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疫情影响,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办的“第十四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0)——云上东方”于5月28日在线上召开,全国各地的心血管疾病专家相聚直播间,共同探讨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新进展。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陆国平教授就《2019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后称“新指南”)进行了权威的要点解读,一起来一睹为快!首先,陆国平教授指出,新指南相较先前指南,在心血管危险分层上更为明晰,高危和极高危人群的定义更为宽泛——
以糖尿病患者为例: - 若患者病程<10年且无其他危险因素,可定义为中危;
- 若患者病程>10年、有或无其他额外危险因素,可定义为高危;
- 若患者至少有三个主要危险因素(无论是否伴有靶器官损害),即可判断为极高危。
其次,新指南对不同心血管风险人群的LDL-C目标值进行了整体下移—— 从图上可以看到,除低危人群,其他三类人群的LDL-C值均向下调整了一个档位。极高危人群的LDL-C目标值由70 mg/dL下调至55 mg/dL; 高危人群的LDL-C目标值由100 mg/dL下调至了70 mg/dL; 而中危人群的目标值则由116 mg/dL下调至了100mg/dL;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2年内再发血管事件的极高危患者,可将LDL-C进一步降低至40 mg/dL。
 新指南如此推荐并非空穴来风,一项包含近年来发表的大型RCT研究包括IMPROVE-IT研究、ODYSSEYOUTCOMES 研究等的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将LDL-C进一步降低至<55 mg/dL,可带来进一步的心血管获益。第三点就是新指南强调了对新调脂药物的应用、更多关注调脂药物的联合使用。 近年来他汀类与非他汀类药物(包括肠道胆固醇抑制剂依折麦布、胆酸螯合物和PCSK9抑制剂)的联合疗效一直备受关注,其中有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联用PCSK9抑制剂可进一步降低LDL-C达43%~64%。从机制上来看,多药联合可从多个靶点、多环节干预胆固醇,疗效更佳、更持久。此外,新指南还增加了对降低甘油三酯(TG)水平的治疗推荐—— 从表中可以看到,新指南推荐对于已接受他汀治疗、TG水平在135~499 mg/dL的高风险人群患者,可在他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PA 4 g/d)治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推荐呢?陆国平教授简单解释道:根据现有证据显示,对于TG水平高的患者,孩子出生及长大后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就较高;同理,对于TG水平较低的人群,孩子的心血管时间风险就较低。 如上图所示,APOC3基因突变会导致终身的TG水平降低,因此发生基因突变的人群TG水平均有显著下降,与此同时他们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较未突变者也有较为显著的降低。陆国平教授指出,从新指南中强调全面评估并干预各项血脂指标(包括Lp(a)、ApoB)可以看出,全面调脂或成未来方向。最后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新指南中对于ASCVD患者的抗炎治疗并无推荐。首先是CIRT研究,研究在随访2.3年后戛然而止,原因在于结果指出低剂量的甲氨蝶呤与安慰剂组相比,即不能降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也不能使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或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指南对此也做了评论—— 其次是CANTOS研究,这项研究的结果是在他汀基础上使用抗炎卡纳单抗,可使主要终点MACE事件降低15%,但,他的获益是有条件的!陆国平教授指出: 首先,只有治疗3个月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2 mg/L的患者可以获益,那么有多少人达到这个条件?在筛选后仅剩50%的入选者中,3个月后勉强达到条件的也只有55%,受益人群小。其次,研究指出会增加致死性感染72%,特别是老年和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而该研究中合并糖尿病的人群达41%。再者,目前国外每剂卡纳单抗的费用在16000美金,1年需注射4次,也就是要64000美金1年,这个费用大多数人都承受不起。最主要的是,基线的LDL-C为82 mg/dL,在用药后并无改善。若换成降胆固醇的药物,LDL-C降至50-60 mg/dL,也同样可使心血管疾病风险下降15%。基于以上证据,FDA拒绝了卡纳单抗用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适应症批准。 大幅度降低LDL-C,这是一个“与民生息”的策略!陆国平教授强调,降低LDL-C意义重大。巨噬细胞是人体异物的清道夫,而在高胆固醇水平的持续刺激下,一批批单核细胞进入到内膜下变为巨噬细胞,后释放炎症因子,最后“战死沙场”。 但若将胆固醇水平大幅下降,“新鲜活力”的巨噬细胞将不断迁移至病变处,将坏死核心中的物质搬出血管壁,进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幅度降低LDL-C可以使人体的自身免疫修复系统正常工作,最终实现“斑块逆转,血管自愈”!
问题来了!你赞成极高危人群的 LDL-C目标值下移吗? 指南中将整体人群的目标值下移,对于极高危人群推荐将LDL-C降至<1.4 mmol/L(55 mg/dL)。 对此陆国平教授指表示:“我不赞成!”
理 由 极高危不同亚组人群获益不同!  从IMPROVE-IT研究可以看出,对于入选人群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事件风险下降较为明显;相比之下,没有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事件风险几乎无影响。同理,对于年龄≥65岁的ASCVD患者,LDL-C降至<55 mg/dL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而相对较年轻的<65岁患者,获益就不怎么显著。

如研究所示,若患者是近期发生心梗(<2年),当LDL-C降至<55 mg/dL时心血管事件风险可以降低24%;而若是在≥2年前发生的心梗,风险仅降低13%,近期心梗患者获益更显著!  同样的,对于曾发生≥2次心梗的患者,将LDL-C降至<55 mg/dL,心血管事件风险可降低21%;而在只发生过1次心梗的患者中,风险仅下降16%,因此发生≥2次心梗的患者获益更大…… 在血管病变情况亚组,我们也可以看到:相较无多支病变患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获益更显著。因为这3类人群心血管事件风险更高,属超高危人群或极高危的ASCVD人群,因此相对而言他们的获益会更为显著。在《2017 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美国内分泌学会(AACE/ACE)血脂指南》中,对超高危人群给出了具体定义——
而美国2018AHA的新指南,也定义了“极高危ASCVD”患者群——  对此,陆国平教授表示:建议大家采用中国的2019CCEP专家建议——
 同时对于新指南推荐的极高危人群LDL-C<1.4 mmol/L(55 mg/dL)和降幅>50%,陆国平教授依旧表示:不赞同! 原因在于:对于不同的人群需要个体化制定,应该坚定LDL-C<1.8 mmol/L或<1.5 mmol/L。对于中国定义的超高危人群应按照中国专家建议推荐:LDL-C<1.5 mmol/L,或降幅>50%。1. 新危险分层:特别是对于糖尿病人群,伴靶器官损害或至少3个主要危险因素,或早发1型糖尿病,且病程较长(>20年)的应定义为极高危人群。他汀+依折麦布地位进一步提升;
他汀+依折麦布+PCSK9单抗
依折麦布+PCSK9单抗
他汀+鱼油(4 g/d)。
陆国平教授观点:采纳中国CCEP专家建议:超高危,<1.4 mmol/L,或降幅>50%。
记住:目前专注降低胆固醇,忘了抗炎治疗吧! 讲课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陆国平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