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键时候用她,往往可以改变结局

 米乐001 2019-01-31

金匮方证

第廿四讲 乌头汤证


乌头汤是张仲景的经典方剂之一,用于治疗历节病。由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蜂蜜组成。蜂蜜可以用生姜代替。


原文: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乌头汤方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川乌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㕮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和,尽服之。


这段条文很简单,就是讲患历节这个病,如果疼痛而且关节不能屈伸,要用乌头汤。是不是所有的疼痛不可屈伸的病都能用?不是这样的。要方证相对,不仅临床表现一致,而且病机相符才能使用。即: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方中重用辛热性猛之制川乌为君药,不用草乌头,它毒性太大,起效量与中毒量分不开,川乌散寒除湿,温经止痛;臣药配与辛温的麻黄,祛风散寒,发汗宣痹;白芍酸寒阴柔和缓,养血敛阴,柔肝舒筋利关节,合甘草酸甘化阴以缓急止痛;这三者辛酸并用,寒热相伍、一散一收,驱邪而不伤正。黄芪益气固表,生用则走而不守,助川乌、麻黄温经止痛,又可防麻黄过于发散,与白芍共为佐药;使药用炙甘草,既能助黄芪益气,又能缓解川乌之毒性。诸药合用,有攻有补,有散有收,寒热并用,使驱邪而不伤正。全方共奏温经散寒,祛湿止痛之效。清·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注释说:“此治寒湿历节之正法也,寒湿之邪,非麻黄、乌头不能去,而病在筋骨,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散者。故以黄芪之补,白芍之收,甘草之缓,牵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

 

川乌辛苦、热,白药酸苦、微寒,两者配伍,一寒一热,两者配伍,一可防止邪郁化热、温燥伤阴;二可增强宣痹通经之功,防止寒凝伤络。

 

芍药、炙甘草即芍药甘草汤,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有柔肝舒筋止痛之效。原方是张仲景为伤寒误汗亡阳、阳复后脚挛急之症而设。我经常用于终止小腿抽筋和各类疼痛。之前的文章已经有专题论述,喜欢的朋友可以查阅。


乌头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    


乌头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都治疗历节病,两个方证的区别有五:①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风湿历节;其病机为风湿痹阻,化热伤阴。乌头汤主治寒湿历节;其病机为寒湿痹阻。②桂枝芍药知母汤有祛风除湿散寒,兼清热养阴的作用;乌头汤有散寒通络、祛风除湿的功效。③两方主证的临床表现都有疼痛,不同的是桂枝芍药知母汤主证除诸肢节疼痛外,还伴有身体瘦弱,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乌头汤主证除表现为关节剧痛外,还伴有关节不可屈伸等。④虽都治疗疼痛,但其特点却不一样: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之历节,疼痛常游走不定,并局部常伴有灼热感或皮肤发红;这种疼痛遇寒加重,得热也不舒服,是一个矛盾的现象,属于寒热错杂,或者是得凉稍舒、遇热加重。乌头汤主治之历节,疼痛常表现为冷痛,且痛处多固定,得热就会缓解,病变局部一定不红不热,⑤全身征象:运用乌头汤的历节病往往伴有阳虚的征象或寒象;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历节病往往有阴虚的征象或热象。

 

仲景讨论方证,每详于变而略于证,乌头汤,即治疗寒湿历节病,又治疗寒湿下注,阳气不得温通,经脉寒湿阻滞之脚气,虽病不同,但病理上都是因为寒湿阻滞所致,所以都用乌头汤。同理可得,凡寒湿所致的其它疾病也可以用乌头汤。


   医,治有缘人



高源明老师字画作品 版权归高源明老师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