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刿论战的真相:鲁庄公如何被“洗脑”?(一)

 tldom 2020-06-01

曹刿论战,是我们中学都学过的一个春秋历史故事。但这个故事的真相,其实并不像中学语文老师教的那么简单。

本期,聚珍君请刘勋带我们走近曹刿论战的真相。







前六八四年,政局基本稳定的齐国正式派军队讨伐鲁国,此次讨伐的诉求很可能是逼迫鲁国与齐国媾和,要求鲁庄公承认企图杀害齐国现任国君的错误,承诺放弃对抗,重启齐襄公去世前在齐姜不懈努力下形成的齐鲁关系改善势头。在曹刿进宫之前,“肉食者”们应该已经跟鲁庄公开会研究过是否抵抗之事,而鲁庄公应该就是在这次会议上表达了自己“将战”的意图。“肉食者”们应该是主张求和,君臣双方产生了矛盾,这才给主战的曹刿入宫进言提供了契机。

长勺之

如果从春秋时期的政治常识来考虑的话,鲁国选择迎战还是求和,主要应该看这三个方面:

 第一,鲁国是否占理?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整个事情的起因是鲁国入侵齐国、干涉齐政、谋杀齐君,而且一直没有正式认罪,这次是齐国有理、鲁国理亏。

第二,鲁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是否强过齐国?

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齐国在齐襄公时期就比鲁国强大,而齐襄公去世后的高层内乱并未损伤齐国实力。

第三,先前齐鲁交战,鲁国是否占上风?

答案还是否定的,因为鲁国去年在干时惨败,后来又被齐军攻入国境。“肉食者”们可能正是基于这种理性务实的“近谋”,得出了应该求和的结论。

然而,这时鲁庄公的心智被一种不愿服输的执念给牢牢攫住了。他在“对齐亲善派”压制下已经隐忍了十年,实在是不愿意放弃这个珍贵的“翻盘”机会,他想要继续斗争下去,为在齐国暴毙的君父鲁桓公报仇,并且继承君父遗志与齐国争霸。鲁庄公内心真实想法当然是“将战”,但是鲁国与齐国在硬实力上的差距也的确让他感到纠结。

士人“军迷”曹刿得知了朝堂上的对峙状况。他对自己的朋友们宣称,朝堂上那些“肉食者”们都很鄙陋,唯独自己这个民间奇才有“远谋”,自己要进宫给鲁庄公指点迷津。曹刿很清楚,陷入孤立的鲁庄公此时最需要来自于他人的奉迎和怂恿,如果能鼓励鲁庄公出战,自己将得以一展才华、成就功名。由于鲁庄公先前正是听从了“肉食者”施伯的建议才放走了奇才管仲,所以此时鲁庄公很可能是以“不可再错过本土奇才”为由破格召见了曹刿。

曹刿见到鲁庄公之后,一开口就不同凡响: 他没有按照“君问臣对”的正常套路来为鲁庄公分析战与和的利弊,而是反过来“臣问君对”,要求鲁庄公自己说凭什么与强大的齐军作战。

首先,通过这样一个翻转,他这个士人“军迷”一下子成了居高临下评点君主的“上师”,在心理上已经占据了上风。第二,曹刿如果在战前把“击鼓时使诈”的战术方案说出来,鲁庄公是不可能相信的(战胜后鲁庄公也是听了讲解才明白);而基于硬实力的理性分析又必然会推导出“应该求和”的结论,所以曹刿也只能让鲁庄公自己说,然后随机应变。

鲁庄公接下来在曹刿的诱导下说出了“善待身边官员”“依礼对待鬼神”“据实审理案件”三条理由。冷静地看,它们都是鲁庄公搜肠刮肚硬凑的“好人好事”,根本不足以证明鲁国能取得眼前这场战斗的胜利,如果在“肉食者”面前说出来只会遭到批驳和嘲笑。鲁庄公其实也清楚鲁国硬实力不济,所以也只好拿“君德”这种软实力来碰碰运气。曹刿敏锐地捕捉到了鲁庄公的意图,于是顺水推舟,从这三类事迹中“以小见大”提炼出三项君德,然后用“国君有德就能抵御强敌”的“远谋”来奉迎和怂恿鲁庄公。

曹刿之所以会选择最后一个理由“据实审理案件”并大加吹捧,不是因为这个理由本身有什么特别,而是基于两个原因……

本文选自《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齐桓篇)》,标题为编者所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