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脑瘫诊疗康复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tiheye 2020-05-26

自上世纪80年代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技术引入我国,历经20余年发展,已取得了巨大成就。脑性瘫痪的康复理念、理论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得到更新、修正和发展。但不可避免的存在不成熟、甚至不正确的理念与实践。

一、脑瘫的诊断

1定义:小儿脑性瘫痪 为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2004年10月昆明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讨论通过).        小儿脑性瘫痪 为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2006年8月长沙第二届全国儿童康复、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讨论通过)

2诊断条件

3分型

二、脑瘫诊断中存在的问题

1.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概念

        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是德国学者Vojta博士在1976年提出的,是早期诊断脑瘫的代名词。多用于1岁以下的婴儿,对那些有脑损伤病史,有发育障碍,有脑性运动障碍等临床表现,但又不能确切地诊断为脑瘫,而将来又有可能发生脑瘫的危险儿,出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而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

 

Vojta博士认为,正常小儿姿势与运动的协调是在中枢神经调节作用下,通过姿势变化的反应性实现的。当中枢神经的调节作用发生障碍时,使姿势的反应性发生异常,而出现的异常姿势与运动,形成脑瘫。

它是由于中枢神经障碍,产生姿势运动协调性紊乱的一个阶段,一个过渡阶段的名称。

Vojta博士提出的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概念,对临床治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对患儿家长也非常实际,容易解释病情,使家长理解,早期接受治疗,是使患儿向正常化方向发展的良好途径,目前已被世界各国学者认可,并广泛采用。

2.脑损伤综合征的概念

       很多学者认为脑瘫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症候群。1951年美国学者Denhoff提出此定义。

        脑瘫是广泛性脑损伤症候群的一个侧面,是运动机能方面的障碍,而癫痫、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等也是一个侧面,是脑损伤后的必然结果。

 

        根据Denhoff的观点,1971年日本学者猶林博太郎把脑损伤的概念做了进一步总结,提出脑损伤儿的概念。

        所谓脑损伤儿,就是在出生前后或婴儿时期,由于中枢神经(脑)障碍而表现的四大症状或症候群的患儿。其四大症状为:

     (1)脑瘫:运动功能障碍

     (2)智力低下:智力低下

     (3)癫痫:痉挛发作

     (4)行为异常:行为情绪异常3.外部性脑积水

        1-2岁的婴幼儿,脑发育与颅骨生长的比较,相对缓慢,因而脑沟、裂、池相对较宽。脑表面蛛网膜下腔可以宽达4mm。纵裂池6mm,侧裂池10mm,都属于正常范围。18个月-2岁以后,脑发育加快,脑沟变窄。因此2岁以前不能单凭蛛网膜下腔稍宽,就轻率诊断为外部性脑积水。

 

4.脑瘫诊断的年龄问题

   国内外大多数文献指出6个月以内的婴儿不诊断为脑瘫。

 5.脑瘫诊断不准确

        由于多种原因,误诊、漏诊、延误诊断、诊断不够准确的情况较多,导致患儿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脑瘫误诊为“缺钙”是最常见的。一些疾病如脊肌萎缩症,先天性肌营养不良,早期发病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早期均可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改变等,容易被误诊为脑瘫。

 

    6.脑瘫诊断扩大化

         目前有将小儿脑瘫诊断扩大化的倾向,甚至有在新生儿阶段或1-2个月龄就诊断为脑瘫的情况。1岁以内特别是6个月以内应慎重诊断脑性瘫痪,避免将小儿脑瘫诊断扩大化。如果有明确的原发病,应以原发病为诊断,如原发病不明确,可诊断为发育落后原因待查等,避免过早做出脑瘫诊断的结论。

 7.脑瘫分型不恰当、病情评估不准确

        不同类型的脑瘫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案,如分型不准,必将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

         对脑瘫患儿病情,存在问题,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评估不准确,就不能制定科学的康复治疗计划,影响康复治疗效果。

三、脑瘫病因研究进展

   脑瘫的发病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产前因素:遗传缺陷、宫内感染、先兆流产、接触毒物或放射线物质、胎盘或脐带发育异常、胎儿生长受限;

     产时因素:产伤、难产、早产、分娩时严重窒息等;

     产后因素: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失血性休克等。

 美国妇产科学会(ACOG)和美国儿科学会(AAP)对脑瘫的病因进行了深入研究, 2003年两个学会共同发表了研究报告,指出绝大多数的新生儿脑病和脑瘫发生于产程开始之前。

西澳大利亚新生儿脑病的发病因素,单纯产前因素、单纯产时因素、产前因素和产时因素、原因不明者分别占69%、4%、25%和2%。

 

欧洲脑瘫监测组织(SCPE)协作网络发现每1000个存活儿中脑瘫的患病例为1.5~3例。在脑瘫患儿中,20.4%患儿出生体重不足1500g,而25.5%的孕龄不足32周。

25%的早产存在宫内感染和胎儿感染。

四、脑瘫患儿康复功能评定

1.康复评定目的意义

  (1) 对患儿的身体功能状况、家庭情况和社会环境进行收集,掌握患儿功能障碍的特点。

  (2)对患儿所具有的能力进行量化。       

  (3)分析功能障碍程度与正常标准的差别。

  (4)为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5)对康复治疗效果提供客观指标。

  (6)为残疾等级的划分提出标准,为康复和回归社会提供依据。为了脑瘫康复的科学性、准确性,不断提高和改善康复技术,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评定的方法。

 

2.评估的内容

       主要包括小儿体格发育状况、神经发育综合评定、神经肌肉基本情况评定、肢体功能评定、智力水平评定、适应行为评定、言语功能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

 

3.评定方法

      针对发育水平:Denver发育筛查测验、Gesell发展量表、Bayley发展量表、Peabody图片词汇测验等;和Peabody量表等;

      反映脑瘫的疗效:  粗大运动功能评定表(GMFM)和儿童残疾评定表(PEDI);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ADL)和儿童功能独立性测评量表(WeeFIM);

      GMFM目前被认为是脑瘫评定的标准方法 。

4.康复评定存在问题及对策

缺乏规范的康复评价方法

对评价没有足够重视

对脑瘫的康复评定不全面

未普遍采用多专业小组的评定模式

缺乏全面综合评估方法和工具

     因此, 构建统一、科学、合理、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标准化脑瘫患儿功能评估模式,已成为脑瘫患儿研究者面临的研究课题之一。

五、脑瘫患儿康复治疗

1.常用康复治疗方法和技术

1)物理治疗(PT)

2)作业治疗(OT)

3)语言疗法(ST)

4)辅助器具及矫形器

5)药物治疗

6)手术治疗

7)其他治疗,包括感觉统合训练、心理康复、文娱体育治疗、教育康复、乘马疗法等。

8)中国传统康复疗法

 

2.脑瘫康复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康复理论基础较差

康复治疗技术不规范

盲目的治疗

单一治疗

过度治疗

对矫形器的应用重视不够,矫形器制作水平低下

 

由于经济或技术水平的限制,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开展不够

重视医疗康复忽略家庭康复、社会康复

重视运动功能训练,忽视并发症治疗

         目前康复医学界的主流观点是:“运动功能训练是脑瘫康复的核心”。康复的根本是促进儿童心身的正常发育,即通过运动功能训练等疗法来促进正常运动、姿势发育、控制病态的异常。

六、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及建议

神经干细胞移植

高压氧

体外反搏

手术问题

七、今后应努力和加强的方面

加强小儿脑瘫康复人才培养和再教育

学习和介绍国内外先进的各类康复治疗技术,提高脑瘫康复治疗水平

提倡和支持现代康复与传统康复相结合

重视社区和家庭康复及脑瘫儿童的长期管理

科学管理、综合康复、

 

强调预防为主和早期康复,重视残疾的预防工作

建设和发挥各类脑瘫康复示范基地及培训中心、各层次资源中心的作用

倡导政府领导,促进医疗、教育、民政、残联等相关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

重视矫形器的应用和制作

科学应用肉毒毒素A以及其他辅助技术

             八、展  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的发展,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微纳米技术和生物材料的发展,康复工程技术在脑瘫儿童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神经干细胞移植、脑移植、基因治疗,以及脑立体定位干预技术等新疗法和新技术研究的逐步深入。随着国家、社会、医务人员、家长等对脑瘫患儿康复事业的重视,随着现代神经科学的发展,各种康复治疗方法的规范应用,脑瘫的康复治疗效果将会取得显著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