但我们是利用美国科学基金会客家土楼课题研究成果,仿客家土楼原理,利用政府资金修建土楼民居,这是没有过的。事实上美国住建部项目工程师对这个土楼民居项目非常感兴趣,说好下次随我去现场访问。身为客家人,能把客家土楼研究与个人专业技术背景结合起来,实在是件令人很喜悦的事。整个工程大体时间表如下:2008年7月客家土楼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为申请NSF课题提供契机;2008年10月申请美国科学基金会客家土楼课题获批;2009年6 - 7月国际土楼研考队在永定现场研究;2010年继续实验室测试和计算机模拟分析;2011年10月厦大举办国际客家土楼论坛,提出在北美以示范工程,修建土楼民居的计划;2012-2013年落实经费;2013-2014年选址,设计,审批;2015年开始现场建造;2016年内部装修;2017年11月通电;2018年1月入住。目前我们在对土楼民居进行为期三年的结构性能,抗震性能,舒适性,节电省能等综合监测评估。

这个项目的确很有特色,我们也非常幸运。我们是以研究土楼的工程科学价值,自愈合功能,绿色环保,抗震性能,材料耐久性及其可持续发展概念在NSF立题,现场研究和厦门大学雷鹰教授(宁化客家人) 合作完成。在寻找示范工程经费的时候,刚好阿拉斯加住房局在寻找建造防震节能房屋的新建筑方式,同时美国住建部有针对土著居民区,旨在普及可持续发展建筑方法的资助机会。这真是天赐良机。我的感觉是:当住房建设部听我们汇报的时候,他们就基本上确定给予我们支持了,因为我们的提案与住房建设部项目要求真是天衣无缝。我们就以美国科学基金会客家土楼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向住建部提交申请,后得到批准。现场施工由北美夯土建筑商协会主席Bly Windstorm负责。

阿拉斯加地震频繁,地处北极,气候长年寒冷,选它来做实验的地点,是非常理想的,而且当地土地资源非常丰富,在交通运输不便的情况下,利用当地的材料和劳动力,通过修建本土化的三居室土楼民居,为当地土著居民提供可持续发展建筑完整的工程示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项目全程有专人跟踪录像,拍成纪录片。夯土墙于2015年7月开始建造,10月结束,建造过程中安装有12套各种传感器,为目前健康和性能监测提供可能。2019年5月又在土楼民居附近的普通民房里安装12套传感器采集数据,以便和土楼民居性能数据相比照。2018年12月当地发生里氏7点3级的大地震,倒掉不少房子和桥梁,而这幢土楼民居在地震中岿然不动,秋毫无损。现有监测数据表明,和普通民房比,土楼民居节能三分之二,抗强震,超节能,超舒适,冬暖夏凉,属于上等绿色环保型建筑。

土楼是客家文化的标志,是客家人智慧的象征。我们从研究客家先民构造的客家土楼开始,历经十年,靠我们的执着和机遇,在北美阿拉斯加成功修建本土化的土楼民居,见证了客家智慧和成果,我们的确感到非常的自豪。
 
促进中美文化交流

记者:您曾在一篇作文中写道“我无论做什么,我都希望能够做这样的一种人,那就是在路上看见一块石头在路中间的话,他愿意停下来,把那块石头搬掉,给后面的人带来方便。”在美国的这些年您从北美客家协会到北美客家研究所再到国际客家研究院的创立,可谓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解释了,那么在您这一系列的努力下,给后面的人带来了什么呢?

梁瑞凤: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当时我是在高中的一篇作文中写下了这句话,现在我觉得它就像是一根线可以把我做的很多事情都串起来。这些事情可以体现在几个方面。在我的专业方面,作为华裔美国人和双语学者,我知道该做哪些有益的工作。比如促成一些中美之间的合作,包括2014年经美国基金会批准,在南京工业大学成立了美国基金会复合材料创新研究中心中国分中心,2016年促成了中美两国复合材料协会间的第一次历史性会谈,2019年成立了一个美中合作的国际复合材料跨界创新中心,现有来自两国的成员500余人,成为一个非常专业的交流平台。在中美两国人员互访方面,鉴于中国复合材料研发起步晚,早些时候我更多带领美国代表团出席中国会议,到2017年的时候,我突然意识中国的科技创新初成体系,于是2018年开始我在美国会议上举办中国分会场,邀请中国专家来美分享。还有,美国复合材料协会的世界复合材料年报过去一直没有对中国复材的介绍,经过努力,2019年开始我为复合材料年报撰写中国专题。所有这些活动,不仅对中国有好处,对美国也有好处,促进两国复合材料的共同发展。

在华人社区建设、促进中美民间交流方面,我也比较热心。我觉得美国人民与中国人民都是美中关系之舟上的乘客,美中关系良好,两国人民日子都好过,中国发展就顺利,全球经济情况就好,世界也就太平。我2016年9月参加了在华盛顿召开的首届美国华人大会,大会如同在我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2017年初应邀参与组建全国性的美国华人联合会UCA——一个以改革开放后大陆移民为主体的全国性组织,并担任财务长、财经委员会主任至今。随后参与组织了2018第二届美国华人大会。美国华人需要抱团取暖,共同维护华人利益,捍卫华人权益。三年多来,我力所能及地参与华人社区建设,服务华人社区。

回到客家文化方面,我是以研究客家土楼的科学与工程价值融进北美客家圈,并成为客家土楼国际倡导者之一。通过美国基金会课题土楼研究成果,宣传土楼的力学、结构和抗震性能,材料耐久性,绿色环保特性和舒适性,举办了三届国际土楼论坛,成立了国际客家土楼联盟,主编了一期关于客家土楼建筑的杂志,与历史频道合作拍摄历史造就未来——客家土楼纪录片,特别是经过多年努力在阿拉斯加修建起本土化土楼民居,而且这个示范工程经由美国住房建设部HUD和阿拉斯加住房局以'夯土建筑示范和技术传播项目'为题拍成纪录片,由美国住房建设部和能源部建筑技术局加以推广。又如借助北美客家上杭同乡会平台,每年举行华裔青少年客家文化夏令营。当注意到北美有很多亚洲文化研究所,却没有专门的客家研究;分布在北美的客家人不少,却没有学者研究客家人,作为一个客家人,我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来改变这个现状,所以我和几位北美客家领袖一起,发起成立国际客家研究院,旨在联络全球各业客家人和客家学者, 促进信息共享和伙伴关系建设,繁荣北美客家学术研究。

希望与志同道合的同仁一起努力,共同推进客家研究,实现全球客家文化的复兴。

北美客家上杭同乡会第二届会员大会暨第二届理事会就职典礼于2019年6月22-23日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图为梁瑞凤会长在大会上致辞。

 Hakka Journey of a 

Composite Materials Engineer

Shaoyi Chen

Dr. Ray Liang is a well-known composite materials engineer and the Managing Director of the US NSF-sponsored Center for Integration of Composites into Infrastructure at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He also serves as Director and Chief Scientist of the i-Center for Composites, an innovation hub. A gradua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Royal Society visiting fellow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Liang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polymer physics from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Chemistry where he was a professor prior to mov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However,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the journey of Dr. Liang as a global Hakka. Interviewed by editor Ms. Shaoyi Chen, Hakka Journal of Guangdong province, Dr. Liang shares his stories as a 25th generation Hakka descendant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over 20 years, including awakening of Hakka identity, Hakka Tulou studies, Alaskan Tulou residence project, engagement with North American Hakka communities, creating Shanghang Hakka Association of North America SHANA, and an ongoing initiative to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Hakka Studies IIHS. Dr. Liang’s engineering research on Hakka Tulou was featured by the US History Channel - History Made for Tomorrow program (2010), while the Alaskan rammed earth residence project was featured by US HUD and the Aleutian Housing Authority in the documentary film titled “Stabilized Rammed Earth Demonstration and Technology Dissemination Project” (2017). The original article in Chinese is published in the Voice of Shanghang, Inaugural Issue (No. 1), May 2020 and in the Hakka Journal, No. 1, 2020

国际客家研究院,旨在联络全球各业客家人和客家学者,为世界各地的客家研究中心、社团、企业和相关单位提供一个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伙伴关系建设,以推动和振兴客家学术研究,助力客家研究队伍建设;恢复、保存和推广客家语言、传统 、文化、理想和价值观;表彰客界学界成就卓越人士,宣传客家人士对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之贡献庆祝全球客家人的新复兴。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Hakka Studies (IIHS) is a non-profit,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that serves as a platform for Hakka scholars and descendants around the world to enhance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partnership building; to advance and promote scholarly Hakka studies; to reclaim, preserve and promote Hakka language, traditions, culture, ideals and values; to recognize Hakka people for thei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nd contributions to our community and society; and to celebrate a renewed global Hakka famil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