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夏厚朴汤实践经验、运用体会、案用评述

 靖哥哥7m61n7y8 2020-06-02

文章目录

半夏厚朴汤简介

方药组成

半夏12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生姜15克,苏叶6克。

功用主治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主治痰气交阻,咽中如有炙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spacespace

半夏厚朴汤实践经验

患者韩某,女,54岁,职工。初诊日期:1993年7月1日主诉:咽中不适,如有物阻4个月,胸骨后隐痛1个月患者于4个月前起病,咽中不适,如有物阻,有痰不易咯出。曾去耳鼻咽喉科诊查,谓慢性咽炎,经服药及含片等治疗,效果不著。每于情志不畅时症状加重。近1个月来胸骨后隐隐作痛,吞咽并无困难,饮食尚可,口干而饮水不多。大便正常,夜寐欠佳。近经某院内科诊治,胃镜检查谓慢性浅表性胃炎,有少量胆汁反流。前后数月内已服西药不少,症状仍然,且有加重之感,乃来院诊治。面色无明显病容,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象细弦。咽弓轻度充血,两侧扁桃体不大,心肺(-),上腹无压痛,肝脾不大。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X线食管钡餐检查未见异常。

据证似属“梅核气”。病位在咽管上段,病机系痰气交阻,治当理气化痰,可以半夏厚朴汤为主方。经百日未得改善,兼有胸骨后隐痛,痛位较固定,可能由于气郁日久而血行不畅。吞咽无困难,饮食无噎塞感,故尚无噎膈的诊断依据。从胃镜检查而论,患者有慢性浅表性胃炎。胃与食管相连,报告中有“少量胆汁反流”,胆汁既可反流至胃,也有可能从胃部再反流至食管。胆汁属碱性液,对胃与食管黏膜均可引起损害。“胆随胃降”,胃以降则和。目前虽未见食管炎症征象,但不排除反流性胃食管病变。治法拟在理气化痰之中,佐以行瘀,再加降逆之品,亦属妥善之举。

处方:苏梗、厚朴、法半夏、炒枳壳各10克云茯苓15克,赤芍、白芍各10克,木蝴蝶6克,刀豆壳20克,柿蒂、威灵仙各10克,川通草、生姜、生甘草各3克。每日1剂,2次煎,分4次服。此方服7剂,咽中不适减轻,每日咯出痰液3~4口,胸骨后隐痛亦见缓,一昼夜中仅痛1~2小时,程度减轻。续服7剂,症状进一步改善。乃于原方中去厚朴,改用厚朴花,法半夏改为6克,去威灵仙、生姜,加麦冬15克。再服10剂,诸症渐消失。以后处方用厚朴花6克,麦门冬15克,生甘草2克木蝴蝶3克,每日1剂,开水泡闷后代茶饮服,历月余颇安,症状未见反复。随访8个月,笑谢平安。

半夏厚朴汤运用体会

食管古称“咽系”,为“胃之系”。《医贯所载:“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不仅说明食管的解剖特征,还指出其具有“柔空”的生理特点。据有些解剖生理书籍所述,食管的肌纤维和神经分布在人群中各有微细结构的差异。《金匮要略》早有“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的记载。以“妇人”为多,病因以饮食不当,特别与情志不畅及体质有关。《圣济总录》描述其症状谓“咽喉噎闷,状如梅核”,后世遂有“梅核气”之名。

此症一般有属食管功能障碍,有属食管上段炎症,因常伴有慢性咽炎,故食管疾患之诊断易被忽略。慢性咽炎在成人中患病率十之八九,男多于女,而食管功能障碍引起“咽中如有炙脔”,却以妇人为多,此中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spacespace

半夏厚朴汤案用评述

患者继而出现胸骨后隐痛,经检查排除心脏,纵隔疾患。结合胃镜所见,推测可能是食管功能障碍又加轻度炎症,胃、食管反流性病变引起的症状。按中医学理论分析,痰气交阻,血行不畅,病久入络,然以痰气郁结为主。痰气能得消散,气行血行,其疾自瘳加“降逆”之法,降胃气,降胆,防气逆,符合“胃宜降则和”之原则。

立方选药,半夏厚朴汤全方诸药俱用。唯用苏梗而不用苏叶,余意“梗能主中”,行气而宽胸利膈,疏调肝气而和胃气,对食管病、胃病,苏梗优于苏叶。方中木蝴蝶利咽疏肝,枳壳和胃理气。通草宣通,威灵仙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与赤芍相配,行瘀通络历来常用威灵仙治骨鲠在咽,实际上也是治疗食管疾病的常用良药。胃气上逆而致呃逆者,有用柿蒂、刀豆子之方,此例虽非呃逆,在临床分析中已言及防其胆汁反流,故降逆之法甚为必要。除半夏、枳壳以外,徐氏经验常加柿蒂与刀豆壳,以壳代子,更兼理气之功,二味虽非主药,却是本方之特点之一药既取效,减厚朴、半夏之辛燥,加麦冬以“润燥相合”,以后改用厚朴花等泡服代茶,巩固其效,方便服用。至于初诊所嘱每日1剂,2次煎,分次服,乃宗《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日三夜一服”的方法。此方此症,必须增加服药次数,以增药效,1日4服之效确实高于1日2服,徐氏曾云:“已历试不爽。”

盖半夏厚朴汤源自《金匮要略》,是主治咽喉部有异物感的专方。《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指出:“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所谓“炙脔”,是中医常用以比喻堵塞咽喉中的痰涎,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古人称之为“梅核气”,女性尤其多见。表现为有咽喉中异物感,吞吐不得,情志不畅,胸闷,舌苔白腻,脉弦滑。此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咽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医宗金鉴》上说:“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

spacespace

又,《金匮方歌括》指出:“方中半夏降逆气,厚朴解结气,茯苓消痰;尤妙以生姜通神明,助正祛邪;以紫苏之辛香,散其郁气郁散气行,而凝结焉有不化哉。”该方证多因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胁满闷,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

临床应用以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得,胸膈满闷,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行气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明索以疏肝理气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现代常用于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该方。药理上,本方给小鼠连续服用6日,可显著抑制自发运动,尤在暗活动期作用更显,停药后该效应可持续两天,说明本方有显著的镇静作用。临床用本方加减,还治急性肠炎:半夏、厚朴、苏梗、苍术各6克,茯苓9克,甘草3克,腹胀痞满加藿香;苔厚腻加草豆蔻。水煎服,有很好的促进肠道功能等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