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老子学养生,活到160岁的智慧

 读书与思考2 2020-05-30

巴拉八啦大财经

2020-05-25 15:15

跟随“老子”学习养生,跟随“孙思邈”学习养身,让我们继续探索。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老子有活到160岁的传说,也有活到260岁的传说,今天咱们就看老子的养生方法是什么样的?

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最高范畴,道法自然是一切事物遵循的最高法则。如果人能通过修道、悟道、得道,达到道的层次和境界,就能有益于养生养寿。什么叫养生?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多藏必厚亡,甚爱必大费。”

意思是:名利金钱和身体哪个更亲近,物质和身体健康哪个更重要?得到和失去哪个损失更大?不要过分追求名利,否则必然会使身体害健康受损。

只有健康的身体和人格,平衡的心态,顺应自然,方能从容应变,健康长寿。因此,我们要学习道家养生的方法和理念,遵循自然法则,方可延年益寿,逍遥快乐。

身心健康的最好选择

长久以来,生活在繁华都市的人们,渐渐向往着一种自然的生活,即使不能与自然相提并论,也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养生之道,在于使身心回归自然。第一是使身体回到自然的怀抱;第二是使生命回到无为状态。《老子》所说的“生而不有”,自然、朴素、简单,多付出多奉献少索取,节制欲望,可得长寿。

在浮躁的社会里,回归自然是身心健康最好的选择。静谧的田野,辽阔的草原,深邃的山林,充沛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悦耳的天籁之声;让疲惫的身体瞬间放松,让绷紧的心弦立刻放松,忧愁的烦恼消除,名利得失尽忘。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做到心平气和,快乐益寿,长寿。

学会放弃自我,静以致远

以老子思想看来,人生是在清静中逍遥,是所有人皆醉而我独醒,众人趋之若鹜而我自淡泊。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这也是大多数养生者的基本看法。因为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的欲望越来越强烈,造成社会的骚动。

静修和静养,不仅仅是身体的静养,更是心灵的静养。如何追求安静?通过学习静坐,使你的身体安静下来,你的心也会静下来。平常处事心得稳重,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就能从容应对。

怎样追求心灵的宁静?学会放弃“我执”吧。我执就是障碍,以及我所拥有的一切(这里面所包含的外在事物也包括你的情感和思想)。不管你执著什么,你都将其视为你的一部分,例如:我的房子,我的积蓄,我的工作,我的一切等等,这些都是你“我执著”的体现。

知足常乐,顺应自然

这本道德经说,五光十色的东西会使人眼花缭乱。人眼所看到的东西是无限的,正因为无限,便产生了贪欲。想要停止欲望,只取所需,不取所想。过分的物质追求会伤害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老子曰:“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者,令人心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指:再美妙的声音,听多了也会使听觉失灵;再美的味道过度了也能使味觉麻木,食欲不振;纵情猎杀使心思狂乱不宁;稀有之物使心生妄想。唯有宁静,情感才能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刺激,心才能平静下来。

人类也要学会知足,懂得知止。有了满足就能常乐,有了满足就能戒欲。没有过分的欲望就会平静下来。无论是从个人修养上,还是从日常生活习惯上,都需要摒弃过多的欲望,保持一种清心寡欲的状态,顺应天道,这就是养生的要妙。

加强道德修养

善于养生者,以德为先,以调养自身为辅,两者并行不悖,自然就会健康长寿。以道家为代表的传统医者将道德修养置于养生之首。清朝有名的养生家石天基的有云:“善养生者,当以德为先,以调养为辅,二者并行不悖,身体健康,寿命自能延长。”

在老子看来,一切事物所体现出来的自然本性是“德”,任何物类都符合自然本性,并存在于自然之中。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德行和孩子一样纯真,自然,无私,无欲,不争的本性,就像老子所说的,含德者,犹如赤子。为了达到长生的境界,我们应该加强道德修养。

古代寿星以德者居多。唐朝医家孙思邈是典型的代表。他甘于安逸,不为名利所动。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先后召他入京,赐他高官厚禄,他都婉言谢绝,全神贯注地从事医学研究,竭力解除病痛,视病患为亲人,不分贫富亲疏,昼夜不停地行医。不要骄傲自满,要平等待人,谦虚。真是个好医生啊!

也许就是因为他有很好的修养、很高的医德和很好的养生方法,才能寿至101岁。给后人留下了一句养生的至理名言:德不充,纵服金丹玉液,亦不能延寿。修身养性,积善成德,祝愿大家健康快乐,福寿双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