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芳香本草:肉豆蔻、白豆蔻、红豆蔻、草豆蔻

 jiezhukuaile 2020-05-28

凡豆蔻者计有四种,曰:肉豆蔻、白豆蔻、红豆蔻、草豆蔻,四者均为芳香类药食两用的本草。肉豆蔻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的干燥种仁。白豆蔻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rnkravanh Pierre ex Gagnep.或爪哇白豆蔻 Amomum compactum Solandex Maton 的干燥成熟果实。按产地不同又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红豆蔻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galanga Willd.的干燥成熟果实。草豆蔻为姜科植物草豆蔻 Alpinia katsumadaiHayata 的干燥近成熟种子。四种豆蔻,名称上相似,容易混淆。而今,2015版《药典》将“白豆蔻”学名冠为“豆蔻”,在历史上草豆蔻也有称为“豆蔻”,这就更容易造成混淆

肉豆蔻与草豆蔻的药用历史较为明朗。肉豆蔻入药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该时期的《药性论》、《海药本草》、《日华子本草》专业本草著作中均有提及。宋代《本草图经》说:肉豆蔻,出胡国,今唯岭南人家种之。今天肉豆蔻主产于东南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家,我国两广、云南也有栽培,与苏颂前辈所载历史情况基本相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解读其名称由来讲:“花实皆似豆蔻而无核,故名。”白豆蔻入药始载于宋代《开宝本草》,载“出伽古罗国,呼为多骨”,稍后的《本草图经》表述说“白豆蔻,出伽古罗国,今广州、宜州亦有之,不及蕃舶者佳。”可见彼时的白豆蔻就已经有原产与进口两个品种。

红豆蔻入药也在五代时期就有之,《药性论》、《海药本草》也都有记载。李珣说红豆蔻“云是高良姜子”,历代及今将红豆蔻误认为是高良姜(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果实的不在少数,诸如元代《汤液本草》、明代《本草纲目》、清代《得配本草》等均出现同样的错误。巧合的是,清代《本草求真》记载也将红豆蔻的根作为高良姜使用,张山雷先生在《本草正义》中也说红豆蔻“诸家主治皆与良姜同一条理,是以今人方中,此药不甚著名,盖应用各证,俱以良姜之类当之足矣。”古人阴差阳错的将红豆蔻与高良姜混淆起来,且认为其功用基本等同,以至于后来用高良姜取代了红豆蔻。

草豆蔻入药以“豆蔻”之名首见于南北朝的《名医别录》,在缺乏植物学概念的古代,药用草豆蔻的基质来源较为混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有记载说:“按扬雄《方言》云:凡物盛多曰蔻。豆蔻之名,或取此义。豆象形也。”古人以植物果实形态及数量来识别“豆蔻”,这也就难免将来源不同植物但外貌相似的果实“豆蔻”混为一谈。据生药学家徐国钧院士等人考证,《本草图经》、《本草蒙筌》、《本草纲目》、《本草求真》等本草典籍中所载的草豆蔻实际为山姜属植物艳山姜 Alpinia zerumbet (Pers.) Burtt. & Smith ,艳山姜为古代药用草豆蔻的主流来源,与今有所不同。

从药用基源来讲,白豆蔻、红豆蔻、草豆蔻均为姜科近亲植物,也就决定了白豆蔻、红豆蔻、草豆蔻三者功用比较相近。而肉豆蔻为肉豆蔻科植物,与其他三种豆蔻非同科植物,也就必然存在一些差异。肉豆蔻自载入本草以来就以温中行气,涩肠止泻为用,如《日华子本草》载其“调中下气,止泻痢,开胃消食”,《海药本草》言其主“脾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痢等。”白豆蔻、红豆蔻、草豆蔻三药都具有化湿除寒止呕的作用,“白豆蔻芳香气清,偏于行中上焦一切寒湿气滞之症;红豆蔻辛热,无行气作用,长于温胃散寒,燥湿醒脾;草豆蔻辛温香燥,燥湿散寒力胜,善于燥湿健脾,适用于寒湿郁结中焦之症。”诚见,肉、白、红、草四种豆蔻来源不同、功效各异,又不可不辨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