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河水脊——南旺

 渐华 2020-06-04

村史

鲁九公墓位于南旺镇驻地西北十里闸村西1公里,亦即春秋阚城遗址。阚城,鲁下邑。鲁桓公十年(前702年),桓公游于阚,“望气卜吉”,愿死后葬于阚城南。十八年(前694年)驾崩,遵照他的遗愿,葬于阚城凤凰岭南坡。后鲁国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八公也都依礼葬于阚城。历代守墓者居于阚南,子孙繁衍兴旺,故取村名南旺。

南旺是运河文化、始祖文化、佛教文化的融集地,境内有远古时代的蚩尤墓、皇林鲁九公墓、分水龙王庙、蜀山寺等众多的文化古迹和古建筑群,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厚的文化积淀而闻名遐迩,是古代著名的交通文化重镇。

南旺镇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段,古籍载:南高于沽头(今江苏沛县城西)38.7米,北高于临清30米,经常出现断流,历来为运河险阻之地,船只往往搁浅,影响漕运,素有大运河“水脊”之称,当地古代著名的农民水利专家白英,为根治运河水运在南旺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分水工程。南旺分水工程其科学价值和艺术水平均可与都江堰相媲美,明清两代为纪念白英的丰功伟绩,在南旺陆续修建了以分水龙王庙为代表的颇为壮观的建筑群,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都为该建筑群留诗驻词,无数文人骚客留下墨迹。毛泽东主席在了解南旺分水工程时留下了“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的千古赞叹。蚩尤墓、鲁九公墓正在重修整建中,分水龙王庙等古建筑群作为抢救性文物纳入了国家“十一五”建设规划,古运河分水工程的保护、整建和开发有望列入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中。

历史沿革

南旺镇以驻地自然村命名。解放前属汶上县,1949年解放后属济宁县第五区(驻南旺)。1956年属汶上县南旺区,下设南旺、杏林、十里闸、柳林、店子、寺前6个乡。1958年8月成立南旺公社。1985年改为南旺乡,1986年改为南旺镇。

历史古迹:分水龙王庙

南旺分水龙王庙坐落在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的汶水入运处。元代开凿京杭运河,南旺一带因地势较高,被称为“水脊”,成为运河畅通的难题。明朝初期,工部尚书宋礼和汶上民间水利家白英经过勘察,在戴村筑坝遏汶,使汶水西行,由南旺入运,七分北流以济漳卫,三分南流以济淮泗,漕运得以畅通无阻。为纪念宋礼、白英之功绩,人们建龙王庙于汶水分流处,称“分水龙王庙”。

南旺分水龙王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清代不断增建,渐渐形成了众庙集聚的建筑群,包括龙王庙大殿、戏楼、禹王殿、水明楼、宋大王祠、白大王祠、关帝庙、观音阁、莫公祠、文公祠、蚂蚱庙及和尚禅室等10余处院落。龙王庙大殿建于明永乐年间,宋公祠、白英祠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禹王殿和水明楼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五月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月,莫公祠建于清嘉庆年间,观音阁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蚂蚱神庙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建筑年代不一,風格样式各异,分水龙王庙已然是融汇了多种文化内涵的古建筑群,这些建筑与龙王庙群已经浑然一体,更增添了南旺分水龙王庙建筑群恢宏气势,堪称明清庙宇建筑风格的“大观园”。运河上南来北往船舶上的游宦商贾、船工贩夫,也无不泊船系缆,登岸祭拜者络绎不绝。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香火古会,来祭拜的善男信女更是摩肩接踵,如潮如涌。至今在当地还流传着众多有关分水龙王庙的传说。

万历《汶上县志》记载分水龙王庙在南旺湖上:“汶水西注分流于此,国初敕建,春秋秩祀。”天顺二年(1458年),工部主事孙仁对南旺分水龙王庙进行重修。大学士许彬在其所作《南旺分水龙王庙记略》中记载了此次重修分水龙王庙的原因及经过。据碑文记载,时任工部分司主事的孙仁在上任后,看到分水龙王庙“庙貌倾圮”,慨然对治水主簿魏端言:“自吾奉命以来,堤防坚固水不患者,虽人之力,实神之惠也。今庙貌不称,何以妥灵?”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遣总理河道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万恭致祭于分水龙王之神:“兹者漕河横溢,运道阻艰,特命大臣总司开浚,惟神职司水道,捍患御灾,式用遣官备申祭告。端望监兹重计,纾予至怀,急靖洪澜,佑成群役,俾运储以通济,永康阜于无疆。”万历九年(1581年),工部主事马玉麟再次对龙王庙进行重修,其《重修分水龙王庙记》记载了此次重修分水龙王庙的原因:“国家岁漕五百万石给京,仰赖会通一河,而南旺仅以汶、泗、诸泉之水供五百万石之运,微神力孰能保障于无虞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南旺分水龙王庙与运道、漕运关系之密切。

清朝官方对南旺分水龙王庙的崇祀相比明朝更甚。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每次都在分水龙王庙留下诗篇。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一次南巡题诗赞曰:“清汶滔滔来大东,自然水脊脉潜洪。横川注势非午,济运分流惠莫穷。人力本因天地力,河功诚擅古今功。由于大功原无巧,穿凿宁知禹德崇。”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南巡题诗:“五汶挟来二百泉,到斯分注借天然。南流水作北流水,上溜船为下溜船。必有欢呼称顺势,可忘筹划赖前贤。崇祠像设祈昭佑,漕运功惟万古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南巡题诗:“流酾运河各北南,千秋通运借神权。分水固在谋成巧,地脊仍因势自然。但使万民资利赖,允宜一已致诚虔。近年流弱刚浮漕,补救绸缪意更悬。”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第五次南巡又题:“地脊原来南北分,老人能识果超群。水增斯借疏宣伙,河复何须议论纷。天下本无事如此,明神赖有佑诚云。御舟由是顺流下,登岸应抒瞻拜勤。”

山东及济宁、汶上的河漕官员也多次对龙王庙进行重修。康熙《续修汶上县志》记载分水龙王庙:“明初建,康熙十四年,运河厅叶(方恒)重修。康熙五十五年,山东巡抚蒋陈锡、运河厅徐(湛恩)、知县闻元炅重修。”乾隆三年(1738年)九月,时任东河总督白钟山会同山东巡抚法敏等人重修南旺分水龙王庙。此次重修始于乾隆三年二月二十二日,落成于七月二十日,凡费帑金六千九百八十两有奇。道光八年(1828年),时任东河总督严目睹分水龙王庙年久失修,残破不堪,于是会同漕运总督讷尔经额对分水龙王庙进行重修。道光九年(1829年)六月,工程完工。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时任东河总督许振、山东运河兵备道白耆安的倡导下,对龙王庙进行重修。此次重修共用银一千四百多两,虽数额不大,但捐资人却涵盖了山东境内所有与运河有关的官员。

龙王庙建筑群位居运河右岸,四座大门直冲运河,气势恢宏。龙王庙建筑群周围数百米处,有四座土山,均高约六十米,向庙群作朝拱之势,称为“四山拱卫”。

汶水由东向西迎面而来与大运河呈丁字形交汇,为避汶水冲击,沿岸建有坡高四米、长约二百二十米的石驳岸,有四处台阶直通大门,台阶两侧,官商民人可在此下船拾级而上,有八个巨形石雕水兽兀立岸边,作盘卧状,石驳岸下竖有十二根石桩,用以挽缆船只。隔河相望,汶河北岸土山上的望湖亭,亭中设有石几、石凳,游人可以坐亭内弈棋、纳凉憩息。迎河而建的庙群大门,气势恢宏,巍然壮观,门楼宽十米,三楹。大门外建木结构牌坊,两层飞檐,造型美观,悬匾额三块,右为“海晏”,左为“河清”,中为“左右逢源”,为清代闽浙总督汶上人刘韵珂所书。

进得大门,院中偏左有古槐一株,粗约两围,高大茂盛,蓬蓬然如伞盖,树荫遮得大半个院落。而最惹眼的则是龙王庙大殿,大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红墙绿瓦,朱门屏风,飞檐斗拱,斜山站角,风铎悬坠,四梁八柱,雕梁画栋。殿内塑有神像二十二尊,正中塑龙王坐像,高约三米;龙王像前左右屏立两尊站像,一持“印玺”,一持“圣旨”;再前有一木刻站像。左边靠后墙有漳漕河督大王和金龙四大王泥塑坐像;右边靠后墙塑晏公、萧公坐像。靠山墙两侧,有站像四尊,有风神、雨神、雷神、闪神、雹神等,各持自家法器,服饰有别,神态各异;右前角和左前角塑有“土地爷”和“运河指挥”坐像及四尊站像,栩栩如生。一入殿门,便有“劈流神勇”匾额高悬,正中上方则悬“广济分流”“疏流利运”“庥被汶泗”三面匾额,两边是“总制分流”“广济群生”等匾,殿内共悬匾额三十面,均为明清两代官绅名家所书。

平台木柱擎立,前后两壁均设花棂屏门,两山砌八棱月窗。周围是砖砌围墙。楼之正中上悬“水明楼”匾额。楼体结构严谨,造型玲珑优雅。

宋公祠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砖瓦木石结构,有走廊。祠内有宋礼塑像,内外碑碣众多,至今尚藏有8块壁碑,均是明清两代官员来此瞻仰拜谒而作文赋诗,颂扬功德者。祠两旁建有水利家潘叔正,白英二公配享殿。白大王庙即白英祠,建于宋公祠同时,有瓦屋3间,庙内有白英泥塑像,并建有大门院墙。莫公祠建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共三间,砖瓦木石结构。

碑亭建于清乾隆年间,在水明楼下一侧,假山旁边。亭中有乾隆皇帝六次南巡登临拜谒龙王庙时的赋诗御制碑。今碑已移置于县城博物馆中,碑亭已毁。

龙王庙大门为3个圆门组成,红漆大门上钉着排列整齐的大钉。正门楣上镶嵌着石刻“分水龙王庙”五字壁匾。靠大门墙立有两层楼木质大牌坊,绿瓦斜山,飞檐挑角,4个大石座镶嵌4根木柱支撑着牌坊。中间两根突出坊顶约10米,上顶盆大锡帽,晴空映日,光芒闪烁。坊正顶悬挂“左右逢源”四字匾额。左右两边门上悬挂“海晏”“河清”两块匾额,笔法圆润浑厚,雄健有力。

石剥岸建在龙王庙前,运河西岸,长约230米,与龙王庙建于同时。每块石重约七、八百斤,棱角分明,从河底砌到岸上,河底有木桩。每两块石之间有“铁扒口”。“铁扒口”上铸有“分水石剥岸”字样。石剥岸对大门处砌有石阶,3个石阶两旁雕成6个水兽,体卧面积约1平方米。身有麟,足有爪,两耳鼓竖,两眼突出,令人望而生畏。沿岸竖有13根石桩,供来往船只挽缆之用。

2013年,作为大运河的子项随大运河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历史名人:吴岳

吴岳(1501~1570) 字汝乔,今南旺镇人,汶邑吴氏四世祖。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郎中、保定知府、山西布政使、贵州巡抚、吏部左右侍郎、南京吏部尚书等职。诰授荣禄大夫,吏部尚书,太子少保。

赴京上任时,途经家乡南旺村小住。时家中仅有草房数间,无法待客,只好寄住于寺院。不料竟于此身染重病。临终前,他将子孙召至床前,说:“我死后,不要接受皇上的抚恤,也不要接受皇上的恩赐。”皇帝派员营葬,谥号介肃。吴岳善诗词。文风深沉典雅,不尚辞藻,尤以自我炫耀为耻。有《望湖》诗稿一卷行于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