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宁陈氏:陈寅恪先生令人震撼的家族背景

 冬不拉拉 2020-06-01

一、引言

众所周知,当我们谈论陈寅恪先生的时候,除了谈到他坚守“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的时候,还一定会谈到时人对陈寅恪先生的评价——“公子的公子,教授的教授”。那么,陈寅恪先生缘何会有此称呼呢?

义宁陈氏:陈寅恪先生令人震撼的家族背景

▲ 晚年陈寅恪在中山大学

1925年2月,吴宓受邀组建清华国学研究院。在好友吴宓的推荐下,一无学历、二无专著的陈寅恪,成为国学研究院最后的拼图。在此之后,“四大导师”的称号成为陈寅恪一生中最尊崇的荣誉。初来乍到,陈寅恪的博学多才、学贯东西,迅速征服清华同仁,以至于陈寅恪授课时,大名鼎鼎的冯友兰、吴宓、朱自清等教授悉数旁听,因此,陈寅恪便获得名号“教授的教授”。

然而,事实上这一评价的前一句——“公子的公子”,对陈寅恪而言,恐怕要更重要。近代史上,大多数的知名人物都出身豪门望族,他们的家庭背景给予其优渥的物质条件,使得他们有机会留学;同时,这样的家族还往往通过联姻方式,使得家族声势更加庞大。而陈寅恪出身的义宁陈氏家族,就是这样的名门望族,陈氏后人按照“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族谱字辈进行取名。

义宁陈氏:陈寅恪先生令人震撼的家族背景

▲ 义宁陈氏家谱图

1915年陆费逵先生启动编撰新版《辞海》。新版《辞海》中同时收录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祖孙四人的条目,此等殊荣,成为一时佳话。义宁陈氏中的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这祖孙四代被一起称为“陈氏五杰”。

二、陈宝箴:“戊戌变法”仅有的地方支持者

陈寅恪的祖父,便是晚清的湖南巡抚陈宝箴。咸丰元年(1851年),20岁的陈宝箴乡试中举。恰好这一年,由洪秀全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整个南方。陈宝箴跟随父亲陈伟琳创办团练,抗击太平军。因此事,陈宝箴被咸丰皇帝任命知县候补,优先选用。1862年,陈宝箴拜谒曾国藩,作为抗击太平天国的“湘军”魁首,曾国藩很欣赏这位参加平叛的年轻人,并称之为“海内奇士”。于是,在曾国藩的照应下,陈宝箴开启了他飞黄腾达的前半生。到1895年时,陈宝箴已升任湖南巡抚,地方大员。

义宁陈氏:陈寅恪先生令人震撼的家族背景

▲ 1899年陈宝箴携诸孙及曾孙于江西南昌

▲ 1899年陈宝箴携诸孙及曾孙于江西南昌。左起:陈方恪、陈寅恪、陈覃恪(陈三畏子)、陈宝箴、陈封可(陈衡恪子)、陈衡恪、陈隆恪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让陈宝箴痛心疾首;他决心在湖南首先推行新政。1897年,他在湖南创办近代著名新式学校——时务学堂;同时,他在湖南设立矿务总局、轮船制造公司,支持谭嗣同等人创办《湘报》等。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联名上书,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锐意革新的陈宝箴听闻后,立即拥立变法,并在地方上迅速实施。因此,湖南也成为支持变法仅有的地方省份。然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发动政变,“戊戌变法”仅推行了103天便宣告失败。作为维新派地方领袖,陈宝箴及长子陈三立被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西逃前夕,陈宝箴突然去世。有资料暗示,陈宝箴系慈禧太后赐死,陈三立并为此写下《遣兴二首》的诗作。

三、陈三立:晚清四大公子之一

陈三立是陈宝箴的长子,在父亲的督导下,陈三立少时便博览群书,才识卓著。1882年乡试中举。1889年高中进士,授吏部主事。然而陈三立并未赴京就任,而是回到湖南,侍奉在父亲陈宝箴左右。在湖南,他参与新政推行,协助创办时务学堂,网罗人才,贡献颇多。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陈三立与父亲陈宝箴作为维新派,同被革职,永不叙用。

义宁陈氏:陈寅恪先生令人震撼的家族背景

▲ 散原老人陈三立

陈三立与发妻罗氏育有2子,长子陈衡恪(即陈师曾),次子夭折。1880年11月,陈三立发妻罗氏年轻早逝,葬于湖南平江。因见陈三立整日满目愁容,好友李有棻的妻子俞镜秋,将自己的堂妹俞明诗介绍给陈三立。1882年,丧期既满,陈三立便迎娶俞明诗。从此,义宁陈氏和绍兴望族俞氏家族联姻,使得家族迅速兴旺。俞明诗也为陈三立生下四子三女,隆恪、寅恪、方恪、登恪,康晦、新午、安醴。

由于在“戊戌变法”时期的重大影响,陈三立和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为“清末四公子”。同时,陈三立是近代著名诗人,“同光体”的重要代表人物,生前曾出版《散原精舍诗》,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陈三立的几个儿子均是著名诗人,因此著名诗人陈衍赠陈三立诗云“诗是吾家事,因君父子吟”的著名诗句。

义宁陈氏:陈寅恪先生令人震撼的家族背景

▲ 1897年。左起:陈隆恪、陈覃恪、陈衡恪、陈寅恪、陈方恪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曾经的好友、“同光体”诗歌的另一代表人的郑孝胥加入伪满洲国,并任“国务总理兼陆军大臣”,陈三立闻之,愤然与其断交,痛骂其“背叛中华,自图功利”。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本人因陈三立声望,游说其投靠日本,被陈三立断然拒绝;此后,陈三立开始停药、绝食,在昏饿中忧愤去世。

四、陈师曾:中国近代美术学的先驱

陈衡恪,陈三立的长子。对于陈衡恪,许多人恐怕并不熟知,更多的可能是听说他“陈师曾”的名字。陈衡恪还不到五岁时,母亲罗氏就去世。随着祖父、父亲的官职变动,幼年的陈衡恪不停地辗转于北京、湖南、河南、浙江等地。1898年,对于中国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对于陈衡恪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里,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失败,陈衡恪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均被革职,永不叙用。最后,陈氏家族迁居南京。

义宁陈氏:陈寅恪先生令人震撼的家族背景

▲ 左起陈隆恪,陈寅恪,陈衡恪

1902年3月24日,陈衡恪带着年仅12岁的三弟陈寅恪,在江南陆师学堂总办的舅舅俞明震的带领下,同赴日本留学,兄弟二人同时进入东京弘文学院。这一批学生当中,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名字——鲁迅。在东京,鲁迅和陈氏兄弟二人同住一舍,同学两载,关系甚好,这也是待人极为苛刻的鲁迅从未挑剔陈寅恪的原因。

1909年,陈衡恪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院毕业回国,在状元郎张謇的邀请下,来到江苏南通师范学校任教,讲授博物学,与此同时,陈衡恪拜大艺术家吴昌硕为师。1913年,陈衡恪应聘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不久之后,应教育部之聘,赴任教育部编撰处从事编审,同时兼任北京几所高等师范博物员。1917年,陈衡恪偶然发现了因“张勋复辟”到处避难、卖画为生的齐白石。这次发现,改变了齐白石的一生。1918年,陈衡恪在蔡元培的邀请下来到北京大学,担任中国画导师。

1919年,陈衡恪在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讲授中国绘画史,这部授课讲义囊括了中国上古史、中古史和近世史的绘画,题材丰富,文字简明扼要。陈衡恪去世后两年,这部讲义由济南翰墨缘刊印出版,成为近代出版《中国绘画史》的开山之作。

义宁陈氏:陈寅恪先生令人震撼的家族背景

▲ 陈师曾

1923年,继母俞明诗去世,陈衡恪市棺遇雨,伤风感冒,竟然一病不起,于八月初七去世,年仅48岁。根据陈衡恪遗愿,将其归葬于继母俞明诗坟墓之侧。陈衡恪之死,震动文艺界;梁启超、吴昌硕等人亲自参加追悼会,并写道“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老师吴昌硕为其题字“朽者不朽”。

五、陈寅恪:近代最负盛名的大师

陈寅恪,陈三立的三子,也是义宁陈氏中最具名气的,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历史、语言和国学大师,同时也是近代文教界中最具代表的学者,由陈寅恪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近代学人终生追求的目标。由于陈寅恪对清华大学的贡献,也被成为“清华百年四大哲人”之一。

陈寅恪12岁时,就和长兄一起,在舅舅俞明震的带领下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在弘文学院,陈寅恪结识了同来留学的鲁迅。1905年,15岁的陈寅恪因足疾回国,后进入复旦公学学习。1910年,陈寅恪再次出国留学,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学习,1914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被迫回国;战争结束后,陈寅恪再次出国留学,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在哈佛期间,陈寅恪结识汤用彤、梅光迪以及终生挚友吴宓等人。1921年,陈寅恪和表弟俞大维同时从哈佛大学转入柏林大学留学,在此期间,陈、俞兄弟二人成为柏林大学留学生部落中最核心的人物。

多年的留学生涯,使得陈寅恪掌握了蒙古语、藏语、满语、梵文、巴利文、波斯语、突厥语、西夏语等多种语言,当然还包括英语、法语、德语。吴宓称其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傅斯年则说,“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义宁陈氏:陈寅恪先生令人震撼的家族背景

▲ 陈寅恪一家

1925年,吴宓受命组建清华国学研究院,在陈寅恪尚未回国之时,吴宓就已发出聘任,邀请陈寅恪担任研究院导师。此后,陈寅恪成为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1929年清华国学院停办之际,傅斯年将国学院残存的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三位导师全部收入自己负责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陈寅恪担任历史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陈寅恪的父亲、散原老人陈三立绝食而死,陈寅恪则随清华大学南迁合并到长沙临时大学,最后再次南迁昆明,变更为西南联合大学。1939年6月,陈寅恪任职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邀请陈寅恪创办东方文学院,被陈寅恪严词拒绝。随后,陈寅恪先后在广西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内迁成都)任教。新中国成立后,陈寅恪先后在清华大学、岭南大学任教;1952年,因大学院系大调整,陈寅恪所在的岭南大学调整到中山大学。

陈寅恪在多年学术生涯中,完成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等专著,并以目瞽足膑之躯,完成巨著《柳如是别传》。在清华大学授课期间,陈寅恪的博学吸引了诸多教授旁听,包括文学院长冯友兰、国学院主任吴宓、著名教授朱自清等人,成为教授的教授;由于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被称为“清末四公子”之一,陈寅恪作为散原老人陈三立的三公子,也就是公子的公子,这两个典故合在一起,就是“公子的公子,教授的教授”。

义宁陈氏:陈寅恪先生令人震撼的家族背景

▲ 陈寅恪和唐筼

1926年,陈寅恪在清华担任国学院导师期间,在赵元任的妻子杨步伟的介绍下,结识唐筼。1928年,38岁的陈寅恪和30岁的唐筼结婚。唐筼的祖父唐景崧是前清时期的台湾巡抚,著名的爱国将领,在中法战争、反割台战争中均表现出色。

六、陈封怀:中国植物园之父

陈封怀,陈师曾先生的次子。尽管陈封怀诞生在陈氏家族这样的名门望族,但命运并没有更多地眷顾他。1900年5月16日,陈封怀出生在南京,仅一个月,他的母亲范孝嫦便去世;两个月,他的曾祖父陈宝箴去世,据传是被慈禧太后赐死,整个家族陷入凄风惨雨中。1902年,父亲陈师曾赴日留学,因此年幼的陈封怀只能跟在祖父母身边。幸得祖父陈三立、祖母俞明诗均是知名的文化人士,幼小的陈封怀才没有虚度童年。

义宁陈氏:陈寅恪先生令人震撼的家族背景

▲ 陈封怀

陈封怀的父亲陈师曾先生回国后,被张謇邀请到南通师范学校教学,陈封怀也就跟随到南通,后又在南通、上海、南京相继完成学业,考入金陵大学,师从陈焕镛学习植物学。“五卅惨案”爆发后,陈封怀愤然放弃金陵大学,转入国立东南大学,仍然学习植物学。1934年公费留学,进入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学习,1936年毕业回国。回国后的陈封怀先后在庐山植物园、中正大学园艺系、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武汉植物园、华南植物园任职。经过多年的研究,陈封怀完成了报春花科的植物种类,论证了中国西南山区的植物多样性及分布。在建国后,国家建立多个植物园,都由陈封怀指南和审查,使得陈封怀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植物园创始人之一。

七、家族其他成员

Ÿ 陈隆恪:陈三立次子。

陈隆恪并没有在1902年和兄长陈衡恪、陈寅恪一起赴日留学,而是在两年之后。1904年,16岁的陈隆恪考取官费,赴日留学,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财商系。回国后,陈隆恪先后出任南浔铁路局局长、汉口电讯局主任、九江税务局主任等职。

义宁陈氏:陈寅恪先生令人震撼的家族背景

▲ 陈隆恪、喻徽及女儿陈小从

在陈隆恪赴日留学前,就已和萍乡望族、工部主事喻兆蕃的女儿喻徽(字婉芬)订婚,但直到1915年,陈隆恪才赴萍乡与未婚妻完婚,入赘喻家。喻徽是喻磐的妹妹,喻彝的姐姐;喻磐的女儿喻宜萱是我国著名音乐家,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奠基人,而喻彝的丈夫则是绍兴俞氏俞大经的妻子。据陈隆恪的女儿陈小从回忆,祖父陈三立偶然发现陈隆恪写诗,立刻感到惊讶,并认为“老七(陈方恪)的诗辞藻华丽,老五(陈隆恪)的诗更充实”。陈隆恪流传后世有《同然阁诗集》。

陈隆恪于1955年旧历十一月廿二日(1956年1月4日)逝世于上海,享年六十八岁。同年旧历四月廿四日(1956年6月2日),妻子喻徽因乳腺癌去世。

Ÿ 陈方恪:陈三立四子。

由于陈方恪并没有像三位兄长那样少年时期就赴日留学,而是留在家中。受大诗人父母陈三立、俞明诗的熏陶,陈方恪从小便学习诗词文章,有着深厚的家学功底。同时,陈方恪曾受到父亲友人梁鼎芬、郑文焯、陈衍、郑孝胥等人的点拨,再加上自身的名士气派,使得他的诗名成为陈氏子弟中最好的,远超过了三位兄长,陈衡恪、陈隆恪以及陈寅恪。

1910年,陈方恪从马相伯先生的复旦公学毕业,来到上海《时报》担任编辑。后又经梁启超介绍,出任中华书局杂志部主任。在徐世昌等人的推荐下,陈方恪得到江西多任督军照顾,先后出任江西图书馆馆长、景德镇税务局局长、田亩丈量局局长、釐金局局长以及地方关口税务局等。后在唐文治等人的邀请下,在无锡国学专修馆任教,同时在暨南大学、持志大学兼课。在上海时,陈方恪结识孔紫萸,并私定终生。孔氏的身世遭到陈家质疑,家人极力反对这门婚事,以至于陈方恪、孔紫萸始终未办婚礼。

义宁陈氏:陈寅恪先生令人震撼的家族背景

▲ 双料特工及天才诗人的陈方恪

陈方恪文才出众,却生性风流,挥霍无度。母亲俞明诗、长兄陈衡恪的相继去世,父亲因日本拉拢绝食而死,陈方恪受到巨大打击。陈方恪、孔紫萸夫妇二人抽烟上瘾,以至入不敷出,在梁鸿志的拉拢下,陈方恪加入日本扶持的“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在其“教育部”做编审。1939年,陈方恪开始和抗日组织联系,成为军统特工人员,潜伏在日伪政府高层。抗战胜利前夕,陈方恪被日军发现并羁押,直至抗战结束。1946年,军统大幅裁员,陈方恪被裁撤。新中国成立后,在有关部门的关照下,陈方恪迁回南京老家,并被安排在《江海学刊》杂志社任编辑。1966年1月3日陈方恪逝世于南京。后人为其编撰有《陈方恪诗词集》流传后世。

Ÿ 陈登恪:陈三立五子。

陈登恪是家中最小的孩子。陈方恪出生的时候,他的侄子陈封可已经两岁。陈登恪少年时代在父亲创办的学校读书,随后进入马相伯神父创办的震旦学院学习。1918年,陈登恪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由于中、日紧张局势,陈登恪并没有像几位兄长那样赴日留学,而是去了欧洲,留学巴黎。回国后,陈登恪接受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闻一多的邀请,来到武汉大学外文系任教,后转任中文系教授,成为武大中文系著名的“五老”之一。

1932年,经嫂嫂喻徽的姐姐喻筠介绍,陈登恪迎娶了喻筠丈夫贺鹏武的堂姐贺黔雲。贺黔云的父亲贺国昌则是前清二品大员,北洋时期出任江西省省长,与陈登恪祖父陈宝箴是世交。

义宁陈氏:陈寅恪先生令人震撼的家族背景

▲ 陈登恪

陈登恪在北京大学时,与傅斯年是同窗好友,关系极好。他了解到傅斯年国学功底极佳,因此介绍给兄长陈寅恪,因而造就了陈寅恪与傅斯年数十年令人称道的友谊。

Ÿ 陈封可:陈衡恪长子

陈封可,陈师曾先生长子,字夷简,江西修水人,1895年出生在湖南。陈封可幼年时,在父亲陈师曾的影响下学习书画,擅长山水人物。早年留学德国,归国后加入中国书画研究会。历任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北京外贸学院教授。

八、外姓姻亲

由于陈氏家族和绍兴俞氏家族有着两代联姻——俞明诗嫁给了陈三立,陈新午又嫁给了表哥俞大维,两大家族的联姻,使得家族脉络立即扩张,实力更加雄厚。作为俞家后人或俞家外戚,自然而然的认可陈氏家族,亦当尊敬陈家。

义宁陈氏:陈寅恪先生令人震撼的家族背景

▲ 抗战胜利后,陈家兄妹在俞大维家合影

▲ 抗战胜利后,陈家兄妹在俞大维家合影。后排左起为陈方恪、陈登恪、孔紫萸、陈隆恪、陈寅恪、陈康晦;前排左起为唐篔、陈新午、陈美延。

俞大维曾明确地说道,自己和表哥陈寅恪是“两代姻亲、三代世交,七载同学”,无论是在哈佛大学,还是在柏林大学,陈寅恪和俞大维都是中国留学团体中最有学问的两个人,因而受到吴宓、汤用彤、傅斯年、毛子水、徐志摩等人的崇拜。后来俞大维成为国民政府的兵工署署长,建立起中国的兵工体系,被誉为“兵工之父”。俞大维的妹妹俞大綵嫁给了傅斯年,另一个妹妹俞大絪嫁给了曾招伦;傅斯年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曾经的“五四运动”学生领袖,抗战胜利后代理北大校长,1948年同样当选为中研院首届院士;而曾昭抡则是曾国藩家族成员,中国近代化学领域的开拓者,历任中央大学、北京大学及西南联大化学系教授,1948年同样当选为中研院首届院士。

陈寅恪的夫人唐筼,出生在广西唐家,其祖父是台湾巡抚唐景崧。法国侵占越南中国时期,唐景崧自请出关,参加抗法战争。尽管战争获得胜利,但清政府高层却同意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1894年唐景崧出任台湾巡抚,在《马关条约》后清政府割让台湾与日本,唐景崧带领台湾人民发动“反割台斗争”,后在清政府的阻挠和日军的侵略下最终失败,唐景崧被革职查处。

义宁陈氏:陈寅恪先生令人震撼的家族背景

▲ 陈氏家族

▲ 前排左起:陈寅恪、唐筼(陈寅恪夫人)、张梦庄(陈封怀之妻)、喻徽(陈隆恪夫人)、陈小从(陈隆恪女儿)、陈流求(陈寅恪长女)、陈小彭(陈寅恪次女)、陈封猷(陈衡恪第六子)、黄国巽(陈衡恪夫人)、贺黔雲(陈登恪夫人)。后排左起:陈三立、陈登恪、陈隆恪、陈封雄(陈衡恪第三子)。

陈隆恪的夫人喻徽,出生在萍乡喻家,其父亲喻兆藩是皇帝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与陈三立同是光绪十五年进士。喻兆藩的孙女喻宜萱是近代著名女歌唱家,新中国音乐及音乐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喻兆藩的次子喻崧娶了贺国昌三女贺源雲;长女嫁给贺国昌侄子贺鹏武;次女喻雅,嫁给文廷式的侄孙文倬;三女喻徽,嫁给陈隆恪;四女喻彤,嫁给朱益藩(末代帝师)的儿子朱毓璋;五女喻麟,嫁给绍兴俞氏家族的俞大经。

陈登恪的夫人贺黔雲,出生在萍乡贺家,其父亲贺国昌曾北洋政府下任江西省民政长(省长)。贺黔雲是贺家第五女。

义宁陈氏家族与绍兴俞氏、萍乡喻氏、萍乡贺氏家族联姻,组成了庞大的家族脉络网,使得家族背景极其深厚。

九、参考文献

《陈宝箴与湖南新政》/刘梦溪

《陈寅恪的学问人生和心路历程》/刘梦溪

《陈寅恪来日留学身份考》/京都静源

《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蒋天枢

《陈寅恪家族百年兴衰史》/南方人物周刊

《我们的父亲陈寅恪》/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

《南渡北归》/岳南

《怀念陈寅恪先生》/俞大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