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谈谈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零壹贰012 2020-05-26

唐代杜荀鹤曾有诗句:“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礼仪之邦是中国几千年来就为世界所熟知的鲜明形象。音乐又是当今时代所不可缺少的生活调味品。今天我们来讲的礼乐制度虽然起源很早,在周代就已基本成型确立,但有趣的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礼乐二字的含义却与当时礼乐制度中的二字如出一辙。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谈谈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的起源

礼乐文化起源于远古,在“三代”开始形成,西周时期定型并成熟,之后的历朝历代继承并继续发展。礼乐文化中的礼其实最早就是祭祀神灵所用到的礼法,后来慢慢地推广到了对人的礼数上,最终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乐其实就是音乐,但只不过是当时的曲调,并非我们的摇滚乐,流行乐。而且作用也并不相同,今天的音乐主要是用来放松并愉悦心情的,而当时的乐是用来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今天的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在几千年前音乐居然会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你读完本篇文章了解礼乐制度的前世今生,你就会明白这其中的原因了。

礼乐制度的形成与演化

周朝建立之初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并改造了从远古到殷商时的礼乐,建立起了一套基于礼乐的系统化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礼乐制度从此成为一套涉及政治、教育、文化、思想等多个领域的重要文化结构,并在周朝全国开始推行礼乐之治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谈谈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武王伐殷、周代商立、制礼作乐是一件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代表了两种不同文明间的兴衰更替。什么说是两种文明在间的兴衰更替呢?难道殷与周之间一个是地球人一个是外星人吗?当然不是!这就要先说一下什么是文明了。文明是思想观念和人类本性的集合

那殷与周之间到底是思想观念不同呢?还是本性不同呢?或者说哪一个方面分歧最大呢?首先本作者个人认为人的本性与思想观念是相辅相成的,人的本性决定了人的思想观念,但同时思想观念又会随着人们的实践生活不断改变最终反作用于人的本性。

其实社会总是由那一小部分本性较为优秀的人来引导整个社会的发展走向的,他们利用较为先进的思想观念来制定社会制度,从而影响社会中的其他人共同去向一个方向推动文明的前进。但是当这一小部分人的制度逐渐地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时,百姓就必然会团结在一起推翻这一小部分人的统治。殷与周之变即是如此。

殷王朝强调自己“天命神授”但代表神意的殷王朝却被推翻,这个事实给周初统治者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并且让其明白了人们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为了稳定民心并加巩固其统治地位,周朝修正了传统的宗教神学。从“君权神授”到“敬天保民”,体现了神权政治的发展和演变,统治者总结历史教训,借鉴前代统治经验。中国文化从神守时代发展到社稷守时代。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谈谈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这种变化可以说是十分巨大的,说明了中华民族早在商代就已经开始了“神权”让位于“政治”的历史进程。这为中华民族的政治体系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也为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光辉灿烂的文明扎下了很深的根基。

春秋时期的礼乐制度改革

从周朝开始,礼乐制度可以说是真正地走向了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的舞台中央,其在这个舞台上不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但无论什么角色都可以说是舞台上的主角,只不过这位主角也并不总是光鲜亮丽的,它也有自己“演绎生涯”的高潮与低谷。

到了春秋时代,这种礼乐传授走不出贵族群体的制度遭到破坏并由此引发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的兴起。道家和儒家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的兴起。道家老子和儒家孔子之后又有庄子、孟子,以及墨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在不断前赴后继地为了礼乐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

在礼乐文化的思潮中从多种不同角度反思周朝礼乐制度出现问题的原因,并解释了礼乐文化的本质和其意义,史称“百家争鸣”,一同推动了礼乐文化和礼乐制度的转型升级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谈谈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春秋时期被誉为中华文明历史中思想文化最为灿烂的时期,当今我们所熟知的《论语》,《中庸》,《孟子》等一系列国学名著大都出于那个时期。礼乐制度也并非真正崩坏,而是实现了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从少数统治者的文化变成了大多数人的文化,从而也在人与人的交流学习传授中得到了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上了全民族共同参与发展的轨道。这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具包容性,也大大强化了文化的生命力。

春秋之后礼乐制度的兴衰

从秦朝开始中国出现了两千多年的大一统帝国时代,在这一历史时期中礼乐文化一直是中国各个朝代治理国家和发展理论基础的指导思想,是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礼乐文化形成和发展共有四个大的阶段,并有四个高潮:西周时期,秦汉之际,隋唐之际,宋元明清之际;还有四个低潮: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四个阶段共有四千余年历史

礼乐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可以说礼乐文化的发展伴随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几乎全部时期,礼乐文化成为了中华文明四千年余年发展历史的社会文化主线。对于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在政治,教育,思想,文化,审美,社会,甚至是城市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谈谈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在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礼乐制度依然存在,但我们已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倡导并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家已经可以看到世界各地已经开设了很多孔子学院,这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活力,生机勃勃。我们的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逐渐的为世界所承认,并且对外国人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让很多外国友人爱上了中国或者对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向往之情。

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在吸引各种各样的人加入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里来,这也有一次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之强,这就是中华文明能够屹立世界几千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只有不断进化完善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而想要进步就必须向他人学习,包容性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进步的原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