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2年那场中印边界之战(二)

 时拾史事 2020-05-29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开挂的印度/周五更新/杨清筠(撰文)|


上期的故事我们说到,到了20世纪60年代前后,中印边境之争愈发白热化,西南方面的持续骚动的确让中国有些始料未及,印度从共同"被压迫"的第三世界小伙伴翻脸成为敌对,尼赫鲁又无论如何油盐不进,咬死了要往前走,这局势着实有点令人感到无措。
当时,中国的注意力正紧紧盯在东南,因中美关系紧张,退居台湾的国民党准备反攻大陆,广东已有不少逃往香港的人,一旦东南开战将相当棘手。加上中苏关系破裂,西北新疆局势也在动荡,前后虎狼夹击,中共万万不想再抽身去应对西南的冲突,中印领土之争并不是近些日子才冒出来的,既然以前可以相安无事,那不如就装作风平浪静以后再说,实在要解决,那可以坐下来好好谈嘛,能吵吵的事情干嘛就非要动手呢,"谈判"一直是中国60年代最喜欢的处理边界问题的方式,除了对印度,对缅甸、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都签订了边界条约,为了避免冲突,中方多次表达了双方各自让步、谈判解决争端的意图,希望可以重新划定一条中印共同妥协、和谈之后的边界。

麦克马洪线

而印度将中国的困境尽收眼底,自然是不可能愿意将如此良好时机拱手放过,中美关系一根弦紧绷,危机和敌对让国共战争随时可能再次打响,而印美关系则逐渐升温,中苏走向破裂,苏联已然有意向印度发出友好信号,这样千载难逢的天时地利让印度坚定了对中国使用强硬态度的决心。此外,印度相比中国还占据了国际舆论的制高点,印度不仅能够依靠语言优势,在西方刊物上发表论文获得话语权更多,而且在英国的帮助下能够提供有利于印方的文献资料,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讲,在国际上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自然在中印问题上支持印度。印度的主张也比较符合西方传统学派的观点,关于这种观点的论证,阿尔弗雷德·鲁宾的论文阐述得基本清楚,首先英印政府在20年代已在中印边界中段进行过有效的调查和管理,而中国的主权是否合法却尚有争议,单纯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也不能说喜马拉雅山南麓就与西藏完全密不可分。传统学派的观点一直统治了国际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讨论直到70年代以后,这样一来,不仅是西方国家,就连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也将中国视为中印矛盾中的"侵略者",而对印度抱有更多的同情。尼赫鲁面对这样的局面,自信印度能够在边界问题上如愿以偿,何况中方虽始终不承认麦克马洪线,但态度谨慎有余、力主和谈,看得出中共在危机重重的国际关系下分身乏术,中美中苏的裂痕都是印度能够加以利用的好机会。
尼赫鲁与周恩来合影
尼赫鲁作为一名深受西方文化和英式思维影响的领导人,身上有着极强的矛盾性,一方面他谋求印度摆脱英国殖民压迫,另一方面他却深陷于殖民主义思维难以自拔,待到登上印度领袖的地位时,他便不仅继承了英国解决国际问题的思路,也继承了英国高傲的霸道主义原则,英国在亚洲以印度为支点谋求老大的地位,尼赫鲁理所应当地认为独立后的印度也还闪耀着大英帝国的荣光,所以中印的边界应该是"自古以来"形成的,这个"自古以来"的游戏规则制定者便是以前的英印政府,更牛皮的是,尼赫鲁选择的还是英印政府当时划定的最激进的一种。在他的眼中,道德制高点是最重要的,国际舆论和普遍观念能够有效主导国际问题走向,甚至抑制纷争,这基本是印度独立之前国大党的非暴力理念的发展,当年印度的导向和呼声无疑对英国起到了不小的影响,尼赫鲁显然企图运用这种理念解决中印边界问题。
尼赫鲁与印度军人
然而,与尼赫鲁相反,毛泽东不相信非暴力,他也非常反感西方那一套高傲的霸权主义,西方制定的游戏规则在新中国的字典里那就是不存在,麦克马洪线到底有没有下文不是最重要的,何况它还真就没下文。毛泽东更是完全不打算吃西方及印度舆论制高点那一套,莫说西方国家,纵观冷战之下最厉害的美苏两国,中国与其分别反目都没在怕的,还怕你印度的一套"国际道德论"不成。毛泽东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领导人,他的强势与尼赫鲁有所不同,相比之下,刚刚经历过国内革命战争的他更愿意相信军事实力在国际争端中的话语权,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和平发展固然重要,但不可否认的是,和对方讲道理讲不通的时候,暴力依然是人类是解决一切谈判不了的问题时最终极也最有效的办法。说白了,说不通就打一架,打服了就什么都说通了。
总之,印度坚信自己占有国际道德高地,又有美苏支持,边界势在必得,根据印度分析,中国失去多数国际支持,台湾与美国又虎视眈眈,其国内刚刚经历了经济困难,内部虚弱无力中国于情于理都没优势,所以不敢贸然运用军事力量处理印度问题。中国起初的确不打算运用军事力量,不过尼赫鲁就错在这里,中国不是不敢,是不想,跟印度打一架实在没那个必要,如果能够和谈再好不过,如果不能和谈,那就是"讲道理也讲不通的时候"。
中印边境之战
1962年6月之前,中方希望把西南的冲突大而化小,为表诚意主动后撤20公里退避,希望双方领导人会谈化解危机。然而印度显然没有学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六尺巷",中方的退避和不打枪命令给了尼赫鲁一个"他们怕了"的错误信号,继续用"前进政策"推进在中印边界地区的行动。北京向新德里发出数次警告威慑之后,均宣告无效,毛泽东断定,尼赫鲁相信中国不会使用军事力量,这反而让中国方面决定,要以反击来快速解决中印边界冲突。
这么做不是没有风险的,尼赫鲁每一个自信点都是中方开战的陷阱,中央军委直到1962年10月之前都对反击有所犹豫,然而在对中印的军队作战实力、当前国际局势、战后结果做了充分评估之后,中国决定以出奇的回击对印度进行警示,采用"先发制人、突然反击"的策略,玩的就是尼赫鲁自负的心理预期,用暴力教非暴力做人:不是所有人都吃印度苦情式"道德制高点"那一套。
中印边境之战
1962年10月20日起,战争第一阶段打响,中国军队陡然在东段实行军事反击,很快占领了藏南地区的要地达旺,与此稍后,西段也发起了进攻,拔掉若干印度军队据点,完全掌握主动权,胜势明显。不过这场反击并没有持续太久,按照中央军委警示为主、打击为辅的意图,反击还不到十天,中国军队便听令停战,周恩来一面再次向印度提出谈判建议,一面敲打尼赫鲁反思一下他自己的前进政策有无不妥。中方的反击令印度始料未及,不过也坐实了"侵略"的大锤,西方等国很快向印度表达同情,并提供国际援助(关于苏联在中印边界战争中的态度变化,学术界说法不一),印方并没有因为第一阶段的失败感到慌乱,而是继续坚持以1959年以来印度已占领地区为基础才肯进行和谈。
印度的强硬态度让中方感到有些恼火,本以为适当的一个脑瓜崩问一句"还打么"能够起到震慑作用,可印度仍旧油盐不进,外界的言论和局势分析虽然让北京暂停了脑瓜崩的持续输出,但是西南争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膨胀,第二阶段的输出看起来一触即发,心理预期已被打破的印度,会在中印问题上作出怎样的抉择呢?这场"意料之外"的战争又会对中印双方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是冷战的延伸、还是中印东亚博弈的一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