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一个超实用的安胎方,治疗流产杠杠的!

 edenclub 2020-06-04

图*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雁峰教授

据统计,复发性流产育龄期妇女的发病率大概1%~3% ,约10%~20%的妊娠孕妇会发生复发性流产,且有逐年升高趋势。

刘雁峰教授为京城四大名医萧龙友之嫡孙女、首都国医名师肖承悰教授开门弟子及学术继承人。

从事中医妇科临床30余年,在治疗复发性流产上有非常实用的经验。

本期教学视频摘自第十期“讲透经方”线上课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雁峰教授讲授的《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药防治》课程中的精彩内容。

课程内容精彩放送

病机

01治法

肾气不充:

母体先天禀赋不足,或孕产频多,或久病,或年过五七,耗伤肾气,使肾气亏虚,冲任不固,胎失所系;

脾虚:

饮食不节、忧思劳倦伤脾,无以化生气血滋养胎元,同时后天不足以涵养先天,加重肾虚;

胎元不实:

男女一方或双方精气不足,两精虽可结合,但胎元不坚固,不能成实。

肾元、脾元、胎元“三元”不足,从而屡孕屡堕。

治法:

培元补肾,益气安胎

方剂:

培元补肾安胎方

基础方:

桑寄生、续断、菟丝子

阿胶、党参、黄芪

白术、黄芩、白芍、炙甘草

方解:

君:

菟丝子:补肾气、固冲任。

寄生、续断:补肝肾、强筋骨。

续断:行血脉,补而不滞,行而不泻。

臣:

党参、生黄芪:①补脾益气,培后天以滋先天,使之生化无穷。

②二者补血,血以养胎、气以载胎,助君药调补冲任固胞胎。

阿胶:补血止血,有收敛之功,养血固摄安胎。

佐:

白芍:①补肝血、养肝阴。②其味苦性寒,质重沉降,降冲气以止呕。③白芍酸寒,与使药炙甘草酸甘化阴,调和肝脾,可养血滋阴、缓急解痉止痛安胎。

白术:健脾统血益气,扶正固本。

黄芩:清热凉血。

白术+黄芩:健脾益气,清热燥湿安胎

使:

炙甘草:调和诸药。

总结:

菟丝子、桑寄生、续断:补肾益气培先天之元且补而不滞。

党参、黄芪、阿胶:补后天以资先天,养血调冲任,助君药安胎。

白芍、黄芩、白术:健脾柔肝清热安胎,佐助君臣使胎有所系,胎元自安。

炙甘草:调和诸药,肾脾肝同补,气血同调,冲任得摄,胎元得固

诸药共奏补肾安任,益气安胎之功效。

医案02

详解

某女,29岁,2019.12.23就诊。

患者因“停经13+周,阴道出血12小时”于2019--12-13就诊北京玉泉医院。

末次月经2019-9-16,平素月经不规律,PCOS(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3-4天/30--90天,量中等。

12月13日凌晨2点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排液及少量出血,无腹痛,未见组织物排出,就诊时内裤上见少量淡红色血,拒绝内检。收入玉泉医院住院治疗。

孕产史:G2P1A0。

辅助检查:

12-13 B超:

胎囊旁液性暗区,范围约7.3*1.0*0.7cm。

12-19 B超:

胎囊旁见液性暗区,范围8.9*2.4*1.0cm,胎盘于子宫后壁,羊水4.1,胎心好,胎动好。

B超与前次相比,胎囊周边积液较前增多。

患者于2019-12-23日来我院就诊。

就诊时:

严重乏力,不能行走,气短,阴道出血,色暗红,左下腹隐痛,腰酸,恶心,小腹下坠感,大便2日/次。

面色㿠白,精神萎糜。

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细滑数。

2019-12-23 B超:

头臀长8.05cm,胎心好,胎动可见,羊水3.9cm,孕囊前方可见液性暗区,范围约6.9*3.5*0.8cm。

B超提示:宫内早中孕,单活胎(14w);孕囊前方积液。

诊断:胎动不安(先兆流产)肾脾两虚兼血瘀。

医嘱:

1.黄体酮注射液20mg qd *7天;

2.复查TSH,E2,P,Hcg;

3.大补气血,益肾止血安胎:

党参20g,太子参20g,南沙参15g

黄芪20g,菟丝子20g,覆盆子15g

白芍20g,炙甘草9g,炒白术15g

黄芩15g,炒杜仲15g,鹿角霜15g

仙鹤草20g,苎麻根15g,败酱草15g

桑叶15g,生地15g,荷叶15g

随诊:2020-01-06乏力明显转好,排液及出血止,下腹坠痛愈,精神状态好,信心增。

复查B超:胎儿双顶径3.5,股骨长2.2,腹围10.3,胎儿四腔心可见,胎心率154次/分。

胎盘下缘距宫颈内口1.0,最大羊水深度3.1,孕囊左侧与子宫左侧肌壁间可见液性无回声,范围约2.9*0.7*1.6。

2020--03--05中孕筛畸彩超未见异常。

病案分析:

患者气虚胎气下陷,肾虚胎失所系(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加之羊水破、出血,恐惧重,恐则气下,更伤胎气,致乏力严重;气虚血失统摄,宫内出血,积血成瘀。

肾虚为病本,气虛、血瘀为急性表现。

标本兼顾,急则治其标。

活血祛瘀还是补气?

以补气为主,补肾健脾、清热化瘀止血为辅

重用黄芪、党参、太子参、南沙参补气,以固胞胎,因气行则血行,固而不留瘀。

菟丝子、覆盆子、炒杜仲、鹿角霜以补肾安胎,且四味补肾药皆有收敛固胎之效。

白术健脾益气;黄芩清热安胎;

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养血以养胎元,同时能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解痉止痛以安胎。

仙鹤草补虚活血、收敛止血,减少宫腔出血;

败酱草、荷叶、桑叶、生地清热凉血止血,又安胎;

并使诸药补而不滞,止血而不留瘀。

其中桑叶质轻,固胎,升清阳,有升举保胎之意。

如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中医方剂名。为理血剂,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眼蜗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黄芪生,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

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上方思路与此方相同。

听完刘雁峰教授的部分细致讲解,您是否有所收获呢?

彩蛋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