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季羡林之子:70岁娶30岁保姆,两人婚后生下一子,结果怎样?

 明新老李 2020-06-06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从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美才是人生。”

这富有诗意的话语出自国学大师——季羡林。

对于这个名字相信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我们都曾拜读过他的文章,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人了。那么这样的一位大文豪却为什么频频与其子发生争执,甚至长达13年父子都不曾想见,究竟是多大的隔阂才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呢?

季羡林之子:70岁娶30岁保姆,两人婚后生下一子,结果怎样?

文豪之子,缺少父爱

1935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的季承,刚一落地便被戴上了“季羡林之子”的头衔,但谁又知道,从小季承就很少得到父亲的教诲,两人的关系十分冷淡,甚至还不如一个相交甚欢的好友。

季承出生不到3个月,父亲就去了德国留学。11年来,他和母亲以及祖母,只知道父亲是在德国留学,具体是什么情况,都是查无音讯,那时正好是处于“二战”时期,一家人都十分担心。

在这样的担心和不安中,季承渡过了他的童年时光,没有父爱关怀的他,也在慢慢长大。

11岁那一年,季承从广播中得知了父亲要回国的消息,渴望父爱的他既高兴又激动,但当季羡林真正出现在他面前时,年幼的季羡林还是有些不适应,他对这位留洋归来的父亲,充满了陌生。

季羡林之子:70岁娶30岁保姆,两人婚后生下一子,结果怎样?

季羡林走到他们面前,拿出了给他们带来的礼物,每人一支钢笔,在那个年代钢笔这种东西还属于是稀有物件,季承感到十分新鲜。

而当他拿着钢笔兴奋的来到父亲面前时,却发现季羡林又不见了,还没有来得及和父亲熟悉起来,他便又回到北京大学教书了,这对年幼的季承又是一次打击。

长大成人,拼搏学识

1952年17岁的季承来到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念书后,与父亲季羡林接触的机会也慢慢变多。但这是的季承正处于一个青春叛逆的时期,所以他选择了住校。

曾经那份渴望与父亲在一起的心思已经荡然无存,也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就这样父子俩逐渐陌生,也慢慢疏远,为日后父子关系不和也打下来基础。

从学校毕业后的季承参加工作,而季羡林的单位也正好在这里,虽然两人几乎可以天天见面,但交流的次数确是少之又少,以至于有时候季承都觉得他好像都忘了自己的这个儿子。

季羡林之子:70岁娶30岁保姆,两人婚后生下一子,结果怎样?

十年后,母亲和祖母搬到了北京,而这也是季承最开心的一段时间,一家人经常相聚,其乐融融的景象让季承也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柔,也就是在这年之后,他也有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一家人更是常常相聚。

但美好的时间终是很短暂,“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季羡林被批斗关进了“牛棚”。虽然很担心父亲的情况,但是季承却没有去看望父亲,家中的一颗顶梁柱倒了,如果自己再被别人揪住什么把柄批斗,这个家就垮了。

矛盾激化,爱情萌芽

不仅仅是父子关系紧张,季承的婚姻也出现了问题,和第一任妻子因为感情不和后,最终带着孩子离开了季承,飞往美国度日,这段婚姻从这开始也就是名存实亡了。

而这时季承为了方便照顾母亲和自己的生活,他找了一个保姆名为马晓琴。

1978年季羡林终于沉冤昭雪,回到家后的他没有工作只能与季承住在一起,父子间的矛盾也逐渐展现了出来,常常会因为一些生活中的小事而大吵一架。

而保姆马晓琴就承担了季承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因为马晓琴无微不至的照顾,再加上与父亲生活的不顺,很快两人便在长期的相处之后感情日益加深。

季羡林之子:70岁娶30岁保姆,两人婚后生下一子,结果怎样?

在深思熟虑之后70岁高龄的季承决定娶30岁的马晓琴为妻,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并认为他伤风败俗,这时父子之间的矛盾再次升级,几乎接近决裂。

但这时的季承怎么会听从父亲的话语,于是不顾大家的反对,与马晓琴领了证,并于后一年生下一子,老来得子的季承更加兴奋。

这时的马晓琴也乘机劝解季承与父亲和好,或许是因为老来得子的兴奋,又或许是因为对父亲的想念,一向固执的季承一口答应了下来,并与马晓琴一起商量改日带上小儿子看望父亲。

令他也没有想到的是,季羡林看到季承一家却并没有往日的不悦和视若无睹,而且一脸欢喜的抱起小儿子,转身走向屋内。

季羡林之子:70岁娶30岁保姆,两人婚后生下一子,结果怎样?

父子之间的长期隔阂的冰山,终是在这一刻慢慢融化。这个家也有了久违的平静。

时间就这样偷偷流走,2002年3月季羡林突发疾病,被送往了301医院救治,当季承得知消息后想前去探望时,却遭到了一些原因的阻拦。

而这一拦便是13年。

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2008年11月7日,73岁的季承拿着水果来到病房见到了98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相拥在一起,流下了激动的眼泪。父子俩的隔阂也终是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季羡林之子:70岁娶30岁保姆,两人婚后生下一子,结果怎样?

在父亲去世后,为了纪念父亲已经古稀之年的季承提起笔写下了他一生当中最著名的作品《我和父亲季羡林》并个人捐资在聊城大学设立了“季羡林奖学金”。

小结: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那些没有得到父亲足够关爱和陪伴的孩子,容易出现焦虑、孤独、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甚至攻击性强、喜欢较劲、叛逆等性格和行为问题。

父亲是一种奇特的存在, 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男人较女人来讲,更具冒险精神、探索精神、宽容精神、求知精神,这些特点会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由此可见,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来自父亲的教育,有多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