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人的心境有3重境界,达到任何一种,都能远离烦扰

 yzhkl 2020-06-06

焦虑,是现代人的常态。这是集体潜意识的映射。我们生活在社会人际关系网中,每一个人都互相关联,互相影响,互相支撑,也互相干扰。

读《庄子》,让人感到如沐春风,明心见性。今天和大家分享庄子的心法:人的心境有3重境界,达到任何一种,都能远离烦扰。

第一重境界:心平气和

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情绪的变化规律,像一个跷跷板,此起彼伏。兴奋和狂喜之后,都会伴随着低落,这是一种天然的变化规律。情绪的起伏,兴奋和低落,高和低之间是互相转化的。

情绪的大起大落,会大量消耗人的心神和能量。这种观点,是任何一本教科书都没有教大家的。人要有所成就,要做成一件事,首先要聚精会神,而聚精会神的方法,就是减少能量的消耗和外逸。

道家的方法,是保持心平气和。

《庄子》说:“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就是保持心平气和的关键:让情绪平和,阴阳能量平衡,和谐。

从中医的角度说,一个人生病了,最开始的原因是阴阳失调。阳盛阴衰,则亢奋;阴盛阳衰,则无力;长期阴阳失衡,会导致身体的疾病。而一个健康的人,阴阳能量始终是动态平衡的。

该动则动,知止则止,就是动态平衡。情绪上要做到心平气和,需要有意识地自控,自律。不要放纵自己的情绪,也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需要调节平衡。大悲和大喜,都会伤自己。

第二重境界:心如止水

很多人以为,不动的水,就是止水。这样理解,不到位。

《庄子》说:“以其心得其常心。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人们不能在流动的水中照到自己,而只能从静止的水中照到自己,只有静止的水才能留住求照者。

心如止水,停止不动,平息内心的躁动,只是基本功夫。还有更上一层功夫,是保持“常”心。

关于“常”,《道德经》也有解释。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我们说“生命无常”,万万想不到。反过来,“常”,就是永恒不变,不忘初心的“常”。

人们在没事的时候,可以保持平常心,然而,一旦涉及到利害关系,人情得失,突发意外时,就失去了平常心,变得惊慌失措,患得患失,情绪失控。

所以,人需要自我克制。当一个人有事,无事,始终保持平常心,才是真正的心如止水。

第三重境界: 心如明镜

心常止,则如明镜可鉴。

《庄子》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适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

“生命无常”,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常”的世界。体现出来,就是人不能控制外界和他人。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这些都是事物的变化,天命的运行,它们日夜循环更替在人们的眼前,而人的智力并不能测度其由来。

普通人不知道这条天规,总是企图控制外界和他人,所以他们经常受挫,因为变化的规律,根本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懂规律的人,明白生命的无常,知道生命的不可控,他们停止对外控制。人唯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

当一个人停止控制外界的时候,也就做到了放手,顺其自然,那么在与物境接触时,只是客观地反应它,而不带自己的主观之见,那就是心如明镜

心如明镜,则照观万变无穷。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由来。

以上,就是《庄子》说的心法。

人的心境有3重境界,心平气和,心如止水,心如明镜。达到任何一种,都能远离烦扰。贵在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