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化市农委

 WAERTER 2020-05-26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西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25°15—126°44,北纬 40°52—43°02。东与我省白山市相连,南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江相望,西与辽宁省新宾县和桓仁县接壤,北与我省吉林市和辽源市毗邻。

2.行政区域。通化生态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63%,素有绿色立体宝库之称,是我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人参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被誉为中国中药之乡、人参之乡、优质大米之乡、松花砚之乡和滑雪之乡。全市辖7个县(市、区)和1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78个乡镇、988个行政村和36.2万农户。总人口2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4万人,农村劳动力65万人。    

3.地理地貌。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腹地。全市幅员1.56万平方公里,地理地貌可以概括为“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其中耕(园)地、林(草)地、水域和公交居民用地分别占幅员面积的 19.3%、71.1%、3.1%和6.5%。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530万亩,其中水田140万亩、旱田390万亩。

    4.气候资源。通化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足,雨热同期。全年日照时数 2284 -2589小时,年平均气温为4.0-6.4oC, > 10oC活动积温1900 -3200oC,年平均降水量680-973 毫米,其中,5-9月份农作物生育期间的日照时数1000-1192小时,平均气温15-25oC, >10oC活动积温2214-2948oC,年平均降水量554-700 毫米,无霜期110-149天。

     5.生物资源。通化是关东三宝主产地之一。全市现已查明的野生经济植物148 科976 种,野生经济动物40种,鱼类资源60种,优质特用粮食作物18种,特产经济作物44种,蔬菜37种。

6.森林植被资源。通化市的植被分为针阔叶混交林、次生阔叶林、疏林草甸沼泽植被三个类型。其中,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区,以阔叶树为主,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高;次生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 400500米的低山丘陵区,主要树种有蒙古栎、白桦、黑桦、黄桦、山杨等;疏林草甸沼泽主要分布在各河流沿岸和山间谷地,多数为耕地或残存滋生杂草地。

二、农业基础概况

 7、农田水利设施全市现有大型水库1座(海龙水库),积水面积548平方公里;中型水库11座,积水面积1070平方公里;小型水库282座,塘坝9006座,水库塘坝总库容8亿多立方米。现有海龙、辉发河等水田灌区177处,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50万亩。

8、农机装备。全市农机总动力153万千瓦,综合作业水平达到65%。

9、农村信息网络。全市已建成比较完善的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农村信息网络体系,现有农业信息服务站(点)1040个,其中市级农业信息平台1个、县级农业信息平台7 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86个、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点954个,“农村吉林”特色网站60个,信息员1315个。12582农信通语音平台专家115人。12316新农村热线专家18人。农村电子商务网店50个。

10、农业科技队伍。全市现有农业科研单位3 个,农业行政管理机构8个,农业(农机、特产)技术推广机构89个,其他事业单位l30个。现有农业科技人员2340 人,其中高级职称40人,副高级294 人,中级816人。现有农村实用人才3万人。每年推广农业实用技术30项,培训农民50万人次。

11、农资投入水平。全市每年投入粮食春耕生产资金10亿元左右。其中,农民自筹4亿元左右,银行贷款6亿元左右。投入种子1.2万吨、化肥12万吨(折纯)、农药2200吨、农膜3400吨。

三、农业区域布局

近年来,我们利用山区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等优势,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做优做强农业三次产业,带动全市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规划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通化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区划。一是以梅河口、柳河、辉南为主的北部粮食主产区。二是以东昌、二道江、医药高新区为主的中部围城经济区。三是以通化县、集安为主的南部特产区。

    四、农业和农村发展状况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业“三增”为目标,通过强基础、调结构、促增收、惠民生,统筹推进“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产业化”发展,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途辟新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抓重点,紧密结合农民现实需要攻难点,切实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出亮点,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的工作态度,强力推进措施落实,努力化解极端天气影响,积极应对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不断推动通化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16年,预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76元,同比增长7.5%。

    ()粮食生产现状

始终坚持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惠农政策、细化产量指标、加大物资投入、强化全程科技服务、开展高产创建和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等措施,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100%,测土配方施肥、玉米螟生物防治等重大粮食增产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00万亩次,有效的推动了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2016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33.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463.2万亩(其中:梅河口市143万亩,柳河县135.5万亩,集安市18.8万亩,辉南县108.5万亩,通化县54.3万亩,东昌区1.5万亩,二道江区1.6万亩),经济作物70.3万亩。全市共种植水稻134.3万亩,玉米304.5万亩,大豆15.1万亩,薯类8.3万亩,其他杂粮杂豆生产7.8万亩。全市粮食总产量37.74亿斤(其中:梅河口市11.49亿斤,柳河县10.96亿斤,通化县3.17亿斤,集安市1.41亿斤,辉南县10.36亿斤,东昌、二道江两区0.36亿斤)。其中,水稻12亿斤,玉米24亿斤,大豆0.4亿斤,其他粮食作物1.34亿斤。玉米、水稻和大豆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科学,种植面积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60%、32%和5%左右,总体超过95%,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供给。

    ()园艺特产业发展现状

化市农业的基本特点是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地理地貌复杂,产品珍稀优特,农业以其特色化、优质化、绿色化而著称。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发展,人参、中药材、酿造型葡萄、食用菌、梅花鹿、林蛙、经济毛皮动物等一批具有通化特色的名优新稀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加工水平不断提升。2016年,全市园艺特产业总面积110万亩,产量104万吨。其中,蔬菜30万亩,产量65万吨(其中,棚膜6.4万亩,产量28万吨);水果15万亩,产量12万吨(其中,酿造葡萄4.5万亩,产量4.5万吨;主要集中在集安市、柳河县,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1万亩和2万亩,生产产量分别为2.1万吨和2万吨)。我市园参留存面积1673.6万平方米(其中:林地栽参留存432.5万平方米,非林地栽参留存682万平方米,园西洋参留存559.1万平方米),鲜园参总产量6378.5吨。林下参在山面积36.54万亩,鲜参产量21.5吨,中小药材7万亩,产量2万吨;瓜类4万亩,产量8万吨;烟叶4万亩,产量6000吨;回捕林蛙0.7亿只,产油3万公斤;养鹿1.6万只,产茸2.3万公斤;养殖经济毛皮动物1.1万只;养蜂2.4万箱,产蜂蜜1200吨。园艺特产业产值实现18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参产业推进成果丰硕。集安市、通化县、辉南县、柳河县成为“长白山人参”地理标志保护县,我市已成为优质长白山人参的核心产区。全市有62个产品和50个原料基地获“长白山人参”品牌授权,产品和基地数量均列全省第一。取得省级以上人参科研成果40多项,研发人参新资源食品194种,通过QS质量体系认证90种,列全省第一。集安清河人参交易市场、通化快大人参产业园、吉林省人参电子交易平台、国富野山参电子交易平台四大人参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到50亿元。形成了集科研、种植、加工、商贸、旅游、文化“六位一体”的人参产业发展格局。人参产业实现产值171亿元,同比增长30%。加快建设通化优质食用菌产销基地,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6000万袋。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始终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统筹“四化”(即: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产业化)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落实优扶政策、开展项目建设、扶持龙头企业、拓宽服务领域、协调银企合作和鼓励新型合作组织创建等措施,使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910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0户、省级52户,数量位居全省前列。累计创建“新开河”、“益盛”等中国驰名商标18件,地理标志商标11件,吉林省著名商标149件。企业扶持力度逐年加大,2016年,为龙头企业争取专项补助资金2000万元,占全省的20%以上。实施产业化超千万元重点项目20余项,完成投资2.4亿元。农产品加工和带动能力大幅跃升,农产品加工量达到222万吨,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50亿元,同比增长10%。农业产业化基地面积发展到370万亩,同比增长5.7%,带动农户22.2万户增收致富,占全市总农户的66.9%。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通化资源丰富,环境优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围绕大健康产业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截止2016年底,全市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153个。其中,绿色有机食品标志的产品累计达到90个其中,大米产品71个,酒类产品5个,家禽系列产品7个,玉米系列产品3个,绿色肥料2个,蜂系列产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累计达到63个其中蔬菜产品47个,水果产品9个,参产品1个,大米产品4个,食用菌产品2个,全市“三品”基地面积133万亩,其中绿色有机基地面积130.7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2.3万亩。

    ()新农村建设状况

我市新农村建设经历由示范到重点推进再到整体提升纵深实施、全面推进的发展阶段。以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和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基础设施上层次、产业加速发展、民生大幅改善,先后建设省级示范村115个、省级重点村63个、美丽乡村示范点30个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基本实现户户通电;有线电视、信息网络、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积极推行“户定点、屯分类、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实现农村环境保洁常态化,农村整体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大力推进整市绿化美化,坚持“乔灌搭配、高低错落、针阔混交、露土栽花”的原则,营造各具特色的立体网络化的绿色居住环境,实现春季赏花、夏季看景、秋季品果,各具特色的季节景观,带动乡村旅游及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我市新农村建设水平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培训班和全省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培训会相继在通化举办,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做法和经验在全省得到总结和推广。

(七)农村经济管理创新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强化农村资产管理,拓宽保险范围,加大农资监管力度,着力解决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农村改革与管理不断深化。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全市有72个乡镇的812个行政村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占总村数的82.2%。实测面积395.6万亩,超二轮承包面积77万亩。全市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日益规范,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27.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8.5%,其中,家庭承包地流转面积95.6万亩,占家庭承包地的30.1%。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市发展农民合作社达4969家,较上年增加478家,注册出资额101.4亿元,注册成员8.5万人,带动非成员农户10.6万户;家庭农场发展到1440家,较上年增加126家。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已为2028户农民发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8219.88万元。为43户农民发放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418万元,抵押承包地6745.08亩。极大地缓解了我市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现象。农业保险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参加农业保险农户7.79万户,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21.5%,参保二轮土地承包面积为125.56万亩,占全市二轮土地承包面积的39.4%。三大作物总保费3536.61万元。全市共投入资金2171.59万元,在78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村集体“三资”(即:资金、资产、资源)委托代理服务中心,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农村集体“三资”实现网络常态化规范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逐步完善,农资市场监管实现常态化,全市农资市场连续20年无重大违法违规案件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