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茶读书:200多年前有一本书完整定义了武夷山

 岩茶教室 2020-05-27

今年茶季的时候,有一个我们岩茶教室的粉丝,看着我们公众号的文章,对照着爬完了我们介绍的每一个山场,他在和我嘚瑟这件事的时候,震惊之余也有一点小感动,这可能也是文字有价值的地方吧。能做岩茶粉丝们的Lonely Planel,我也是很荣幸的。

粉丝们和我说,我们拍的照片和描述的路径很详实,一点都不难找。这当然得益于我们每一次的山场探寻都是由山场主人带领实地探访,回来再通过卫星定位标注每一处山场,而且我们还查询各种历史资料来确定一些地方的名称,范围和历史不过对于武夷山而言。

而在这些历史资料中,最常出现的有两个,一个就是Y老师之前介绍过的现代林馥泉的武夷茶叶生产制造及运销(链接:林馥泉和他那本岩茶界的九阴真经,还有一本就是清代董天工编著的《武夷山志》。

“武夷”山的名字,传说来自于彭祖的两个儿子的名字,这个传说被历代的山志引用,但是武夷这两个字最早见于文献,是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谓汉武帝时祭祀“武夷君,用干鱼”,那个时候祭祀武夷君居然是用鱼干不是用茶,这点也是让Y老师很感慨的。

而从宋朱熹讲学开始,到武夷旅游开始成了一件比较时尚的事情,第一部武夷山志成书就在那个时候,历史上各个版本的武夷山志有十部之多,Y老师以前曾经说过只有四部,那是当时读书少。

Y老师也曾经介绍过徐表然的绘图版《武夷山志略》(链接:喝茶读书:还没有岩茶的时候,武夷山是什么样子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幅九曲全图。而董天工的《武夷山志》则是这之中的集大成者,曾经有西方的地理学者称赞这部:“《武夷山志》在200多年前就能用当代归类法、系统法、图示法来编纂地理文化史,是非常了不起的杰作。”

董天工是武夷山本地曹墩人,曹墩在九曲溪上游,古称平川府,朱熹的《九曲棹歌》说曹墩:“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是一幅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董天工就在这里考上了雍正年的拔贡。

拔贡是个什么学历呢?大概相当于今天报送北大清华吧。可见董天工在当时绝对是个大才子。董天工先后在福建、河北、山东、台湾、安徽为官,还曾经写下《台湾见闻录》四卷,是早期的台湾官方文献之一。而让董天工真正永世垂名的,则就是这一本武夷山志了。

董版的《武夷山志》主要集中了将明代衷仲儒编的《武夷山志》、明代徐表然编撰的《武夷山志略》、清代王梓《武夷山志》、清代王复礼修撰的《武夷九曲志》四种不同版本进行考证、订正,在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编成字数达15万余8册24卷的《武夷山志》。


该志详细叙述了武夷的山水、形胜、历代所受的封赐,并详尽介绍了历代到过武夷山的诸多名臣、官宦、隐士、僧道等等,还记录了一些古建筑的兴废更替及山中古迹、物产等,为后世研究武夷山的自然与人文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全书共分24卷,其中的卷四到卷十五集中介绍了九曲两岸及山北概况。每一部分不仅有插画的地形图,关于地形地貌和位置的介绍也十分的详尽,而对于Y老师最感兴趣的茶,董版的武夷山志也介绍的十分详尽。

在物产一节中,董天工详细记载了武夷茶的诸多特点,Y老师也懒得一一引用,反正这本书现在也不太好卖,我就把茶这一部分的全文附录如下,划个重点,大家各自抄去。

武夷山志 卷十九 物产 艺属 茶

茶之产不一,崇建延泉随地皆产,惟武夷为最,他产性寒,此独性温也。其品分岩茶、洲茶,附山为岩,沿溪为洲。岩为上品,洲次之。又分山北、山南,山北尤佳,山南又次之。岩山之外,名为外山,清、浊不同矣。采摘以清明后、谷雨前为头春,立夏后为二春,夏至后为三春。头春香浓、味厚,二春无香、味薄,三春颇香而味薄。种处宜日、宜风而畏多风,日多则茶不嫩;采时宜晴不宜雨,雨则香味减。各岩著名者:白云、天游、接笋、金谷洞、玉华、东华等处。采摘烘焙,须得其宜,然后香、味两绝。第岩茶反不甚细,有小种、花香清香、工夫、松萝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崇境东南山谷、平原无不有之。惟崇南曹墩,乃武夷一脉所产,甲于东南。至于莲子心、白亳、紫亳、雀舌,皆外山洲茶初出嫩芽为之,虽以细为佳,而味实浅薄。若夫宋树,尤为稀有。又有名三味茶,别是一种,能解醒、消胀,岩山、外山各皆有之,然亦不多也。

短短几段话里面不仅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武夷岩茶金句,也圈定了很多很多好茶标准,比如,天然真味、清浊不同等等。而关于岩茶的山场,似乎当时的定义和现在似有不同,比如白云、天游、玉华等地现在似乎算是二级地段的山场,而金谷洞、东华这些地方,Y老师到现在也还没有涉足,不知道有没有家里茶山在这两个地方的童鞋愿意带我去的。

而对于现在所谓的岩茶核心产区,按董志的划分,应该是划分到山北部分的,董天工为了分别游人“按籍而稽”特意注明了东径西径两条路线,和现在红透半边天的三坑两涧的说法不同的是,在董天工的那个年代,诸如马头岩、流香涧乃至翠竹窠、古井窟这样的小地名都被详细的记入其中,反而是牛栏坑、慧苑坑这样的大范围的地名完全没有记载,其中原因也待我有时间了再向各路专家学者另行考证吧。

武夷山志完成后的二十年后的,董天工病逝于武夷山,现在董天工的陵墓仍完后的保留在在武夷山庄的后山,是武夷山的文保单位之一,董家的后人每年都会在这里祭拜先祖,我们也曾经采访过董天工的后人董宏浩师傅(链接:第六季网络斗茶赛 | 岩茶界奥赛级考题,有种玩一玩他说起董天工的时候仍是一脸骄傲。


▲ 董天工墓现为武夷山市文保单位,图为董氏后人在董天工墓前祭拜先祖

甚至于曹墩村至今还有一种奇特的兰花被命名为“董公兰”用以纪念董天工。而对董天工最好的纪念仍然是这本至今还十分好用,十分有用的《武夷山志》。

董天工版本的武夷山志最近的版本是方志出版社07年再版的版本,已经不太好买到了,各地的图书馆应该都能借到,网上也有电子版本可供下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