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才能快速练出强劲的整体浑圆爆发力

 仰望星空1af081 2020-06-07
抖大杆是心意六合拳古传训练功法,就是用既长又重的大杆子来做发力动作。要想把大杆抖得流畅、轻松,必须做到全身协调用力,从脚、腿、腰、肩、臂到腕形成正确的用力次序。抖大杆的最终目的是用大杆子的抖动来带动身体做出由“根节”到“梢节”的整体贯通力。

    当用力将大杆挥动、在发力停止时,由于大杆本身的弹性,会出现“折返”抖颤,而“折返”抖颤会带动身体不由自主地做“回弹式”发力。
这种发力并不是用思维可以控制的,而是在大杆的带动下发出的。

    购置大杆并不容易。
可以用4米左右长的细竹竿代替,要求竹竿尽量笔直。将4根或6根竹竿用细铁丝每隔一段捆牢,在最顶端一段内夹一段钢筋,重约250克,以便能使大杆产生回弹力。将扎好的竹竿用布包紧,再用铁丝捆牢,以免钢筋甩出。另外再用布将手握部位缠上,以方便握持。钢筋的重量可自行调整。

    下面介绍几种最基本的大杆抖法:
                劈抖
    左式站立,左手在上持杆,将大杆挥至左侧上方,腰胯向左转。然后左手发力向下劈击,右手向后向上用力猛提杆尾,形成上、下争力。劈至腰部高度时骤然停止,使大杆向右下方抖颤,腰胯向右转,以身带手。如此反复练习(图1、2、3)。

                挑抖
    右式站立,右手在前持杆。右手向上猛然发力将大杆挑起,左手同时下按,形成争力。腰胯上下互争,协同发力,反复练习(图4、5)。
               拦抖
    左式站立,左手持杆逆时针向内、向上、向外提旋,右手持杆尾向外、向下按旋,腰胯带动身体向左旋。反复练习(图6、7)。
               拿抖
    左式站立,左手持杆顺时针向上、向内、向下按旋;右手顺时针向内、向下、向外提旋。腰胯向右转,协同身体发力。反复练习(图8、9)。
               内扫抖
    双手于腹前水平握持大杆,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左手向右前方水平发力抖动,右手向左后方平拉,形成争力,腰胯短促向右发力,反复练习(图10、11)。
                外扫抖
    左手在前握持大杆,向左前方水平发力抖动,右手向右前方推动杆尾,形成争力。腰胯向左转,协同发力。反复练习(图12、13)。
训练要点:

(1)每个发力动作应反复练习,直到充分体会劲力的变化,而且能协调、流畅地做好每一个发力抖法,再把各个发力动作穿插在一起练习。
(2)前、后手握把姿势应互换练习。即左手、左脚在前练完,再换成右手、右脚在前练习。

(3)练习必须在体力充沛时进行,不可过度训练。
一旦体力不支,应马上停止训练。训练前应做一些热身准备。

(4)发力抖击时,应同时配合短促呼气,以气助力配合抖动发力。



 抖大杆--增加功力的辅助训练手段
抖杆训练是为了增加功力所进行的一种特殊训练方法,目的是为了加强自身整体协调一致,在克服一定阻力情况下,获得强劲的整体浑圆爆发力.持杆进行发力训练以腰胯合力为根,双肩压沉聚合为整,肌肉收缩传递至脚跟为准,在形式上要力达棍梢,以杆头颤动的频率和幅度来衡量功力的深浅高低。

由于劲力直达杆端所形成的震颤现象,正如评书中所形容描绘 “金鸡乱点头”的效果。有些初学者为了追求颤抖的频率和幅度双手故意作局部的抖动,是造作和扭曲的表象 ,不值得提倡 .

 抖大杆子是我国拳学宝库中独特的训练方法,除此以外任何国外搏击术的训练均未有此种方法,他们是借助现在体育器械和打砂袋、打梨球来增加肌肉纤维的解剖横断面,即骨骼肌肉收缩力,虽然也能收到功力增加的效果,但是制约了整体协调性和整体浑圆爆发力。

王芗斋先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上海教拳时赵道新等人跟随其不离前后,就用此种方法进行大运动量的克服阻力爆发训练,这种由极快的动作突然急停或者突然加速到极限的训练方法,能调动全身每根神经和肌肉纤维,从而激发人的斗志,活跃人的中枢神经,现在看来仍然是非常有效和科学使用的。

练习抖杆初期要先适应轻一些、细一点、短一点的秆子,当动作熟练后随着功力的增加逐渐增加重量和增加长度,切不可上来就用超过自身能力重量的秆子以至于憋气怒力,损害身心健康,要遵循功力增加
训练的“六原则”和“三要素”,进行科学训练才能使功力日新月异、立杆见影。

抖杆就是用全身之力把秆子送到尽头而不破坏自身平衡,并以爆发要领进行,以躯干主动,力从根生,双手不要死握杆身,双臂用力不能过大为原则的训练方法。道新先生曾说:“如果双臂用力过大,那么力量难以进入对手躯体,而是回到自己腿上”。通过抖大杆的严格训练,达到力量爆发时整体协调、准确而连贯。

  一、抖送杆:身法以技击高桩为准,三七开步,双手持杆与地面成45角度,注意:腋窝不得由于负重而夹紧,前手心向上,后手心向下,前手把握方向,后手推进,前足踩,后足蹬,肩胯互争,带动双臂翻滚,快速将杆前劈至与腹齐骤然减速,此时前手心往下后手心向内,此为最基本的“中平枪”,然后回归预备式,再反复进行训练。

分解:以45角度持杆向前劈至接近水平,其要领为“劈杆”,继续前进为前刺,称为“滑杆”,将劈和滑的动作合而为一为劈刺,以前军队劈刺动作要领与之相同。

二、崩杆:身体以15度大斜面争拉蓄势,然后由15度突然合为45度,头向前撞,身体压缩反弹,躯干同时划立圆。

前脚有力下踩,后脚有力蹬撑,整体撞击带动双臂将大杆向前突刺,只是手臂并无前送,重心瞬间由后七前三转移至前七后三,全身肌肉向腰胯聚合后向前脚掌压缩运动,掖臀同时膝关节内侧阴面肌肉极力挣崩,躯干合至45度时突然减速,此训练法最容易得到聚合撑抱整体撞击力。武林中所谓的“抖大杆”即以此式为最重要的法宝。

 三、缠拿杆:缠拿是将送抖出的秆子以缠抖之法收回,重心由前七后三转移到前三后七,后手拧裹抽拉,前手空心掌舵,以腰胯拧坐之聚合力整体而动,秆子头急速在面前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360度的圈
,称之为“裹打”之力,为横劲,无论对方刀枪棍棒怎么袭来,我均以此“缠拿”应之,裹本身是防御又是进攻,此乃攻防合一。

此力为螺旋力的根本,躯干的这根中轴螺旋带动手臂螺旋,后脚为旋转力点,前脚为支撑力。

 三法合一,不分顺序,不分前后,抖送缠拿,惊崩连贯才是训练抖秆子的最终要求。

抖秆子的劲力与拳一样,只是附加了器械而已。
有不少人为了增加功力而不顾自身条件允许,而恣意地加大秆子的重量和长度,是极不科学的,违背了“逐增负荷原则”不但不能增加功力,反因为过量负重而导致身体间架结构的变形,破坏了合理间架支撑下肌肉收缩的浑圆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