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1)。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2),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藏为心(3)。其性为署(4),其德为显(5),其用为躁(6),其色为赤(7),其化为茂(8),其虫书(9),其政为明,其令郁蒸(I0).其变炎烁,其音潘满(11),其味为苦(12),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成胜苦(13)。
【讲解】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南方气候相对炎热,故曰“南方生热”。热之极日火,热和火属于一类,故日“热生火”。以火烧物,焦而味苦,故日“火生苦”。在人体来说,心为君主之官,是人体中的最高主持者,人体中的生长变化无不在它的主持下进行,好象六气中火对万物的物化现象起主导作用一样。因此,古人把心归于五行概念中的火类。苦为火之味,故曰“苦生心”。“心主血”,血与心密切相关,同属一类,故日“心生血”。血的来源是由于饮食营养变化而来,饮食营养的运化与脾胃的作用密切相关,故曰“血生脾”,意即血生于脾。于此说明了五方、五行、五昧、五脏之间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完全是从长期反复的实践和观察中总结而来的。
(2)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热是天之六气之一,故曰“在天为热”。火是五行之一,热与火在性质上同属一类,热极就可以生火,故曰:
“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3)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藏为心
脉,就是经脉,是人体气血流通之道,是人的五体之一。“在气为息”一句中之“息”字,作呼吸解。一次呼吸叫做一息。气血在经脉中流通运转,中医认为与呼吸密切相关。《灵枢·五十营》谓:“
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小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以原文谓:“在气为息”。“心主脉”,脉与心密切相关,同属一类,故曰“在藏为心”。这样就把心、脉、息、同前面讲的南方、火、苦、血等自然地联系起来。
(4)其性为暑
署,有炎热之义,在季节上指每年的夏季。炎热是夏季气候上的特点,与五行中的火同属一类,故日“其性为暑”。
(5)其德为显
显,指明显,有明亮之义。五行中火的特性是:炎上,红亮。在火热的作用下,自然界的生长现象繁茂昌盛,十分明显,故曰“其德为显”。
(6)其用为躁
躁,张志聪解释为:“火之动象也。”高士宗解释为:“气机迅疾,故其用为躁。”这就是说,在自然气候变化方面,夏季炎热,具躁动的气候特点。在人体生理和病理生理方面,脉和心对外界的各种反应迅疾,各种变化首先反映在心率和脉搏上的变化,故曰“其性为躁”。
(7)其色为赤
赤,即红色,代表火色。几事物变化外观上表现红色,均可以和热、火、脉、心等联系起来,例如各种急性炎症,其外观常表现为红肿热疼。这种现象中医就叫有火,有热。临床治疗中即可以按火、热来作处理。
(8)其化为茂
化,指自然界生物的生长变化。茂,指茂盛。“其化为茂”,就是说从自然界物化现象来看,万物生长呈现繁密茂盛,主要在夏季,它与夏季炎热气候密切相关。从人休的生理活功来看,气血流畅,与人体心的作用,脉的作用正常密切相关。
(9)其虫羽
羽,指羽毛。羽虫:指身上长羽毛的动物,主要指鸟类。“其虫羽”,就是说鸟类的胎孕生长与炎热气候有一定的关系。参见前节“其虫毛”条。
(10)其政为明,其令郁蒸
明:指明亮,明显,与“其德为显”之义相似。郁蒸,高士宗解释为:“郁蒸,盛热也。”意即在炎暑盛热季节,常因气候炎热而使人有郁闷薰蒸之意,故曰“其令郁蒸”。
(11)其变炎烁,其眚燔焫
炎:指火热炽盛,铄,通“铄”,指熔化金属。《考工记》:“烁金以为刃。”此处指在反常情况下,可因过度炎热而致明显消耗,例如盛夏季节,人体因炎热面消瘦即属“炎烁”。燔,音凡,义为焚烧,焫,音弱,同爇,亦为焚烧之义。“其瞥播焫”,意即炎热太过。从自然气候变化来看,可以引起焚烧成为灾害;
从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变化来看,可以因火热太过津液消耗形成消烁。
(12)其味为苦
苦,即苦味。由于火烧之物,常为焦苦,因此苦为火味。由于六气中之热,五行中之火,五体中之脉,五藏中之心,其在五行归类中均属火类,因此凡属在临床上表现为口苦咽干等一类表现,均可考虑心、脉、火的问题,按火症、热症加以处理。
(13)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其志为喜”,指人之所以能有喜悦的表现与心的作用密切相关。“喜伤心”,指过度欢喜会损害心,例如有人因突然高兴过度而出现卒倒眩仆,神志不清,即属“喜伤心”之类。恐,指恐惧。“恐胜喜”,指人在高兴欢喜中,如果有所恐俱,则其欢喜高兴自然消失。“热伤气”,即火热过盛的情况下,可以使人体生理功能因过度旺盛而走向反而出现衰退现象,例如夏月中暑衰竭,即属于“热伤气”之类。“寒胜热”,指寒冷可以使炎热消退。“苦伤气”,指苦味的食物或药物可以因苦味具有清降作用而使人阳气受伤。咸,指咸味,五味之一。具咸味的食物或药物多具寒凉作用。因火热太盛而出现口苦咽干等症状时,使用咸寒治疗,亦有以“寒胜热”之意。如以五行概念来说,苦为火味,咸为水味,因此“咸胜苦”,又有水克火之意。
【原文】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1)。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2),在体为内,在气为充,在藏为脾(3)。其性静兼(4),其德为濡(5),其用为化(6),其色为黄(7),其化为盈(8),其虫倮(9),其政为谧,其令云雨(10),其变动注,其眚淫溃(11),其味为甘(12),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
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13)。
【讲解】
(1)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中央,指东南西北四方之中的低平地方,由于低平之处,相对潮湿,故日“中央生湿”。湿与土,在五行中属于一类,土得水湿滋润方能生物,故曰“湿生土”。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植物多数为甜味或淡味,甘在五味中亦可作淡解,故曰“土生甘”。在人体中脾胃为仓廪之官,主饮食运化,饮食来源于水谷,脾胃能完成其纳化作用,其物质基础是水谷,故曰“甘生脾”。饮食纳化正常就能使人体肌肉充盛,故曰“脾生肉”。肺在人体中为相傅之官,主治节,司呼吸。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得以进行,其能源是纳入人体的饮食营养物质与自然界中的大气在肺中进行综合作用后的综合物。这就是《灵枢·刺节真邪论》中所谓的:“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正是在谷气与大自然清气的共同作用下,脾才能“生肉”。“肉生肺”,亦即肉生于肺。于此说明了五方、五行、五昧、五脏之间的关系,把天、地、人视为一个统一的密切结合的有机体。
(2)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
湿,即湿润之气,是六气之一,为自然界中正常气候变化之一种,故曰“在天为湿”。土是五行之一,能生物,必须要有一定的湿润才行,干土是不能生物的。天有一定的雨量,地才能生长万物,湿与土密切相关,故曰:“在天为湿,在地为土。”把天与地密切地结合起来,视为一个整体
(3)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藏为脾
肉,就是人体的肌肉,是人体的五体之一。“在气为充”的“充”字,有充实之义。高士宗注解云:“在气为充,土气充于四旁也。”“在气为充”一句,意即全身各个器官都是建立在土的基础之上,都是依靠脾土的运化作用而得到充实,然后才能进行其各自的正常生理活动。脾主运化,运化作用与脾密切相关,故曰“在藏为脾”,把肉、充、脾三者密切联系起来,同时也同前面讲的五方中的中央,六气中的湿,五行中的土密切联系起来归属一类。
(4)其性静兼
静,指相对静止。兼,指无所不在。土地相对来说是处于静止状态,但由于它承载万物,万物都不能离开土地而生长变化,故日“其性静兼”。
(5)其德为濡
濡,音如,有沾湿之义,引申可作滋润解。由于脾主运化,有敷布津液、滋润全身的作用,故日“其德为濡”。
(7)用为化
化,即“化生五味”。由于脾主运化,有将纳入之水谷变化成为精微物质输送全身的职能,这也就是《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所谓的:“能化糟粕转昧而入出者,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故曰“其用为化”。
(7)其色为黄
黄,即黄色,代表土色。凡事物变化在外观上表现为黄色,均可以和湿、土、肉、脾等联系起来,例如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中医或列属湿热,或列属寒湿,认为属于湿病,属于脾病,因而在治疗上也就以助脾利湿或清胃渗湿为主要治疗方法。这是古人的经验总结。
(8)其化为盈
盈,有充满之义。“其化为盈”,高士宗注云:“物之充也。”亦即土气生化作用正常,脾运化功能良好。从白然现象上说,则万物半盛,从人体来说,则肌肉壮满。
(9)其虫倮
倮,同裸,指身,上无毛、无鳞、无羽、无甲,皮肤光平。倮虫,即无羽毛鳞甲护身的动物的总称。《礼记·月令》“其虫倮”,孙希旦集解云:“凡物之无羽毛,鳞、介,若蛙、鳃之属,皆倮虫也。”人属倮虫之最高级者。古人认为,倮虫的胎孕生长与低平地带、气候湿润的环境有一定关系,故曰“其虫倮”,把它和中央、土、湿等联系起来。
(10)其政为谧,其令云雨
谧,音密,指安宁或平静。“其政为谧”,从自然现象中之方位来说,中央由于方位居中,受外来影响较小,一般相对安宁平静。从六气中的湿来说,由于湿性凝滞,与风、火、燥、寒比较,相对静止。从人体脾胃来说,其作用主要是纳和化,与它脏相比较,也相对静止,故曰“其政为谧”。令,主要指时令,脾旺于长夏,长夏季节雨水较多,潮湿较重,故曰“其令云雨”。
(11)其变动注,其省淫溃
动注,指雨水过多,高士宗注云:“云行雨施,故其变动注。”淫溃,指水邪泛滥。全句意即雨湿太甚,则可造成水邪泛滥,淫雨成灾。
(12)其味为甘
甘,即甜味,亦作淡昧解。土地上生长之植物,其味多属甜味或淡味,故日“其味为甘”。由于六气中之湿丁五行中之土,五脏中之脾,其在五行归类中均属于土乡因此临床上凡表现口淡、口甜,或小便发甜等,均可考虑脾胃,按脾胃病定位进行辨证论治,例如对消渴病(包括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在内)的治疗,古人或用黄连之类清胃,或用白术之类健脾,即根据此理而来。
(l3)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其志为思”,指人所以能够思考,与脾的作用密切相关。“思伤脾”,指过度思考就会损伤脾的作用。“怒胜思”,指人在发怒时就不能认真考虑问题。“湿伤肉”,即在湿邪过盛的情况下可以使肌肉的作用失常,例如在水饮内停的情况下可以使肌肤出现浮肿,在潮湿环境中可以出现肌肉酸重等,均属于“湿伤肉”之类。“风胜湿”,从自然气候变化来说,风可以使潮湿的环境转为干燥,山雨欲来,阴握蔽空,常常是几阵狂风,即雨散云消。从人体来说,水饮内停发为浮肿的患者,常常可以用疏风的方法发汗消肿。这些都属于“风胜湿”之类。“甘伤脾”,甘指五味,此处亦可作饮食解,饮食过度可以损伤脾胃的纳化功能。甘字亦可作甜味解,饮食甜味过多,常常可以使脾胃的纳化功能减退,出现中满现象,中医叫作“甘能壅中”。“酸胜甘”,酸味的食物或药物常有帮助脾胃纳化的作用,特别是在进甜食过多而出现胃脘胀满,纳食减退的情况下,进食酸味的食物或药物,常可使症状迅速改善,这就叫作“酸胜甘”。从五行概念来说,酸在五行中属木,甘在五行中属土,因此,“酸胜甘”,亦有木克土之意。这些都是古人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的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