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九、晋悼公复霸(上)

 蚂蚁神威 2020-05-25

晋悼公即位三年,第一年拨乱反正,使晋国满血复活;第二年攻克彭城(今江苏徐州),粉碎了楚国分裂宋国、隔断吴晋通道的企图;第三年筑城虎牢(今河南郑州荥阳市西北),逼迫郑国背弃郑成公的遗命投靠了晋国,三年干了三件大事,堪称政绩卓著。

反观楚国,楚共王从他老爸楚庄王手里接过的是国力正值巅峰的楚国,可是经过他二十年的运作,不仅先后丢失了宋国和郑国,而且到了郑国投晋的第二年(周灵王二年,晋悼公三年,楚共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三年,前570年)春天,更是发生了伐吴大败、良将邓廖被俘、驾邑(今安徽芜湖无为县西南)失陷、令尹子重因此精神失常而去世的惨事。北线东线全面失利,明显是落在了下风,可谓是把一手好牌打了个稀碎。

楚国落到这个境地怨不得别人,只能怨自己缺乏战略头脑。晋楚达成“西门之盟”以后,中原战事暂时告一段落,晋国立即把注意力转向了秦国,通过“麻隧之战”打得秦国消停了十好几年,因此可以集中精力专注于跟楚国争霸中原,而楚国却在攻吴与争郑上举棋不定,结果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一岁七奔命”,不吃亏才怪呢。

这时候的楚共王一定是痛心疾首懊恼的不行,而晋悼公则是意气风发,开始大会诸侯了。周灵王二年六月,晋、齐、鲁、宋、郑、卫、莒(jǔ)、邾(zhū)会于鸡泽(今河北邯郸永年区东南),连周灵王都派了大夫单顷公来参加会盟。这次会盟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欲修吴好,以谋不协”,也就是想把吴国拉到中原诸侯的同盟里一起对付楚国。虽然吴王寿梦最终因为“路远多难”未能如约赴会,使晋悼公的意图没能全部实现,但毕竟重要的中原诸侯国都参加了,而且还有天子代表的加持,算是为晋国重新称霸诸侯开了个好头,而这时候他才只有十七岁。

还有意外的惊喜!一贯追随楚国的陈国,因为不堪忍受楚国新任令尹子辛的“侵欲于小国”,主动派使者参加了这次会盟,请求获得晋国的保护。晋悼公欣然接纳了这个自己找上门来的小弟,可是诚如士匄(gài)所言,陈国离楚国太近了,老百姓日夜生活在楚国会来攻击的恐惧中,不可能长久附晋。

果然,楚国对陈国的背叛大为光火,立即展开了对陈国持续不断的征伐,而且在得知陈国叛楚是由于子辛逼迫过甚造成的以后,毅然杀掉了子辛,改由子囊接任令尹,表现出一副不抢回陈国誓不罢休的架势。这样经过四年的争夺,到了周灵王六年(晋悼公七年,楚共王二十五年,鲁襄公七年,前566年)十二月,陈哀公逃离晋国召集的鄬(wéi,或今河南平顶山鲁山县境内)之会,晋悼公引兵北还,楚国的目的终于达到了。

陈国夹在宋楚之间,对楚国来说尚能起到缓冲晋国南侵的作用,而对晋国来说则因为离得过远而没有什么实际价值,所以晋悼公对失去陈国并未十分在意,可是随后发生的郑国叛晋就不一样了,别说郑国的战略位置有多么重要,单说晋悼公能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忙活了七八年的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就可以知道郑国又要被晋楚两国摁在地上轮番摩擦了。

郑国这回被虐完全是咎由自取,谁让它莫名其妙的去打蔡国来着?蔡、陈、许都是郑宋以南紧挨着楚国的国家,很早就归附了楚国,所以楚国也把它们视作自己理所当然的势力范围,从不容许别人置喙(huì)。这一点从楚国为了把陈国抢回来,孜孜不倦的打了好多年仗,甚至不惜杀死自己的令尹便可见一斑。

郑国之所以要去打蔡国,是因为晋国给它下了整军备战“以讨乱略”的命令。可是这只是一个泛泛的命令,并没指出蔡国就是那个“乱略”,它完全可以按兵不动,老老实实的在家里呆着,没必要没事找事的去刺激楚国。它也不想想,当年郑许争田的时候,郑国还是楚国的盟友呢,楚国都不曾向着它,现在郑国已经背叛了楚国,楚国又怎么可能放过它呢?所以子产才说郑国这是闯了大祸,到时候楚国来讨伐,郑国就不得不顺服楚国,而这又一定会得罪晋国,召来晋国的讨伐,晋楚反复伐郑,“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

子产当时还是个孩子,所以就跟年幼的士匄在鄢陵献计“塞井夷灶”被老爸士燮(xiè)痛骂一样,也挨了老爸子国“国有大命,而有正卿。童子言焉,将为戮矣”的怒斥。不过,挨骂归挨骂,却丝毫掩饰不了子产的先见之明,因为后来事情的发展完全都是按照他的预言来的。

周灵王七年(晋悼公八年,楚共王二十六年,鲁襄公八年,前565年)冬,楚国令尹子囊因为郑国侵蔡的缘故,率军伐郑。郑国的大夫们产生了分歧,子驷、子国、子耳等人主张继续执行郑国一贯的“与其来者”的策略,打算顺从楚国,而子孔、子蟜(jiǎo)、子展等人则主张信守跟晋国的盟约,等待晋国救援。双方各执己见,最终子驷以执政的身份表态说:“如果跟楚国讲和引发什么后果,由我来承担责任。”这样,郑国再次倒向了楚国。

子驷大概是觉得自己能把晋国糊弄过去,所以他派王子伯骈(pián)前往晋国说明情况,说辞是楚国攻势凌厉,郑国人民因为损失惨重而屈服于楚国,郑国君臣无力禁止。子驷这是太低估晋国君臣的智商了,他连派个使者向晋国求援都不曾派,又怎么能让晋国人相信他们是迫不得已才背叛自己的呢?所以荀罃根本不接受郑国的解释,直接宣战说:“寡君将帅(率)诸侯以见于城下。”

第二年(周灵王八年,晋悼公九年,楚共王二十七年,鲁襄公九年,前564年)冬十月,晋国四军皆出,会同齐、鲁、宋、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国,围攻郑国的东、西、北三门。郑国人害怕了,乞求讲和。荀偃厌倦了郑国的反复无常,提议包围郑国等待楚国来救,以便击败楚军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郑国问题。新任中军将荀罃说:“与其跟楚国决战,不如答应跟郑国讲和,让楚国攻打郑国,以使楚军疲惫。再把我们的四军分成三个部分,配合诸侯的精锐,轮番迎击楚军。这样,我们不觉得怎么样,楚军却要被拖垮了。”这是个好主意,再加上诸侯们也都不想再打下去,于是都赞同荀罃的主张,答应了郑国乞和的请求。

这年十一月,郑国跟诸侯们盟于戏(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东南)。盟誓的时候,晋国要郑国起誓从此完全服从晋国,不会再有任何异志。子驷不为所动,起誓说:“我们郑国不幸夹在两个大国中间,被大国以战乱相逼迫而盟誓。我们发誓从此以后将服从以礼对待郑国、强大并且能保护郑国人民的大国,绝无异志。”荀偃对这个的誓词非常不满,要求子驷重新起誓。子驷说:“誓词已经上达神明,如果这也可以更改,那么大国也可以背叛。”荀罃知道郑国并未心服,担心以武力逼迫其重新起誓会引起其他诸侯物伤其类之感,只好接受了郑国的誓词,“乃盟而还”。

这件事就这样结束,本来将就着也过得去了,可是晋国却不甘心,撤军后只一个月就反悔了。当年十二月,晋国人卷土重来,“以诸侯复伐之”,再次围攻郑国三门,攻打无果后,于闰十二月戊寅【注】从阴阪(今河南郑州新郑市西)渡过洧(wěi)水,沿途侵掠,直至阴口(今河南郑州新郑市西北)才撤军,虽然不算白跑了一趟,但却没没实现预期的目的。

这时候的诸侯联军其实已是强弩之末,所以子孔建议郑军立即出击,可获大胜,可是被子展劝住了。看来郑国还是有人吸取了侵蔡反遭兵祸的教训,认识到占了晋国的便宜只会招致更猛烈的报复,也幸亏有子展这样的明白人,晋悼公复霸的事业才保住了不败的纪录。

晋军前脚刚撤走,楚军后脚就来讨伐郑国了。子驷按照既定方针打算跟楚国人讲和,可是子孔和子蟜却表示反对,理由是郑国跟晋国定有盟约。子蟜反对也就罢了,反正他一直是主张附晋的,可是子孔也反对就让人费解了——他可是刚刚主张追击诸侯联军的,难不成那个时候他不知道晋郑之间定有盟约?而且晋国二次伐郑在事实上已经撕毁了盟约,他为什么还想要遵守呢?所以我们不知道子孔到底是个什么脑回路,只能感叹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对子孔和子蟜的反对,子驷和子展并没指出其实是晋国背盟在先,而是说郑国的誓词本来就是唯强是从,所以否决了他俩的意见,坚持跟楚国订立了盟约。恰在这个时候,楚庄王夫人,也就是楚共王的母亲去世了。楚共王闻讯后顾不上完全处理好郑国事务,便匆匆忙忙的撤军回国了。就这样,这一次晋楚两国对郑国的争夺都未竟全功便草草收场了。



【注】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曰:“此年不得有闰月戊寅。戊寅是十二月二十日。疑‘闰月’当为‘门五日’。‘五’字上与‘门’合为‘闰’,则后学者,自然转‘日’为‘月’。”或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