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桂枝组方治疗痹证探析

 dllschangqing 2020-06-06

痹证是以肢体关节肌肉酸胀、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早在《黄帝内经》中,古人对痹证就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素问·痹论》指出了痹证是由风、寒、湿三种邪气侵袭机体,气血瘀阻不通,痹阻关节肌肉经络所致。根据感受邪气的轻重不同,古人又将痹证分为行痹 (风痹) 、痛痹 (寒痹) 和着痹 (湿痹) 。张仲景痹证的学术思想秉承于《内经》,而不囿于《内经》。他不仅首次提出了“湿痹”“血痹”等病名,认识到痹证可兼“热”,并且擅用桂枝组方治疗痹证,为中医临床治疗痹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靠的实践依据。

一、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通阳行痹

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有曰:“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用于治疗久痹历节之证,该证由病久正虚,风、寒、湿邪侵入筋骨关节,营卫不利,气血凝涩,渐次化热伤阴所致。风、寒、湿邪流注于筋脉关节,气血通行不畅,故肢节疼痛、肿大;痛久不解,正气日衰,邪气日盛,故身体逐渐消瘦;外邪侵入日久,化热伤阴则可见肢节疼烦等热象。该方由桂枝汤、麻黄汤、甘草附子汤诸方化裁而成,方中桂枝、麻黄祛风通阳,附子温经散寒止痛,白术、防风祛风除湿,知母、芍药清热养阴,生姜、甘草和胃调中,合而用之,阴阳同调,气血同治,共奏祛风除湿、通阳行痹、滋阴清热之功。仲景于该方营卫同调,寒热并用,可谓匠心独运。对于风寒湿致痹化热者、风寒湿致痹兼热者、寒热夹杂致痹者、慢性痹病急性发作者,多可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化裁治之,临床上常用该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椎管狭窄症等,收效显著。

二、白虎加桂枝汤:清热通络,宣痹止痛

白虎加桂枝汤出自《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有曰:“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仲景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温疟。温疟者,热积于内,阳盛阴伏,但热无寒,然不纯于内热,唯有外感风寒郁于表分之时,内热而外发,则“骨节疼烦、时呕”。该方由桂枝加白虎汤而成。石膏清热解阳明气分之热而除烦,知母助石膏以滋阴清热润燥,桂枝温阳通络,粳米、甘草益胃护津。临床上常以该方配用祛风湿、利关节、强筋骨药物,共奏清热通络、宣痹止痛之功。对于感受外邪后出现肢体关节红、肿、热、痛,甚至活动受限者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如此,白虎加桂枝汤近年也得到中医外科的认可,临床常用该方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所致的双下肢红肿、灼热、疼痛及活动受限。

三、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有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血痹者,内以卫阳不足为主,外由感受风邪诱发。阳气不足,阴血凝滞,则“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卫阳不足,外感风邪,血行不畅,则局部肌肉麻木不仁。黄芪桂枝五物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方中黄芪益气固表,桂枝治卫升阳、祛风散寒温经,合以芍药入营和血通痹,加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五物成方,营卫同调,表里兼治,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临床研究表明,消渴病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络脉瘀滞,筋脉失养所致四肢末端麻木不仁,脉痹者阳气不足,阴寒凝滞,痹阻血脉,所致肢端末梢不温、冷痛、色苍白或暗,用该方煎服、熏蒸均有较好疗效。同时,该方还常配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之药,用于产后瘀血滞于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所致的产后身痛。

综上,在痹证的治疗过程中,不仅要适当运用桂枝组方,更要注重方中的配伍,以达最佳疗效。桂枝组方不仅在治疗中医骨伤、中医疼痛方面收效良好,也适用于某些中医外科、妇科的疾病。

编辑:屈应辉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