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化繁为简60年,专家建议繁体字重回课本,备受争议

 炫叶楓雪 2020-05-26

汉字,堪称是文字界最美的“文物”,它有数千年演变传承的古老历史,它有集结构音韵和文化于一身的内涵,因此,汉字被誉为是华夏文化基石。

六十来年前,中文汉字化繁为简,这是汉文字史上最重大的一次全民书写习惯改变。但,汉字简化并非始于此。


仓颉造字

自仓颉造字始,在汉字三千年的使用和传承过程中,早在南北朝时,古人就已经开始了对汉字的简化尝试,文化考古活动中发现的诸多书法名帖,均能找到简体字的身影。

汉字的简化史约有一千五百年,千年以来人们在书写使用过程中,对汉字不断进行调整优化,最终形成了今天普及的汉简字。

简体字的“应用潮”大约是在晚清兴起,特别是太平天国所控制的区域,所有律例文书均大量采用简体汉字颁布,至清末时大量简体字已在民间广泛应用。


汉字学习

民国时,随着文化新潮的推进汉字简化更加普及,堪称是汉文字演变鼎盛期,期间一度有民国学者觉得光简化还不过瘾,甚至提出要彻底弃用方块字采用外文替代。

因此,六十多年前历史性的汉字简化得以顺利推行,其实是基于汉字一千多年来持续的自然简化优化积累,而非仅凭一纸文书律令就能生硬地将汉字化繁为简。


书法名帖

汉字简化运用六十余年,期间也伴随着恢复繁体的呼吁声,至近年,有专家不断建议让繁体字重回课本、建议恢复繁体字的教育,并以提案的形式引发人们关注。汉字该不该回归繁体?恢复繁体,是经典回归还是文化的倒退?汉字的简繁之争,备受争议。

事实上,即便简体字是以法律方式确立了其规范地位,繁体字也一直广泛地存在并大量地应用于文化活动当中。

抛开继续沿用繁体字的地区不谈,在书法绘画艺术当中繁体字仍然是汉字的主要表现形式。所以,繁体字的回归与否之所以造成争议,主要集中在汉字教育层面。


书法名帖

最近一次引发热议的恢复繁体字提议是由专家韩方明提出的,他对汉字化繁为简六十年来的历史作用首先是肯定的,同时呼吁在汉字简化问题上,随着时代发展我们也应该反省和调整。

韩方明总结了汉字简化后三个方面的弊端:

第一是简化之后汉字字形的变化,造成了人们对于字意的一些误解,也就是所谓的“因简害义”;

第二是破坏了汉字原有的艺术性和规律性,繁体汉字本身具有美学和造字规律,简化后打破了原有的艺术性和造字规律;


提案

第三就是大量古籍经典都是繁体编著,学生们难以辨认繁体导致了文化传承的难度增加。

支持韩方明的专家学者非常多,认为让繁体字回归课本教育是“经典回归”,甚至还有专家认为应当把繁体字纳入考试范围,以达到真正让繁体字无障碍通读应用的目的。

但争议一方认为简体字已经深入几代人的文化教育生活,化繁为简的六十年正是中华文明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


韩方明

可见简体字不但没有负面影响,反而是与时俱进促进了时代文明的发展,当时化繁为简就是一种文化进步,现在要恢复繁体岂不是种文化倒退?

还有家长认为虽然自己没有学习过繁体,但自己平时阅读繁体内容是不存在障碍的,但如果要在课本上恢复繁体字、甚至把繁体字纳入考试范围,那无疑是加大了下一代的学习负担,而且已经普及了的、已经被广泛认可并运用的文字怎么能说改就改说恢复就恢复呢?


汉字演变

也有人认为专家总结的几点弊端也存在道理,但是若要再来一次全民式的汉字改变,就太浪费社会资源了。

倒不如有兴趣学繁体的自己去学,觉得没必要学繁体也没必要强求别人去学,你觉得繁体经典你就去学,你觉得繁体很烦当然也可以不学,这样自主自愿才符合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

其实,恢复繁体的建议,是让经典回归,还是种文化倒退,的确是个有趣的辩论题,但在文化战略和教育的高度,该不该恢复已有定论,我们当然要敬畏经典传承传统,同时也要对简体字充满文化自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