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的摹本真假难辨,连乾隆都被骗了|《中秋帖》背后的故事

 云间书法 2020-05-31

中秋帖是摹本吗?

乾隆爷是二王的忠实粉丝,在他的众多收藏中,他最喜欢的就是《中秋帖》《快雪时晴帖》《伯远帖》,他甚至还为这三本帖盖了一座房子,美其名曰“三希堂”。意思就是三件稀世珍宝。

在这三本帖中,乾隆尤其喜欢《中秋帖》。他视《中秋帖》为“至宝”,认为它是王献之真迹,并且题跋:

大内藏大令墨迹,多属唐人钩填,惟是卷真迹,二十二字,神采如新,洵希世宝也。向贮御书房,今贮三希堂中。乾隆丙寅二月御识。


虽然《中秋帖》 在相当长时间内曾被人们视作王献之的真迹, 不过现在学界已经公认,《中秋帖》 并非王献之真迹, 而是宋人节临王献之《十二月帖》 的书迹。

为什么说它是摹本?

首先,《中秋帖》所用的是竹料纸,这在晋朝是没有,要到宋朝才有。东晋末年,朝延曾下令:“古者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以黄纸代之。”所以在王献之活着的年代,虽然可能仍有人用竹简写字,但更多的人应该用纸来书写了。王献之用的书写载体,很可能就是这种“黄纸”。晋人以黄檗(芸香科黄檗属落叶乔木)汁浸染麻纸,所形成的纸张就是“黄纸”,又称“硬黄纸”。从纸的用料上基本就可以否定《中秋帖》是真迹了。

其次,《中秋帖》上的字行笔痛快, 线条丰润圆熟, 笔势奇逸奔放, 连绵飞舞,且据推断该书家用的该是无心笔,但晋朝所用的乃是有心笔。

其实,清人吴升在《大观录》里就说:

“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

中国书法造假第一人到底是谁?


这个人就是米芾。

流传至今的王羲之《大道帖》、《行穰帖》,王献之《鹅群帖》、《地黄汤帖》,颜真卿《湖州帖》等,研究发现都是米芾的手笔。

身为书法宗师级人物,米芾不仅拥有高超的鉴定能力,其临摹水平也及其精湛,曾经不止一次他的摹本被当作真迹流传出去。

《宋史·文苑》对他的评价是:“至乱真不可辩。”

《书史》中曾记载过一段有趣的事情。话说当时米芾住在苏州,同友人葛藻住得很近,每见米芾临帖,葛藻就把临摹的版本收藏起来,后来某日按照《名画记》的样式,将米芾的二十多件临帖装裱成轴,真假难辨,给米芾看时,二人大笑。

后来葛藻把这卷书法送给朋友陈臾,并未说明这是米芾临本,陈臾就以为是真迹。后来米芾向陈臾借看此卷,陈臾竟不肯!这件事情令米芾哭笑不得。

颜真卿行草《争座位帖》拓片之一

更有一次,宝文阁大学士谢景温聊起,大豪郭氏要出让《争坐位帖》,《争坐位帖》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以惊人的价格成交了:八百千钱。也就是八百贯。在宋朝七百七十文为一贯,一文相当于现在的0.3元。那么八百贯也就是十八万四千八百元

结果成交后众人再见此帖竟发现帖缝间竟有“元章戏笔”字印,而“元章”正是米芾的字。于是米芾便当面解释说年轻时确实临过此帖,不过具体是当谁的面,并无记载,只记录的对方的回答:“家世收久,不以公言为然。” 意思就是这是家传之物,不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可见对方羞恼之意,令人不禁觉得有些好笑。

看完这个你总算知道为何米芾为中国古代书法造假第一人了吧。其实米芾并不是有意造假,只因其摹本与真迹实在太过相似,在宋朝文人圈还流传着一个趣谈,那就是不要轻易把真迹借给米芾,因为不知道还回来的是真是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