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百姓,读音lí mín bǎi xìng,是一个成语,指普通平民老百姓,原本“黎民”和“百姓”是两个不同的阶层,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黎民”和“百姓”统一称谓,共同指称普通平民。“黎”,《尔雅》释为“众”,故“黎民”即众民,乃西周开始对庶民之俗称。[1] 中文名 黎民百姓 注音 (lí mín bǎi xìng) 解释 指普通百姓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 96%的人还看了 一组三中三 免费平码高手论坛精选 牛人二组三中三 每年必出一组三中三 词语由来 当年炎帝被蚩尤所逐逃到涿鹿,求助于轩辕黄帝、并结成部落大联盟共同攻打蚩尤九黎之时,虽并非人人有姓,而是一个部落只有几姓的不同氏族群团,但作为一个部落联盟,其姓也就比较可观了。古人好举成数,以百而言多,故称这种军事大联盟中的人群变为“百姓”。而将战败被俘的九黎人,则称作“黎民”,以与“百姓”相区别。 “百姓”最初是有一定社会性地位的贵族。如《国语·楚语》载:“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而“黎民”则是奴隶。他们没有家室,也无姓氏,并被刺瞎一目作为特有的标记。他们甚至可以被奴隶主作用人牲,杀死以祭神或殉葬。古时,鬲为炊器,又为葬礼中用的陪葬器皿,故“黎民”也被称作“人鬲”。如《令簋》记:“姜商(赏)令贝十朋,臣十家,鬲百人。”《书·尧典》云:“黎民于变时雍。”蔡沈集传:“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曰黎民。”这里所说的“民首皆黑”,即是“墨面”、“黔首”之意。不过,这里应当指出:黎民可以被称作人鬲、“民首皆黑”的人,但人鬲和“民首皆黑”的人却并不等于黎民,因为,“百姓”也有犯法而沦为奴隶地位的,而奴隶中的黎民,或也会有因立功而改变地位为“百姓”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春秋后半期,宗族逐渐破坏,土地个人私有的地主阶级代替土地嫡子世袭的领主阶级兴起。百姓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社会地位与庶民相似。百姓和黎民的差别越来越小,都成为被统治的平民。于是,终至将“黎民”与“百姓”联在一起,统作普通人民的一种称谓了。 释义出处 黎民百姓 第17回:“那六街三市勋卫宰臣,黎民百姓,奉天子之命,与民同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