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2岁复旦女博士患癌:生死面前,加班、买房、买车都是浮云

 天承办公室 2020-05-25

也许有人听过于娟的名字。2010年,她写的患癌日记牵动着很多人的心。

在日记里,于娟没有抱怨、没有诉苦,她用朴实有趣的文字,记下了那段无助痛苦的经历。

她说:“对于对疾病康复有帮助的东西,我非常乐意分享。”

她说:“我不想任何人像我那样,手提着脑袋摸黑探索。”

她是复旦大学博士,也是复旦大学的青年教师。人生的前三十年,她过得张扬而活力。

本科毕业就结婚,但考研、留学、读博,想做的事一个都没落下。

2008年9月,于娟产下一个儿子。一时间,家庭幸福、事业起步、人生美满。

就在这时,命运给她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年纪轻轻患癌,生活将何去何从?

32岁复旦女博士患癌:生死面前,加班、买房、买车都是浮云

01

2009年10月的一天,刚加完班的于娟,骑自行车去大润发买牛奶。

路上碰到一个突然冲出来的行人,她本能地躲了一下。行人没事,腰却痛了起来。

第二天,情况更加严重,她连动都动不了了。

丈夫带她看了很多医生,无一例外都说是腰肌劳损,开了一副又一副活血通经的药。

理疗的时候,医生还一时技痒使劲压了下于娟的脊椎。于娟痛不欲生。

问题越来越严重,丈夫赶忙带她去六院检查。

因为要检查的人太多,于娟历经一番周折,才在两天后做上核磁共振。

又因为大意,她在两个星期后才拿到血检报告。

拿到报告的当天,痛到不省人事的于娟,被救护车拉到了六院的急救室。

32岁复旦女博士患癌:生死面前,加班、买房、买车都是浮云

于娟病得很重,可病因谁也看不出来。医生们像踢皮球一样,把于娟踢来踢去。

确定不了病因,就住不了院,住不了院,于娟就不能止痛。

这可怎么办啊。

不管了,家人拖着于娟一碰就疼的身体,去做了折腾但全面的PET-CT。

结果显示:怀疑骨髓瘤。

于娟丈夫知道以后立刻叫救护车,把于娟转到了“在这方面更拿手”的瑞金医院。

陪伴于娟的父母心急如焚,于娟安慰他们不必慌张。

32岁复旦女博士患癌:生死面前,加班、买房、买车都是浮云

于娟的情况已经很糟了,倒不是说癌症马上就要她的命,而是癌细胞侵蚀骨髓的痛,让她开始周期性痉挛。

此时的她碰不得摸不得,甚至连救护车的颠簸,也会引起她的抽搐。

护士帮不了她,任她在角落里自生自灭。

好在医院的权威医生很快赶了过来,可他看完病历,却告诉于娟她得的并不是骨髓瘤。

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在经历过误诊、疑似确诊之后,于娟还是只能躺在急救室,等着有谁给她指条路。

疼了快两个月,她还是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

既然不能治疗,那就只好忍痛干等。等待的时间很长,于娟从没叫痛。

32岁复旦女博士患癌:生死面前,加班、买房、买车都是浮云

就在于娟感到走投无路的时候,丈夫在医生的帮助下带回来一条明路,去做骨髓穿刺。

可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发作的痉挛,和保持5分钟不动的要求完全相冲。

一旦失误,可能终生瘫痪。

不甘心再无望等着的于娟,决定搏一把。冥冥中,她觉得可以控制住自己的身体。

穿刺顺利完成了,可穿刺完的那天晚上,于娟却有点撑不住了。

无休止的疼痛,让于娟感到力不从心。

她第一次想到了死,她第一次平静地给母亲谈了身后事。

但之后她又想,如果可以看到儿子上幼儿园,再忍几年这样的痛她也愿意。

在生死面前,母爱还是占了上风。

32岁复旦女博士患癌:生死面前,加班、买房、买车都是浮云

02

结果没那么快出来,当务之急是给于娟止痛。

在丈夫和医生的努力下,痛到晕厥的于娟住进了二十楼的瑞安医院。

这是个合资医院,医保不能报销,但丈夫已经顾不上这么多了。

护士先给她喂了几颗止痛药,没用。加大药量,依然没没用。

打镇静剂,于娟身体痉挛无法推针。最后,护士给她贴上了4片止痛贴。

止痛贴贴多或者贴错位置,都有可能危及生命。

于娟这样形容本应痛苦不堪的生活:要不是有点疼,这小日子还过得挺爽的。

折磨人的经历,被她说得轻松又乐观。

32岁复旦女博士患癌:生死面前,加班、买房、买车都是浮云

在和主治医生的交谈中,于娟和丈夫与普通人一样,很怕医生不喜欢他们。

特别是不善言辞的丈夫,总担心自己是不是说错了什么话。

但于娟并不是认怂的性格,她选择和医生直接聊自己的病情。

这样做的好处不言而喻,医生和病人都内心坦荡,说话不用拐弯抹角。

在医生的治疗下,于娟止住了痛,身体机能也恢复了正常。

剩下的,就是等穿刺结果了。

又是等,于娟望眼欲穿,但并没有急躁慌张。

32岁复旦女博士患癌:生死面前,加班、买房、买车都是浮云

一天傍晚,丈夫闷声地走进病房,告诉于娟结果出来了,是乳腺癌。

“哈哈哈哈哈...”,于娟和父母当即笑了起来。

他们以为乳腺癌是个没那么严重的癌,却不知道乳腺癌也会致死。

但不管怎么说,于娟总算能离开花钱如流水的二十楼。在这里的一个星期,她花了四五万。

她转入了有医保报销的乳腺诊治中心,开始了常规的癌症治疗,化疗。

大把大把地掉发、没有间隙的呕吐,化疗的副作用折磨着她的身体。

但遗憾的是,两次化疗之后,于娟的各项指标越升越高。再做下去,只能起到反作用。

主治医生停掉了化疗,转而给她上了两万五一支的赫赛汀。

副作用很大,于娟冒险尝试。输液两分钟,副作用出现,于娟四肢发冷失去知觉。

可她不想浪费这两万五千块钱,忍着不适坚持全部输完。

之后的三天,于娟出现了说明书上的全部不良反应。

她又一次证明:

抗癌,就是在用生命证明对错。对了,继续苟延残喘。错了,跌下万丈深渊。

抗癌路上没有经验可言,每个病人都在用生死孤军奋战。

32岁复旦女博士患癌:生死面前,加班、买房、买车都是浮云

就在于娟坚持打赫赛汀的时候,另一个癌症患者的老公打来了电话。

这通电话,让一个是副教授、一个是博士的于娟夫妇,成了低端诈骗的受害者。

走投无路的他们,轻信了所谓过来人的鬼话。

他们在一串离谱的事实面前,失去了智慧和理性。癌症对他们的摧残,是身,也是心。

诈骗分子抓住了癌症患者不想死的心理,虚构了一个“什么癌症都可以治好”的美妙世界。

然而,理想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残酷。

上山尝试“饥饿疗法”的三个病人,死了两个,只有于娟在抢救后活了下来。

于娟垮了身体,但没失去良心。其他受害者家属报案的时候,她当了第二原告。

她知道自己的身体需要静养,但为了让逝者安息,让后面的人免遭此罪,她还是站了出来。

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挺着被癌细胞腐蚀地千疮百孔的脊梁,挺着不能支持自身体重已经造成压缩性骨折不得不驼背的脊梁,决定去做社会的脊梁。”

只因,硕士导师说过“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脊梁”。

有的人身体健康,却没了良心;有的人受尽折磨,却仍然心存善意。

32岁复旦女博士患癌:生死面前,加班、买房、买车都是浮云

03

再次从鬼门关回来的于娟,选择了在家中静养。

闲来无事,于娟爱上了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抗癌经历。

这是一件好事情,对那么没有患癌、或者身边有癌症患者的人来说。

他们从于娟身上了解到癌症的残酷,他们感同身受地体验着于娟的痛苦。

这又不是一件好事情,对身体已经再也经不起折腾的于娟来说。

她总是沉迷写作,把自己不能操劳的事实抛在脑后。

她热爱生活。

2011年4月,在确诊乳腺癌1年4个月以后,于娟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

她留下的,是一个不到3岁的儿子,和一堆没爱够的人、没做完的事。

32岁复旦女博士患癌:生死面前,加班、买房、买车都是浮云

其实患病之后,于娟也反思过“为什么是我得癌症”的深刻问题。

按理说,32岁正值壮年,毕业一年正该奋斗,孩子14个月正是幸福,怎么就被乳腺癌盯上了呢。

事情的发生当然是有原因的,人一直生活在高强度高压力之下,总会这里那里出点问题。

平时问题不大的时候没在意,等问题大了后悔都来不及。

可在生死面前,名利不过如此。

就像于娟说的:“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

32岁复旦女博士患癌:生死面前,加班、买房、买车都是浮云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怎么做,才能让癌症尽可能地远离我们呢?

  • 注意睡眠,早睡早起。要想身体健康,早睡是万年不变的话题。身体器官只有得到恰当的休息,才不会突发意外。
  • 饮食均衡,别太恋荤。于娟在后期的修养中,合理的饮食帮她少吃了很多药。五谷杂粮、青菜水果、鸡鸭鱼肉、灵芝妙药,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度。均衡搭配,才不会弄巧成拙。
  • 缓解压力,远离高压。于娟说过,她身边的乳腺癌患者,大都是性格火爆、争强好胜、控制欲强的人。而往往在生活中,这些人更容易压力大。不是说压力和疾病有一定的关系,但压力很可能是生病的诱因。
  • 注意环境,远离甲醛。中国的环境一直不是太好,生活在这种氛围下的我们,身体也更加容易出现问题。如果能避免的问题我们再不注意,就是对患病推波助澜。

32岁复旦女博士患癌:生死面前,加班、买房、买车都是浮云

结尾

到今天,于娟已经去世了9年又32天。

她的丈夫和家人,依然在每年的纪念日,发一篇短短的怀念文章。

于娟离开是遗憾,但她用文字,带给了更多人感动和温暖。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鲁迅

32岁复旦女博士患癌:生死面前,加班、买房、买车都是浮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