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从周代五等爵制的侯爵至西汉列侯爵制的历史渊源

 思明居士 2020-06-03

前言

军功爵制中的侯级爵制为后世历代政权所沿用,其影响和作用不容小觑。尤其是在西汉,列侯是二十等爵制中的唯一贵族爵,在汉代社会结构中占有着极其重要和显赫的地位,有着“非刘氏不得封王”祖训典章,西汉人一生最高的追求就在封侯,福荫子孙,显赫一世。而西汉列侯对西汉社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从经济、政治、文化到军事社会民生。无论是帝王,还是将相,执政都需要得到列侯的拥护,否则很多事情根本办不了、办不成。列侯爵制的源头可追溯到周代分封的五等爵制,其次是秦国和秦朝的二十等爵制,至汉朝时列侯制度已步入完善鼎盛。

漫谈从周代五等爵制的侯爵至西汉列侯爵制的历史渊源

列侯——周代五等爵中的“侯”

《说文解字》中注解:“列侯之列,为行列。”功德之大,列显于世,言其功德列著,乃乡食爵也。“列侯之侯,替天子守御四方。”《谥法》曰:“执应八方曰侯。”《孝经援神契》曰:“侯,候也,所以守番也。”西周是等级森严的宗法社会,平民与贵族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贵族与贵族之间也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周代诸侯划分五等,公侯伯子男,“爵有五等,以法五行也。”《春秋繁露》记:“天子邦圻千里,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附庸宇者方三十里,名者方二十里,人、氏方十五里。”五等爵制立于井田制的基础上,以宗法和血缘关系为准则,在统治阶层即奴隶主中分配权力、土地和财富,这些都是周天子给予,因而有着严格规定要求各诸侯向周天子尽义务。

侯爵是周代五等爵制的第二等,西周时期权柄彪悍,有着社会地位和实际实力挂钩在一起。可随着诸侯强大和天子势衰,侯爵随着五等爵制的分封制一同没落。到东周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尽管各国的爵名与爵秩不尽相同,但表达出的意思是大致相同的。西汉列侯制的直接渊源是战国的封君食邑赐爵制,这是贵族政治步入官僚政治的标志。例如秦有文信侯吕不韦食河南洛阳十万户,赵有相国虞信万户侯,楚有通侯等。这些侯的爵位是实打实的,但对食邑的掌控力是完全不如之前五等爵制中封邑。

漫谈从周代五等爵制的侯爵至西汉列侯爵制的历史渊源

据不完全统计记载,战国之世共有列侯封君九十五人,其中赵国最多为二十五人,齐国最少五人。东周时期下的战国时代,封君标准主要有二:功绩和姻亲。西汉从一开始就定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的,后来帝王虽有违背,但也不是特别过,大体上还是围绕着这个进行封侯的。像战国,关中秦国封侯注重军功。关东六国封侯则是以宗法制的远近亲疏关系封侯。苏秦曰:“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一语道破关东封爵之传统。例如齐国的靖郭君田婴,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马服君赵奢,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昭阳、昭奚恤。

宗法封侯的代表楚国,宗室封君太重,严重威胁君主统治和国家统治,因此吴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剪除大量封君,致使宗室之人对吴起无不咬牙切齿。秦国则因地处西陲,与戎狄杂居,受周制影响较小,轻血缘宗法重功利,所以总体而言,秦国宗法贵族自始至终没成气候。商鞅变法后,显赫的军功与事功成为封侯的最主要的标准,无功授爵封侯,会被朝野非议攻讦。李斯为秦统一六国做出重大贡献,位列丞相,封为通侯;频阳东乡人的布衣王翦,以灭楚之功而被封为武成侯。

漫谈从周代五等爵制的侯爵至西汉列侯爵制的历史渊源

秦二十等爵之彻侯

《汉书》记:“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四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彻侯金印紫缓,避武帝讳,曰通侯,或曰列侯。”列侯过去被称为彻侯,因避汉武帝讳改通侯或列侯。二十等爵制是经过漫长时间形成的,并非一蹴而就,至秦朝一统才有如今我们看到的二十等爵制。秦的列侯爵,大多学者认为其是没有食邑的(尤其是一统天下后),又无封户。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秦之彻侯有食邑而无治民之权,“以公赋税重赏赐之”,意思就是把封邑内的赋税赏赐给封君,但其不能影响封邑。

漫谈从周代五等爵制的侯爵至西汉列侯爵制的历史渊源

秦楚交加形成的汉代列侯

秦之列侯与楚之封君,交融形成的结果就是:汉代二十等侯爵。楚国封君,大体上是在君号之前冠以封地名称,其封君人数占战国时期七国封君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为各国之冠。楚国封君对所属的封邑有直接的统治权,直接统领封邑内的官吏,对封邑内的臣民拥有奖惩生杀的权力,同时还有着经济特权,封君拥有“府”以经营封君的各项经济活动,并掌管封君的各项收入与支出,还进行远程贩运贸易。秦封彻侯爵首重军功,分封之彻侯屈指可数,在秦国时期,彻侯虽有食邑,但是彻侯在封邑内权力较小,封国统治权完全掌控在由秦王所委派的官吏手中,封君只是获得封邑的赋税收入。

西汉高祖刘邦通过白马盟誓将列侯爵制变得更加制度化。史料记载,刘邦从起兵开始,用军功奖励鼓舞士气,每次战斗结束后都颁授军功爵位。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战畅东,却敌,斩首十五级,赐爵国大夫常从,沛公击章邯军襥阳,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破李由军,首十六级,赐上间爵。却敌,斩者十四级,捕虏十一人,赐爵五大夫。斩侯一人,首六十级,捕虏二十七人,赐爵卿攻宛陵。先登,斩首八级,捕虏四十四人,赐爵封号贤成君。西至郦,以却敌,斩首二十四级,捕虏四十人,赐重封。

漫谈从周代五等爵制的侯爵至西汉列侯爵制的历史渊源

刘邦进入关中后深刻了解到二十等爵制对民心、统一天下和巩固天下有着怎样的巨大作用,刘邦受封汉王后,独立建国,走出一条不同于楚制的爵制,参照军功分封了第一批列侯。“项羽至,以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勃爵为威武侯。”“从入汉中,拜为将军,明日,项羽入屠咸阳,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樊)哙为列侯,号临武侯。”“项羽至,灭秦,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婴爵列侯,号昭平侯,复为太仆,从入蜀、汉。”

通过对楚爵制的改革与秦爵制的融合,让刘邦全军将士士气高涨团结一致,为消灭项羽集团、统一天下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反观项羽一方任人唯亲,致使大量人才流失至刘邦处,许多将士也是不用理。高起与王陵对此总结:“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敬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与其说是刘邦打败项羽,不如说是先进制度打败落后制度,封建官僚打败贵族官僚。

漫谈从周代五等爵制的侯爵至西汉列侯爵制的历史渊源

西汉的列侯

列侯爵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以吴楚七国之乱为分水岭,不仅是刘氏诸侯王权力被削弱,列侯在封国内的治民权、置吏权、赋敛权、统兵权等诸多权力被剥夺,最后只剩下个“衣食租税”。即便如此,列侯爵位还是个香饽饽,视其为毕生最大的追求。食邑多者万户,少者数百,皆为县侯,也就是列侯。“汉兴,设爵二等,曰王曰侯。皇子而封为王者,其实古诸侯也,故谓之诸侯王。王子封为侯者,谓之诸侯。群臣异姓以功封者,谓之彻侯。”西汉有着“非有功不得候,非列侯不得拜相”的潜规则和传统,

丞相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上佐君王,下安万民,群臣避道,礼绝百僚的存在,执政天下的真正大臣,非列侯爵位不可能被拜为丞相,这是铁要求。若是皇帝有意让哪位不是列侯的臣子当丞相,势必会会想方设法找功绩安上其身上,从而有理由封其为列侯,之后再任命为宰相。西汉的列侯群体可大致分为:功臣侯、王子侯、外戚侯。爵位是朝廷之秩序,决定身份的东西,是统治阶级的一重要群体。列侯作为天子、诸侯王以下的贵族爵位中的第三等,之间无有等级差别,只有食邑多寡的划分。18世纪中国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钱大昕曾言:“汉制,列侯所食邑皆为侯国。西京侯者,封户有多少,所食或尽一县,或止一乡一亭,皆以侯国称之。所食不过一乡,皆别于县,而自为侯国,恩有降杀,秩无尊卑也。”户数的多少同列侯的等级没有直接关系,除此之外有段时间列侯封邑是被天子指定在一块地方,自然每年所收得的食邑数目也不同,毕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列侯是金印紫绶,位次三公,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在列侯国置相一人,相当于县之令、长,列侯自置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家臣管理国内的经济收益,若不任职或娶公主,列侯就需要娶封国就住,称其位“就国”“归故国”。列侯在中枢时,国内事务由主爵中尉(主管列侯事,秦初设)领之;就国时由郡太守时刻巡察监视。汉初定下以以军功封授列侯,不过在武帝推行推恩令开始,刘氏宗室诸侯王推恩分封下的子弟,亦为列侯。后来又有以外戚和恩泽封侯者,也是列侯。不过不管怎么改变,列侯含金量都是较高的,起码不是有点权势的人都是。

漫谈从周代五等爵制的侯爵至西汉列侯爵制的历史渊源

结语

从周代五等爵制的侯爵至西汉列侯爵制,经过了千余年的发展,其中的历史进程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奴隶主到封建主,从贵族到官僚,从世袭到功业,“侯”爵一直未被历史所抛弃,而且还在不停的发光发热,作为千万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尊贵荣誉。从一开始的宗法血缘授予,到军功授予,最后是军功、血缘和实际需要授予,它跟着时代一步一步的发展,从未落后。侯爵制了见证周至西汉的社会和政治的变迁,不断适应着统治阶层的需求。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秦汉封国食邑赐爵制》《汉代侯国与王国之演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