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症状是强迫性重复的结果:接受是改变的前提

 王明鹏 2020-06-04


咨询理念类似行动指南,也是思维模式。
宏观理念有三个:人文是首要,“求助者是活生生的人”,人创造了神;宗教是相信,“信则灵”,信就是事实;哲学是辩论,“对立统一律”,回答我是谁,解释和解决冲突。
从科学角度继续讨论咨询理念,“症状是强迫性重复的结果”。

问题关键是重复还是强迫

心理问题是痛苦的,如何诊断最关键,也是科学思维问题。
“症状是强迫性重复的结果”,这里涉及两个概念,强迫和重复。
一般人在意的,包括求助者在内,都是注重重复,比如强迫洗手、检查、回避等,由此着急改变的是外在行为。
而咨询师在意的则是内在思维问题,也就是导致重复行为的思维理念。
比如,自卑的人,之所以难受痛苦,是因为思维上坚信“我不该自卑”。
害怕与人打交道,一方面是与人打交道不舒服,另一方面则是认为“我不该害怕与人打交道”。
强迫一定伴随着反强迫,才叫做“强迫症”,也即是有典型心理冲突存在。
经典电影《教父》有句台词,说的犀利,大意是说用1秒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与花费一辈子时间看不透事物本质的人,结果当然是不一样的。
百度后,更为准确的话这样的,“用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主动贴标签打掉强迫冲突

李克富老师用他咨询案例,非常经典展现了如何治疗强迫症,也给出了解决心理困惑的启示。
一个害怕乘坐公交车的小王,诊断为场所恐惧症。
给出诊断结论不难,治疗方法也不难,难在让求助者心动后的行动。
当然,心理学视野下,不能行动的背后是缺少心动。更准确说,是缺少求异思维,“请君入瓮”,让人主动为之。
知道做不到,还是理念不坚决,信念不牢固。
社会心理学勒温公式,说明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互相作用结果,正常行为要看这两个因素。
为此,正常人,正常环境比如乘车,感觉不害怕才是正常。
心理恐惧症的人,正常环境比如乘车,感觉到害怕也是正常。
正常人,非正常环境比如乘车遇到危险,感觉害怕也是正常。
为此,给小王贴上有病的标签,非正常人乘坐正常车感觉害怕,这是符合勒温公式的,由此给了坚持行动的信念和力量。
看似绕口令,却是严谨逻辑推理,是人就要遵循逻辑,这就是给了催眠接受的可能。
如此,接受自己是病人,带着症状生活,有病的小王敢去坐公交车,也就解决了问题,因为直面问题也就解决了问题。
这个治疗方式就是行为主义常见的冲击疗法,类似把孩子扔进水池学会了游泳。
最大启示,“接受是改变的前提”,你能接受现实与问题,也就化解了心里冲突,才会有改变自我的可能。
比如脸上有色素斑,不接受就难受,接受了就好受,可是接受不是容易事,嘴上接受心理不接受。
用技术逼迫接受,目的也是为了心动后的行动,行动体验加强接受。
比如脑子反应慢半拍,要接受自己迟钝前提下,再试图改变自己特性,否则心灵鸡汤喝的再多也无益。
接受有问题,接受有病,也就是不再和毛病作斗争,节省了心理能量和精力,而不接受的所谓改变就是瞎扯淡。

搞明白是什么最重要

哲学有三问,科学也有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遇到问题后,一般人执着于怎么办,结果忘记初衷,不知道缘由,南辕北撤,忙中出错。
举例童话故事咕咚来了的故事,一旦知道咕咚不过都是熟透的木瓜掉进水里声音,也就解决了心理困惑。
但是,搞明白是什么不简单,因为事情时刻变化着。
比如母亲认为孩子不好好学习的咨询,说孩子整天不学习。试问孩子整天不学习具体表现是什么?
连着3天都是不学习,表现一定不一样,对人判断是最重要的。
当事人没有判断自己是什么问题能力,才会不断折腾怎么办,形成了心理问题。
搞明白是什么,就是知道强迫更重要,强迫导致冲突是什么,可接受的冲突是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